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数据库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8童音徐光
童音 徐光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210017)
1 SQL数据库传统的教学现状
1.1 课程简介
数据库应用技术是中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移动互联、物联网组成的专业群的群平台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学会数据库系统原理,并熟练掌握SQL Server的应用技术,能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管理与开发,学生毕业后可从从事基于C/S、B/S结构的数据库开发工作或数据库管理员。作为程序设计、动态网站设计、安卓开发等专业方向课的先导课程,同时在高校的专转本考核中占一定的比例,其地位是基础而核心的。其课程性质决定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性与穿插性。
1.2 存在问题
(1)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布置的作业里提到一条“预习下一章节”,但究竟学生有无真正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无从考量。
(2)课中难以掌控全局:每个班级人数众多,若仅仅采用常规的随机提问,个别上台演示,集体练习、检测的方式,教师在课中不能快速统计评估每一位学生的反馈情况,导致难以根据全体学生的数据反馈来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侧重点。
(3)课后批改量大低效:每次课后,授课教师需要手工批改近百位学生的书面作业,加重了教学任务,每道题的正确率高低仅凭批改印象得出,很难科学客观地统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对每次备课坚持做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面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笔者选取计算机班作为试点班级,依托学校购置的学习通平台,进行了数据库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
2.1 学习通
学习通的全称是超星学习通,是由超星集团推出的一款面向手机和电脑的交互式移动学习平台。它具有活动、资料、通知、作业、考试、分组任务、讨论等功能。此类平台不仅仅是对传统课程的修改和升级,更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2.2 混合式教学模式
何克抗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将传统学习方法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加强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本文研究的混合学习,以超星学习通为平台,将课堂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同时优化教学环节设计,使其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
3 学习通平台教学资源搭建
3.1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纵观各类数据库教材目录,一般为先理论后实践。然而中职生普遍基础偏弱的数学和英语,为学习较抽象的理论和SQL语句竖起了不小的门槛。因此可将前三章理论融合在后面数据库实践中,用“EDUC教务管理系统”“Library图书管理系统”两大项目贯穿始终,由线性知识结构优化为专题系统结构。
3.2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丰富的线上资源是混合式教学的根基,利用微课、网络课程等资源实现知识点的前移工作及后期的深度拓展。笔者在任教数据库课程的过程中,筛选了海量有用资源,多轮滚动升级教学课件,录制了一系列微视频,编制了题库等,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储备。
学习通的“资料”一栏,分为课程资料、题库、作业库、试卷库。课程资料以微课视频资源、微课件为主,辅以各单元课后习题、科普知识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可以集合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完成,收录的资源既可以自己制作,也可博采众长,发现“宝藏”,精选整合网络上的优秀资源。要注意的是,选用资源时遵循宁缺毋滥原则,且尽可能微型化。比如,一个知识点只选一个讲解视频,单个微视频的时长编辑在8分钟以内,大小不超过30 M,保证网络环境下播放的流畅度。
当然,建设教学资源库任重而道远,不可能在课程开设之前准备的尽善尽美,可以先搭建基础框架,在学期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做到实时更新。
4 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实施
4.1 课前线上预习
提前2~3天通过学习通的通知功能推送预习内容,根据各章节内容的不同,预习任务点分别有微课视频、PPT课件、百科阅读等形式,每次预习选择其中一种形式,时长不少于10分钟。教师在后台能清楚看到任务点被观看的百分比进度,除了完成预习点之外,笔者还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即每位学生在看完预习资料后,至少提出一个不解的问题,填写在课前测的“每课一问”中,提升学习期待。
4.2 课前线上自测
这里的“课前”自测,指的是在开始课堂新知学习之前的线上课前测,课前测任务设置不宜过多过难,入门级难度即可;题量一般不多于10题,答题时长控制在4~5分钟以内。当堂进行课前测,有以下三方面的考量:第一,可现场反馈全班学生的预习真实程度,避前“代预习”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公布课前测的结果,该结果直接反映出学生的预习是否充分到位,促使学生更加重视预习环节;第二,将预习中有困惑的问题暴露出来,作为当堂重点解决的星级知识点;第第三,以填空题形式出现的“每课一问”,将成为下课堂环节的重头戏。
事实证明,课前自测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中,无形中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的节奏更加紧凑有序。
4.3 课中线下讲授答疑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由答疑与讲授两部分组成。而答疑,是一个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创新设计。“疑”选自学生提交上来的“每课一问”中的部分有价值的代表性问题,“答”则先由有能力的学生主动尝试解答,待班级大部分学生适应此模式后,可由随机选号软件公平指定1~3名作答者,对解释到位的答者,教师给予加分奖励。
从以前的“师问生答”,到“生问师答”,再到如今的“生问生答”,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与突破,实现的是质的飞跃。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实用的锻炼机会,不仅能实现知识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将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输出,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实现了真正的知识跃迁。若想检测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它向其他同学作出清晰解释,帮助同学由一知半解到完全理解。
4.4 随堂线上测试反馈
经过师生面对面的讲授教学环节,接着教师利用平台线上随堂布置反馈任务,学生趁热打铁完成课堂任务,教师在线即时查看后台的统计信息,了解当次课每个知识点的答题正确率,快速搜寻学生掌握欠佳的某个知识点,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补充、评讲,适时调整课堂节奏,做到有的放矢。该数据也将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用数据说话,必要时和个别学生单独交流,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尽在掌握之中。
5 结语
由此可见,科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类课程尤为适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对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学生、教师均起到了促进、提升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打破学习的时空壁垒;稳固提升答题正确率。实践表明,新模式对改善学生上课不积极、不主动的弊端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对仍在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备课时考虑更多更全的因素,促使教师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助力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包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有益于锻炼学生深度自学能力,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