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初语文统整 无缝衔接 提质减负

2021-12-07李春梅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2期

李春梅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又按年级分为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语文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学段的语文课程自然也是有所侧重的。但是各阶段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过渡衔接的。

关键词:研读课标;统整知识;无缝衔接;提质减负

一、现实问题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对于义务教育学校而言,既要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又要提高教学质量,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老师经常会抱怨:“小学的语文是怎么教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小学语文老师也会为此感到不平,明明认真落实课标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通过研究你会发现,问题主要在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不衔接。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只按经验教小学教材,教小学内容;初中教师不熟悉小学教材,不了解小学教学,只根据经验教初中教材和初中内容。有些处于这两者中间的阅读教学成为盲区,小学,初中都没有涉及到,所以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学习因跨度太大、不衔接而感到吃力,有的甚至越来越差[1]。

那么“双减”政策下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做到既提质、又减负呢?下面就谈一谈在自己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二、解决方案

(一)研读课标,明确大方向,努力实现无缝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又按年级分为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语文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学段的语文课程自然也是有所侧重的。但是各阶段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过渡衔接的。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在义务教育阶段是貫穿始终的,规定了很全面细致的目标。现以2011版课标为例,比较一下在阅读教学方面,第四学段(7-9年级)与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和内容上的变化:

1.朗读的范围变广了。不仅要朗读课文,还要朗读其他文章。

2.默读的速度提高了要求。从每分钟300字提升到500字。

3.阅读的作品种类更丰富了。第三学段主要是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第四学段则是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说明文和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还增加了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4.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第三学段主要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辨别词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感情色彩,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第四学段主要是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等。不难看出,第三学段主要在感知层面,第四学段则在理解和欣赏层面。

由此可见,首先要做到研读课标,明确大方向,努力实现无缝衔接,才能使知识的学习前后贯通,避免产生断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统整知识,分解目标,努力完成本学段任务

备课中,教师要仔细阅读课程标准,认真研究知识点和能力点,在课标与教材之间寻找一个台阶,统整知识,学会分解教学目标,用课标来规范教学内容,用教材来达成课标的目标,努力完成各自学段的教学任务。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是小学具有文体意识的一个单元。单元的重点目标是“学习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其中《桥》这篇课文中为了落实语文要素,分解为两个教学目标:

1.能通过情节和环境描写、抓住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到一位威信高、执法严、父爱深的老共产党员形象。

2.学习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为“能通过情节和环境描写,抓住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通过比较,感受到一位威信高、执法严、父爱深的老共产党员形象。”

其实不难发现,这篇课文无论是从文体还是目标方面已经很接近初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以文体为线索统整单元内容进行阅读教学,不仅使课堂重点清晰,而且可以依照文体阅读规律,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也是到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一种过渡与衔接,更加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

(三)研究教材,寻找衔接点,拓展学习内容

寻找衔接点,研究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对改进初小衔接很有帮助。小学教师需要了解中学的教材,从比较中发现课文特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寻找小初衔接的教学点。

1.系列专题中搜集拓展学习内容。

“单元导语”提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意义和学习目标。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本单元课文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本单元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借助的资料。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鲁迅先生的家人简介,《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等。再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就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少年闰土》都节选自《故乡》。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落实本单元的要素,从资料的搜集、主题的感悟等方面注意指导衔接。

2.相似栏目中迁移拓展学习内容。

部编版小学教材是把“日积月累”编排在语文园地中,在初中课本中则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积累拓展”栏目。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课后“积累拓展”第1题是“体会课文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当堂积累学习表达手法,随即积累拓展,学习表达。同样在小学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表达进行仿写。”那么,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不妨可以借鉴初中课本的编排特点进行拟人表达方法的迁移拓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练笔。到了初中再遇到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小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拓宽了视野,又使学生的学习化难为易,水到渠成了。

3.实践活动中积累拓展学习内容。

借助课文内容或日积月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拓展学习内容。如在大量的古诗词积累后,我尝试开展了四场《班级诗词大会》活动,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到六年级毕业,通过大量的实践性作业,累计积累古诗词已经超过300首,很多初中、高中的古诗词学生都已经会背。甚至有兴趣学生还拓展到会背长篇的文言文。更有的同学还对作品内容及作者的相关故事和创作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喜欢上了苏轼;有的同学喜欢李清照;有的同学喜欢李白……并自觉地去积累喜欢的作者的一系列作品,开拓了古诗词积累的更广阔的空间。学生不仅在活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词,而且一直保持对诗词学习与积累的热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有效地地促进了小初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衔接。

(四)对比课堂,发现异同点,改变学习方式

小学课文的教学,教师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关注细节,朗读、品析,理解含义;中学老师通常引导学生着眼篇章,整体感知,概括情节,揣摩人物心理,并初步了解表达手法,从“为什么这么写”的角度组织教学。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每册书的“习作单元”的目标要求,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

我们还可以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发现衔接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思考衔接教学,从学习方法上进行研究。升入初中,要学好功课,还有一点肯定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方法。在小学时,尤其是中低年级时,有的孩子只要凭小聪明,不花多少精力就能成绩优秀。有的同学虽然在智商上没有特别优势,但凭着用功和勤奋,也能成绩突出。但是,到了高年级后,尤其是升入初中后,单凭小聪明和勤奋,已经不能取得好成绩了,学习也感觉越来越难。这时就要加强学生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从而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提高课堂效率。

1.课前充分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能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時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这样,激发了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的探求新知,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更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

2.批注式阅读法

课堂学习写批注,为课堂抹上个性化的色彩。 课堂上,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感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获得的精神滋养就会流泻于笔端。其实这就是实践记课堂笔记的雏形,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

3.小组合作学习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发言,各抒己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再欣赏别人的创意及成果,获得别人的赞同与理解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更好地过渡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

三、实践成效

只要我们有关联意识,立足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就能提高效率,一定能帮助学生适应小初衔接的过渡阶段。做到提质减负。努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自然过渡的、轻松有效衔接的阶梯。

参考文献:

[1]王跃平《语文学科初小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