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山坳里的一把油纸伞“出圈”了

2021-12-08梁静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34期
关键词:纸伞出圈余杭

文/梁静

本文主人公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赋予了一把油纸伞婉约动人的韵味。《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以伞为媒,结下千古奇缘的佳话,油纸伞已成为古典浪漫爱情的符号。

许多人一提到油纸伞,言必称苏杭。而今时过境迁,传统油纸伞遭遇淘汰危机,制作技艺濒临失传。刘伟学作为余杭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扎根小山坳,历时6年以精良工艺和文化情怀,做好每一把伞,令油纸伞重新“活”了过来,在年轻人中彻底“出圈”。

定下目标,就要使百分百力气去完成

刘伟学是浙江余杭人,小时候,他记得家家户户都喜欢用油纸伞,一到下雨天,满大街都是撑着油纸伞匆匆行走的人。

刘伟学的爷爷是当地知名的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和传承人。从初中开始,刘伟学就看着山中的毛竹,在爷爷手中变成一柄柄伞骨;普通的纸张,变成一张张花样繁多的伞面,他觉得新奇又有趣,便开始跟在爷爷身边打打下手。耳濡目染之下,悠悠的纸伞情结,在刘伟学的心中生根发芽。

爷爷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便潜心发掘,一心想要把老手艺恢复起来,因为这些传统制作工艺一旦消失,就再也捡不回来了。20世纪70年代,受市面上钢骨伞的冲击,油纸伞渐渐没落。刘伟学看得出爷爷很焦虑,但爷爷告诉他:“一旦定下目标,就要使百分百力气去完成。我一定会坚持把油纸伞事业传承下去。”

2014年夏天,刘伟学大学毕业。他大学时学的是环境艺术与设计专业,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怀揣着梦想在城市里闯荡。一年多过去,刘伟学做过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但热门的行业并没有唤起他更多的激情。

在爷爷的感召下,刘伟学做出决定:放弃设计公司的工作,回到家乡余杭瓶窑镇塘埠村,创建一间名为“纸伞之家”的设计制作工作室,开始一次创新探索之旅。

通过BIM技术建立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库的BIM模型,以数字和图形形式表示这些构件的信息,用BIM平台进行智能化控制:根据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用途和使用位置进行分类,统计数量和规格,逐步形成标准化的预制构件库[5],为标准化设计积累素材。BIM技术还可通过可视化设计和信息化管理对装配式建筑中的预制构件进行精细化拆分设计,对预制构件的类型和数量进行优化设计。

然而父亲并不同意刘伟学回乡,他觉得油纸伞是慢慢被历史所遗忘的东西,没有发展前景,年轻人应该留在城市发展。自小受爷爷的熏陶,加上本身热爱自由,又对传统文化很有兴趣,刘伟学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回到余杭乡下的祖屋,开始潜心向爷爷学习制作油纸伞。父亲看到儿子每天从这个村的竹林跑到那个村的山沟,专注地研究起了制作油纸伞的每一个细节步骤,知道拗不过儿子,才慢慢转变了态度。

汤薇是刘伟学的高中校友,王胜跃是刘伟学的大学同学,3个人都是90后,共同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让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一次聊天中,汤薇得知刘伟学的祖屋是余杭油纸伞的传承点,颇为刘伟学感到骄傲,也想帮忙做点什么。

2015年8月,刘伟学和汤薇开始着手规划设计并改造老宅。在保留老宅原貌的基础上,将室内设计融入竹和纸伞等元素。一楼,以余杭纸伞的制作工坊为主,开设余杭纸伞展示馆和设计工作室;二楼,对余杭油纸伞及其制作工艺进行展示,将传统纸伞文化融合在房间之中,打造3间富含纸伞元素的房间。工作室成立后,3人分工明确,刘伟学做工艺和运营,汤薇负责设计,王胜跃负责沟通,自此打造属于余杭纸伞的全新品牌。

