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教学中气压与声带闭合时机的重要性

2021-12-07刘韵涛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吸力气压时机

刘韵涛

摘要: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歌唱发声过程中“气息支持和有效发声”的关系和正确性。传统的引导方式大多采用先吸满气再发声的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不尽理想。本文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解释清楚气压与声带闭合两者配合时所需要最为关键的因素。在调整了此技术点的认识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能更快更有效的获得进步。

关键词:气压;声带闭合;吸力;时机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认知就是,获得良好的来自横膈膜的深支持感觉,和发出一个良好的音色肯定是同时出现的。也就是说,绝不可能在没有获得深支持的前提下仍然能出现良好的音色的可能性。它们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传统声乐教学中,老师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以一切能获得深吸气感觉的比喻来引导学生,試图使其获得这种深支持的感觉,然后再去启动声带闭合的发声机制。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对于吸气量进入体内有着盲目的过度追求。表现为吸进去很多气的同时,身体也一并变得僵化。第二,在老师要求保存好气息的指引下,学生往往只会单纯憋气强撑,直至最后坚持不了。第三,根本找不到气息支持与声带闭合发声两者的连接。也就是气息无法支持发声。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其实都源自于我们一开始都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必须先吸满气再发声。没错,就是这样一个被我们奉为金科玉律的经典理论所束缚了。

先吸满气再发声的底层逻辑是,我们必须倚靠这些先吸进去的气体,然后再用于歌唱。也就是说在没有吸气之前,我们本能的认为体内是没有或者不够气用于歌唱发声的。再加上我们要唱出很长连音的需求。所以最大限度的吸气是我们唯一的目标。而正是这个目标使我们偏离了对正确吸气发声的认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容易忽略两个要点;首先是吸进去的气有没有能形成气压。如果吸气之后没能形成气压,气体只能单一的保存在体内而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向上支持,这种吸气是毫无意义的。其次,吸这个动作除了进气之外,同时有着打开喉咙和喉位下降发声的连带动作。它对于气息和歌唱发声的衔接至关重要。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相对比较清晰了。我们的注意力一直都只放在吸气这个单一的环节上。而事实上“吸气连接发声”这个连贯的动作要领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它的同步性和连带性应该是第一位的。这里我需要引用一下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一个观点——“吸着唱”。对,你们没听错是吸着唱。不是吸完再唱。从真正意义上看,吸气和声带闭合发声我们只能二者选其一,是根本不可能两个动作同时操作的。那为何沈先生还依然提出这样的观点呢?经过我反复的研究与实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他所说的“吸着唱”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气压与声带闭合连接的最佳时机。下面我们针对这两个关键点分别进行解读。前面已经提到过,不能形成气压的吸气是无效的。然而真正有意义的吸气就是要能充分的调动横膈膜。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起横膈膜才最有利于气压形成。一个良好的气压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吸气时的第一意识不能是大量进气流,而是要通过吸气时伴随的吸力让横膈膜以最快的速度下沉,中腹部对外扩张达到顶峰。所以从外部观察检验,中腹部是否能灵活跳动比进气量多少更应该得到关注。其次,之所以能最终形成气压,绝不是单一的保持住对外扩张的张力。而应该是在保持对外扩张的同时给与一个像内的压力。此时气压才能真正形成。

最后,我们看看气压如何跟声带闭合结合在一起进行发声。在吸这个动作被启动了之后。除了上述所说的横膈膜会被积极调动起来之外。喉部作为吸气的首发部位,也必定会呈现喉咙打开与喉位下降。需要强调的是,这三者必须是同时出现的。此时便是最佳的声带闭合时机。歌手可以在吸力的作用下,做到快速形成气压与保持低喉位时声带闭合进行挡气发声的对抗。只要一旦获得这种对抗感,真正的由深支持产生的良好发声状态便能马上出现。总结一下关键的部分。中腹部形成气压后支持的方向是向上的。喉部在“吸力”作用下,喉位下降、声带挡气的方向是向下的。这两股上下相对的张力产生的对抗感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深支持。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成气压后与声带闭合发声的时间差要非常密切。最理想的状态是几乎看起来是一致的,根本看不出来有先吸后唱的动作过程。两者配合连接的时间不宜过长,否者容易出现漏气的现象。所以气压与声带闭合的时机得当与否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才是声乐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学习上应该努力的正确方向。

根据以上的论述,回归到日常教学实践当中。声乐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部分。在形成气压的时,学生是否以调动横膈膜为第一意识来进行吸气。如果没有做到,应首先给与学生明确吸气时的主要目的,因为这会在其具体操作中有本质区别。另外应留意学生横膈膜下沉,中腹部向外扩张到达顶峰后,是否有再继续给与向内的压力而形成气压。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向外扩张的张力很容易做到,但同时需要其给与向内的压力并不敏感。在吸的同时,留意学生是否有保证喉咙打开、喉位下降和横膈膜下沉中腹部扩张的三同步。如果学生一旦采用单一鼻子吸气便很难使其形成对抗感。最后就是气压形成后,与声带闭合发声的时机是否合理,最常出现的是气压形成后与声带闭合发声的时间差过长,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度不够。

结语:

声乐教学的成效往往是以一种螺旋式的进步方式呈现的。也就是经常会出现时灵时不灵的现象。其稳定性很难保持。“气息支持与有效发声”一直都是声乐教学中既基础又难以快速解决的难点。本文通过变换思考的角度从另一面入手分析。以达到解决此教学难点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猜你喜欢

吸力气压时机
方案设计中优化拟合长沙磁悬浮电磁铁吸力
非饱和土体与水利工程问题的联系
更强吸力
近40年玉树地区地面气压变化特征分析
超强吸力
全程健康教育对高压氧治疗引起气压伤的影响
气压马桶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
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