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2021-12-07马宜生
马宜生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治文化;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公民法治素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4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的领导,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带动群众知法、尊法、守法。依法治国的基础在基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也在基层。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加大基层普法力度,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建立基层普法责任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负有执法职责的国家机关积极承担面向社会的普法责任,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建立、完善国家机关与地方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形成普法工作合力。
有关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向社会开展普法。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面向基层,开展经常性以案释法活动。建立以案释法资源库,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示范作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所有媒体应自觉履行普法责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人员和普法志愿者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格局。
明确基层普法内容。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遵守宪法和法律。广泛开展民法典基层普法工作。民法典是公民民事权利保障的宣言书。通过基层普法工作,使社会公众认识到个人享有的民事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和边界。树立自觉守法的意识,培养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和能力。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的教育和普及。积极组织疫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增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进一步强化基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培训,健全落实日常学法用法制度,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充实和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开展“送法入企”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和法治观念。
创新基层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在继续保持传统普法工作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普法,推进“智慧普法”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日以及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基层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在基层法治实践中,促进公民法治习惯的养成。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法治实践,教育引导公民,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的法治信仰,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生活方式。坚持科学立法,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把党的主张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的全過程,使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完整准确地体现出来。坚持严格执法,强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意识,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坚持公正司法,健全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促进司法文明,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全民守法,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让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在基层依法治理中,培养公民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化城乡社区依法治理,开展法治乡村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单位依法治理,建立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机制。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培养和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培育良好法治环境。依法加强应急管理,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办事。加强基层群众诚信理念宣传教育,组织诚信主题实践活动,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育城乡居民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理念,摒弃“诉讼全能主义”,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主,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辅,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引导人们理性平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坚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着力实现人民群众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尊严获得应有尊重,推动完善信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行政调解工作,有序推进行政裁决工作,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加强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
培育城乡居民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加强全社会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深入实施中国好网民工程和网络公益工程,引导网民文明上網、理性表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牢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依法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加强对我国法律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弘扬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因地制宜建立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的保护和整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挖掘善良风俗、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倡导传承优良家风。
繁荣发展基层法治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生产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文艺精品工程有机衔接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推动法治融媒体建设,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法治全媒体传播体系,创建法治品牌栏目、节目。推动法治文化数字化建设,以全国“智慧普法”平台为依托,组织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建立全国法治文艺精品库,汇聚优秀网络法治文艺作品,逐步实现共建共享。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下基层,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强化基层法治文化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实施基层法治文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基层法治文化专业队伍建设。完善普法讲师团服务管理,推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法治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加强法治报刊出版网络队伍建设,加强法治新闻采编创作人员法治培训。发展壮大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力量,培育学科带头人。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在基层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公民道德规范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之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注重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以此向社会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增强人们尊崇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依法惩处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违法行为,增强公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识。推动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发挥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和礼仪制度的引领教化作用,使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发挥各类基层普法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高质量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利用道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机构等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各种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设施,都要结合各自功能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宣传栏、显示屏、广告牌等户外媒介,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实践。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为基础,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体验线路,形成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加强基层单位法治文化形象塑造,建设法治“微景观”。加大对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市县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质量。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基层,着力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法治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6月版。
2.习近平著:《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版。
3.习近平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4.李林、莫纪宏著:《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
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8月版。
6.《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编:《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版。
7.罗先泽等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版。
8.何家弘著:《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3月版。
9.张清著:《区域法治文化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21年5月版。
10.于德魁等著:《社区法治文化读本》,群众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1.高鸿钧著:《中国比较法学:比较法治文化(2015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
12.王运声等主编:《中国法治文化概论》,群众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13.江必新主编:《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
14.李慎明著:《“依法治国”的十个理论问题》,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15.张文显等著:《全面依法治国:迈向国家治理新境界》,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