此后整整1年时间,刘伟学跟着爷爷和其他老师傅潜心学习制作工艺,他专注细节,探索材料的变化,感受纸张的质感。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动手制作油纸伞了,刘伟学却遇到了大问题,制作出10把伞,一大半都是报废的。有的撑不开,有的就算撑开了但伞骨会断,有的撑开很难收回,有的能收回但比较笨重不方便携带……刘伟学没有放弃,又用了1年时间,一次次改良图纸,一次次将竹子搭成不同比例的支架,终于摸清了所有工序。

“新生代传承人”改良油纸伞

油纸伞的制作工序极其烦琐复杂,民间谚语说:“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做油纸伞要先将优质的毛竹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用定制的刮刀“刮青”,直至滑溜光净,再劈开做成伞骨。一根竹筒要被劈成36根左右的伞骨,再在伞骨上锯槽、打眼、穿伞和穿线……而传统的余杭油纸伞,伞面为桃花纸,浸入柿子漆,一张张黏贴在伞骨上,刚黏好的纸伞还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要在室内吊起来阴干,等伞干透了,再将桐油和清油一层层均匀地刷在上面。

一把伞的72道工序,从最开始的作料、劈骨到最终成型,不同的工序要交给不同的人完成,一般来说,每把油纸伞至少需要五六个人协同制作,历时两个星期才能完成。想要做出一把精美的油纸伞十分不易。刘伟学一次次尝受着失败的滋味,随着他对自己要求的提升,报废的纸伞越来越多。刘伟学在爷爷指导下,分析原因,重新设计图纸,调试骨架搭构比例,渐渐熟练掌握了油纸伞制作的层层细节。

为了让油纸伞更轻便好用,刘伟学突破传统制作工艺,对材料和技术进行改良。透且薄的桃花纸伞面,使用时容易被刮破,为保留油纸伞最重要的挡雨功能,刘伟学尝试了近百种不同的纸品,最终选择软硬适中的手工皮纸,并采用叠糊的工艺,坚持纯手工制作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纸伞的品质。牛皮纸与生俱来的纸纤维花纹激发出设计灵感,他以更轻便的竹子取代木头做伞杆,以韧度更好、带有天然肌理的皮纸替代桃花纸,换用味道更淡、光泽更细腻的木蜡油……一改传统纸伞的水墨花纹,保留纸张原本的纹理,选取别致优雅的色调,让纸伞回归质朴。

在保留老一辈艺人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刘伟学设计出既现代又实用的新型油纸伞,在结构上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把伞做得精致且便于携带。在检测部门的检测中,刘伟学的油纸伞可以达到1000次开合,远远超过国家晴雨伞300次开合的标准。刘伟学还赋予油纸伞更丰富的文化元素,满足不同需求和个性化制作。

2016年初,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家居装饰博览会上,刘伟学和几位国内外设计师用了半年时间,共同设计和制作出直径长达3米的户外油纸伞,技惊四座。原本根据传统方法制作的原型,需要两三个人合力才能撑开,他们从材质、结构和色彩风格上加以改良后,这把大型油纸伞更为轻便牢固,一个人就能撑开。

参展的10把3米大伞,民族和时尚新颖元素相结合,一出国门便在琳琅满目的现代设计风格中惊艳全场,各国参观者纷纷合影留念。这10把大伞当场被巴黎的一家设计店铺全部预定,后续订单更是源源不断地向刘伟学飞来。

回国后,刘伟学曾信心满满地表示:“作为传承,做伞只能做到让纸伞存在,但要让它发展得更好,则需更多引领渠道和创意创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余杭纸伞,刘伟学专门创建中英双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2017年,刘伟学在淘宝上开了一间纸伞店。“相较于工厂大批量生产的钢骨伞,全程坚持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从制作到交付一般需要7天到半个月,年产量最多只有1500把。”到了2018年,为了将油纸伞的非遗文化事业更好地发展下去,刘伟学来到上海同济大学非遗研修班学习深造。他一边学习,深耕文化知识;一边以平台渠道为依托,开辟线下第二课堂,进行沉浸式非遗文化传播。

