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教材文本 落实语言学用

2021-12-07缪中艳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缪中艳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是语言学习与积累,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文本资源,以文本为范例,突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避免片面追求阅读数量而轻视阅读质量的问题,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准运用,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文本结构的表达秘妙,切实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语言学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阅读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开展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以追求量多为目标的现象,忽视课文文本的教学,把课文文本视同非课文文本一样处理。结果看似阅读的数量增加了,但是阅读质量却无法保证。尤其是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运用也就成为空谈。对此,需要教师认真辩证处理阅读教学质与量的关系,提倡保质保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课堂阅读做前提,大量阅读就会缺失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来引领与支撑,只是一种茫然地“随便看看”,无法与课内阅读形成有效互动,所得就非常有限。由此可见,课文文本资源是学生学习语言与积累运用的重要资源。

一、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准运用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是基本要求。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对象,要先学习的就是文本的语言,它是文本思想内容的载体,是各种表达方法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体会课文在语言推敲上的精準,在咬文嚼字中感悟语言的表现力,在诵读生动、形象的语句中领略语言的立体感,借助文本语言与作者一起感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爬山虎能够爬墙的秘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在这段文字中,叶圣陶先生选用了一系列单音节动词清楚地表现出爬山虎爬墙的细节,“触”“变”“巴”“拉”“贴”“爬”中最传神的是“巴”,这个带有口语色彩的动词,把爬山虎由细丝的头变成小圆片的作用表达得绝无仅有。“巴”不仅是贴在墙上,而且是有一种黏力在发挥效应,使小圆片不会从墙上脱落。还有“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山虎本来是植物,这里的“一脚一脚”既是拟人化的表达,又把爬山虎慢慢往上爬的感觉——“巴住”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文字,即使没有看过爬山虎的人,也能够从如此精妙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爬山虎爬墙的特点和妙处。如果学生能够从中学习运用系列的单音节动词来表现植物生长的情状,尤其是使用那些带着浓烈生活气息的词语,语言学习上的进步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形象

文本语言中容易吸引学生眼球的是生动、形象的语句,但是当学生表达时,即使与文本表达的对象相似,写起来总是干瘪瘪的,好像不会说话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生动、形象的语句时,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即使达到了会背的程度,所积累的语言还是无法有效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文本语言时,要有意识地感受文字中潜存的具体形象,仔细分辨语言运用时的环境、对象与表达手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力求在看清楚怎么写之后再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经历多次这样的语言表达学习,再尝试练习与运用,文本语言中的生动、形象才可能慢慢走进学生的习作中。

例如,教材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话: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变成绿色的了。教学这段话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发现——蒲公英的花瓣合拢。本来“张开”“合上”两个词就解决了问题,但是如果这样写,难免是干巴巴的。再进一步弄清楚作者用“手掌”来打比方,“手掌”是大家最熟悉的,能够随时随地自如地张开、合上,与蒲公英花瓣的情形十分吻合,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选择用来作比的事物必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样表达才会显得贴切、恰当,运用起来浑然无痕,所以句子的最后写的花瓣“张开”“合拢”时的独特效果是那么的生动、形象,秘妙就在这里。这样生动、形象表达的语言,课文文本中非常多,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弄清楚为什么要积累具体的语句,学习之后才能运用自如。

三、领悟文本结构的表达秘妙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是精妙、完美的,除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更在于文本有着精美的结构,也就是作者在谋篇布局上下足了功夫。具体表现在开头、结尾的艺术,表达顺序的安排,详略、重点上的讲究等。这些关于文本结构方面的内容中,都包含着作者表达上的秘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合在本篇课文中进行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领悟文本在表达上的秘妙,并逐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例如,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一总三分式,课后练习2以填空的形式安排学生理解和体会,但是这种一眼就看透的结构不是文本表达上学习的关键,关键在于分写时是如何表达“美妙”的。教师需要以第2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风”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作者在写的时候只写了哪里的风呢?为什么写风的声音只写森林里的情形,而且直接以手风琴作比呢?弄明白了这些,才能清楚文本表达上的秘妙所在。再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后两个自然段中写水和动物时的表达,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上的特点,就对这篇课文的表达有了深切的体悟。

四、结束语

关注文本的语言学习与积累,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发力,如文本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特点、文本在表情达意上的独特方法,甚至平常文本语言所蕴含的魅力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发展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能力出发,扎扎实实地组织训练。

参考文献:

[1]韶福军.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J]. 才智,2015(1).

[2]林涛.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J]. 新课程(小学),2016(3).

[3]赵晓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5(36).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