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中的应用
2021-12-08鲍玉军蒋小燕蔡纪鹤姚文卿
鲍玉军 蒋小燕 鲍 彧 蔡纪鹤 姚文卿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213032)
0 引言
围绕“切实提高高校工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在高校工科专业中陆续开展了工程教育的各种新模式、新途径,包括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强新工科建设、开展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等。而“针对性不强、与企业要求脱节”等现象是我国工科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应该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专业办学质量。[2]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常州工学院历来坚持“专业办学应该始终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原则,不仅动态化地进行专业设置,而且围绕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内涵等不断探索、研究各种新方法、新模式。
根据学校办学地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常州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确定了“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地区,培养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办学方针。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1 “产教科教”双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本专业依靠“产教科教”双融合模式下的专业教学模式,开展校企全面合作。本专业每年不定期与企业开展交流、走访活动,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过程质量把控及人才评阅效果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此外,在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企业还全面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产教融合课程及教材开发、科研与社会服务、课程教学等各环节。不断加强专业办学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联系,从而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始终能围绕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
1.1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学校、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代表+启航师”(校代表:专业系派往企业的骨干教师;企航师:专业系聘请的企业技术精英)的师资队伍,由专任教师、企业专家联合进行专业教学。一方面,“校代表”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紧跟本学科前沿技术的发展,与企业专家共同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总体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及学校定位。另一方面,“企航师”加强对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指导,以此搭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引进企业学习机制,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课程采用“课堂上开展理论学习+企业实习基地中开展实训”的灵活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校企双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学科前沿关键技术,开展原创研究,并将所获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从而实现了企业反哺人才培养。在此过程中,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科建设水平均得到了提高,最终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产教科教”双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组织和项目交流,使企业全面参与本专业的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教学实施、专业教材编写、校企师资互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审核、论证和修订”的常态化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始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本专业课程设置符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及本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能有效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毕业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具有较强地前沿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并能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特色[3,4]。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研发机构。此外,积极拓展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使之切实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组织和项目交流,做到校企合作“四个共同”,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这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确保了“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实际需求”的一致性。
1.3 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本专业始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院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全体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选拔制度”,促进学生科技社团发展。本专业包含“无人机”“嵌入式”“FPGA”“机器人”等多个专业社团,聘任优秀的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承担学生竞赛、创新创业的指导工作。针对实践类课程“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将始终秉承“因教学而设,为教学服务”的理念,服务学校的工程教育改革。2020年9月,工程认证专家对本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对本专业建设,专家特别提道: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办学定位准确,以产教融合为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突出。
专业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现有合作企业,建立研习工厂。研习工厂能真实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可承担区域相关企业的小批量研发及生产任务,并且承担相关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需求。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研习工厂研习生共同承担企业横向项目,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前沿技术的研究。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契合长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围绕本专业现有“目标定位与信息实时采集”“多源遥感信息处理与传输”“复杂场景下机型优化设计与开发应用”等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共建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将本专业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产品开发,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带动学科梯队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建立“产教科教”双融合的教学模式。
1.4 对接新工科,进一步强化工程教育
本专业坚持“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并积极地融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进行升级改造。
教学过程中集课程培训、综合实训、系统开发和学科竞赛为一体,服务于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相关工科专业,将企业、职场和岗位的用人施才要素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推动实现人才培养定位、规格与社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精准合轨。
2 结语
“产教科教”双融合模式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长三角区域的社会服务提供平台,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相互支撑。此模式带动了学科平台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后续发展,使得本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并获批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