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项目化劳动育人研究

2021-12-07中山市第一中学陈世锋

师道(教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科劳动评价

文/中山市第一中学 陈世锋

面临高考改革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中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中更应该把学科知识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方式应用到劳动实践课程中去,在“做中学”,知行合一,方能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本课程研究聚焦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旨在用项目化探究在劳动中解决问题,用劳动成果来呈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迁移运用与创新创造,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

在我校的农科实践课程里,学生自主选择与地理因素相关的主题进行项目化研究性学习,教师全程跟进,适时提供科学指导,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产生新的关联与体验,以及物化的劳动成果,最后予以学科评价和劳动评价。

1.农科劳动项目分组

学生以4~6 人为单位自由组队,组内民主讨论制定选种育种方案,然后对比其他小组的方案以及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集体优化改进,最后确定本小组的作物选种方案以及后续延伸研究项目。教师需引导学生在组队时进行兴趣与能力互补,如善于电脑、善于写作、善于交际等不同类型组合,既尊重学生的民主需求,也利于深入开展农科实践。

2.农科实践方案制定

开展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项目化劳动课程,首先要进行作物选种研究,进而开展农科延伸项目的研究。作物选种项目通过科学划分,设定五大功能区,各班各小组根据不同时令状况,对应五大功能区分别选择不同作物,然后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农科延伸项目为作物生长过程中结合高中地理知识所动态生成的主题项目,例如厚土种植法研究、垄沟种植技术研究、自动喷淋系统制作、土壤肥力与透气透水性研究、“三明治”堆肥法效能研究、有机肥与校园枯枝落叶堆肥对比研究、校园常规虫害与鼠害问题及应对方法研究、自制绿色环保驱虫装置、校园常规鸟类与季节性鸟类对农科基地影响研究、稻草人制作研究、爬藤作物不同搭架方法研究、向阳处与树荫下不同光照生长条件研究、台风及雷暴雨等异常天气条件下的作物保护方法研究、作物市场价值与种植成本研究,以及其他学生根据劳动实践生成的研究性主题。

3.农科劳动实施

(1)农科基地的自然环境规划设计、农作物选择搭配、播种时机、土壤改良、观察实践等环节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需要学校适时组织开展相关讲座、实物辨认、实践操作,提升学生探究、思考、合作的精神。基地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除了教师指导以外,还融入家长义工的力量,既给学生带来更多专业化的指导,又在共同的劳动体验中感悟美好,增强亲子关系。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观察表,实施农科实践精准观测。实践中,学生可根据初步观察反馈的状况设计观察表,并进行试验性使用和反复修改,然后形成本项目小组的最佳观察表。

(3)学生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对观测数据与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家校融合等方式,寻找更多启示与支持,以深化实践研究的成果。

4.农科劳动资料收集与整理

农科实践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详细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很好地回顾应用学科知识、汲取新知识,又提高了学科兴趣、实践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例如选题阶段:结合农业生产的地理要素尽可能从多途径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定位,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其形式是开放的、发散的;实施阶段:搜集与本小组题目有关的资料,搜集的资料要有针对性,更注重点的挖掘,并将项目化研究引向深入;成果展示阶段:归纳整理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遴选和提炼,使材料更能科学地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形成文字材料。

活动中,我们鼓励并引导学生建立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劳动实践学习档案袋或“课外劳动存折”。档案袋包括学生活动过程和成果的所有信息,如组队与分工资料、选种方案、讨论研究记录、研究开题资料、活动过程记录资料、观察日志、相关背景资料、研究计划、论文、作品、结果、感想、评价等,既是活动的记录,又是后续教学评价的依据。“课外劳动存折”则记录学生主动参加项目化劳动实践、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志愿活动等情况,每个学生领取一张“课外劳动存折”(义工卡),义工卡实行晋级制,根据课外劳动的时效与成效分为一星至五星,注重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呈现。同时,教师既要跟进农科实践计划,又要做好相应记录和考勤登记,以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考核,并为期末的综合素质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5.农科劳动成果汇报与展示

设立成果展示课和图片、实物展示橱窗,是学生落实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我校的农科劳动成果展示平台有校园美食节、科技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校庆日、国庆节等。学生通过自主构思、设计、组织,自主选择PPT 课件、视频、思维导图、手抄报、书画作品、成品展示、研究报告、沙龙分享等形式,展示小组的项目化劳动实践成果,既能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加深对各种研究方法的习得体认,又提升了探究兴趣和创意物化意识,并形成劳动光荣的价值认知。

6.农科实践效果评价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项目化劳动实践评价可分为学科评价与劳动评价。

(1)学科评价

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是落实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和高考考核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知识以及由农业延伸到工业和服务业类型的知识考核向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学科评价应结合教材中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应试考核,以及对相关问题的专题调研、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其导向能让劳动实践的知识更好地来源于课堂,服务于课堂,却又超越了课堂。

例如,2020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地理Ⅰ卷第36 题综合题,只有一段简单的文字和一幅葡萄园局部景观图,便直接考核学生当地在顺坡垄种植葡萄的降水、光照优势,以及分析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该实践型题目对于普遍缺乏农村生活经历、缺少农业劳动知识的城市高中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但我校学生在农科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已然接触了不同区域、不同物候、不同作物条件下,坡地与平地种植的差异;通过在劳动实践中应用和研究的垄沟种植技术,已然能够在面对该高考题时结合配图,直接在脑海中建构坡地顺坡垄种植葡萄的模型和背景知识;学生通过农科基地在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病虫害等因素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业已对正常环境和不同极端环境下农作物生长的光照、热量、降水、温差、土壤等因素进行过实践探究,自然能够从容面对高考的挑战。基于此,我们在项目化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高考地理题建模评比和评价,学生对高考题中的顺坡垄进行绘图建模和技术分析,教师进行点评与评价记录,其结果直接纳入综合实践档案。师生共同在实践中建模,在建模中解题,既提高了学科兴趣、主观能动性和高考解题能力,又推动了劳动教育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高度融合。

(2)劳动评价

?

劳动评价又分为学生与教师为主体的自评和他评。学生根据自己和组员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完成《农科劳动实践评价表》(如图);教师则通过整理学生劳动实践学习档案袋(如观察记录、参考资料、实验数据、调查记录、研究计划、论文或展示成果等)或“课外劳动存折”进行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并形成学期劳动课程的评价与学分认定。

单向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劳动育人研究固然不完整,但是地理学科各项核心素养又是相互关联、密切联系的。本研究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主要聚焦地理实践力培养,找准一个突破点,以项目化劳动育人为抓手,从而综合联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素养。同时,通过项目化劳动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并形成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农科劳动评价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