刘伟学将其所在的瓶窑镇为中心基地,向周边拓展延伸,主动走进多所中小学校的课堂,讲解和示范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亲手接触油纸伞的各道工序,引领他们前来参观手工技艺的活动展示。至2018年底时,刘伟学和他的团队成员共为中小学学生组织了15节公益社团课,接待学生人数达千余人次,并坚持至今。

伞下自有一个小小的美好人间

2019年7月26日,刘伟学作为余杭纸伞技艺传承人,受邀参加香港展,余杭纸伞亮相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中国香港、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希腊雅典……“纸伞之家”独具一格的纸伞,受邀参加众多国内外知名展览,并与知名IP、潮牌开展合作。一把把余杭纸伞在全球各地缓缓撑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设计师的目光。

进入2020年,刘伟学以现代的艺术眼光,重新诠释油纸伞的创新工艺和过程。用情怀留守,扎根小山坳里,打造自己的“纸伞王国”。在刘伟学看来,老底子的东西不是“暮气沉沉”,也可以很时尚,需要将传统工艺和潮流设计理念做结合。刘伟学的粉丝逐渐增多,余杭纸伞历经230余年跌宕起伏,重新“活”了过来,在年轻人中彻底“出圈”。

有年轻人特意找到淘宝店,想买把余杭纸伞当作婚伞;更有年轻人购买余杭油纸伞,从此治愈了下雨天的悲伤情绪,因为可以听到“雨落在纸伞上的声音”;也有喜欢国风的女孩,为终于拥有一把心仪的纸伞而庆幸开心;还有人在评论区留下洋洋洒洒数百字,诚挚地感谢小店圆了自己“走天涯的侠女梦”;甚至还有人从新疆长途而来,不光是买伞,更为了一睹余杭纸伞背后的精美技艺。

难能可贵的是,与钢骨伞相比,纸伞是可以修补的。一把使用多年的纸伞,色彩变化,纯白的伞面已经泛黄,上面打了很多补丁,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岁月沉淀的感觉极为珍贵,承载着太多难以逝去的情怀。

至今,仍有很多人会问刘伟学:“这把伞雨天能用吗?会不会很快就坏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刘伟学亲手做出一把伞,趁着大雨天跑到房屋排水口下方,测试这把伞能不能承受住强大的水流冲击,并录下了视频。此后,再有客人问出那个问题,他就把这个小视频发过去,虽然像素不高,却足以证明油纸伞的质量。

刘伟学不仅热爱油纸伞,也对制伞工坊充满了感情。平时他就喜欢在工坊里待着,“和做伞的伯伯阿姨们聊天,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的那种生活状态里,那份松快和惬意,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刘伟学笑称,自己虽然很少出门,消息却很灵通,做了一天伞,村子里发生了什么事就全知道了。

2021年,刘伟学带领他的“纸伞之家”坚持纯手工制作,由于工期较长需要预订,每个月制作的油纸伞都会被提前预订一空。他还开办了“油纸伞制作学堂”,找来纸伞制作师傅,吸引周边更多的村民去学习做纸伞,将这门老手艺教给更多人。他坚信,只要有销量就有收入,纸伞艺人就不会流失,手艺就可以继续传下去。

刘伟学曾和朋友聊到纸伞该有个品牌名,起什么名字好呢?这位朋友说:“杭州有‘天堂伞’,那你们就叫‘人间伞’嘛,毕竟是生活中都要用的。”刘伟学在“人间”之后加了一个“品”字,“人间品”就此成为他们的品牌。

在刘伟学的设想中,10年之后,塘埠村会成为一个纸伞村,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学习劈伞骨,糊伞面,穿花线,不必再出门打工。大家一边聊家常,一边做伞,充满人情味。伞下自有一个小小的美好人间。

猜你喜欢

纸伞出圈余杭
“守”艺人刘伟学:一把纸伞也能成“潮牌”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细雨山塘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细雨山塘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萌囧动物出圈记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层逻辑
“国潮”出圈之旅: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