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标产品发展探究
——以茶产品为例
2021-12-07杨丹晨
梅 雨,杨丹晨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6)
近年来,茶产业成为河南省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点关注产业之一,也是河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依托。作为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河南省在北方的茶产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提质增效,也是山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为此,河南省通过打造地标性茶产品,推动茶产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河南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其在地标产品培育上的问题,并基于地标产品的基础理论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对策,从而为河南地标产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
1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形态初具规模
河南省内的茶叶来源主要集中在信阳、南阳地区,济源和洛阳等城市有少部分茶叶产区。经过长期的发展,河南茶业在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下,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产茶带,比如大别山、伏牛山等。这些地区曾经是重点贫困区,但现在经过扶贫工作的大力推进和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已经逐步摆脱贫困,发展成为规模化产茶区。随着茶园面积逐渐增加和机械化采摘程度的提升,全省的茶叶总产量得到显著提升,茶产业突破了传统的存量式发展,逐步转向质量与效益并重的综合发展模式,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茶叶产值连年攀升,已经全省的GDP增长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并且生产茶业的农户也成为受益主体,其种茶年收入在全年总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了80%。
1.2 茶叶品种和类型逐步增多
目前,河南省内的茶叶生产区主要以“信阳群体种”为主要的茶树品种,同时引进无性系茶树品种,如龙井长叶、劲峰等。但是这一品种对于气候环境有极高的要求,也需要特定的移栽技术,在发展初期大都无法成活,使得该品种的茶园规模始终较小。随着茶叶移植技术的不断改良优化,部分茶园已经可以成功移植无性系茶苗,其成活率显著提升。另外,全省的茶叶生产已经涵盖了六大茶类,各地的茶叶企业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茶产品,比如赛山翠芽、桐柏红、光山白茶等,但是由于知名度低、产业化规模小,造成总体产量较低。
1.3 地标产品覆盖面广,消费市场增加
在消费市场上,河南茶叶的覆盖面主要集中在省内,但是其在省外的市场也初步发展起来,如华南、华北、西北等地区也是重要的销售市场,同时河南省茶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也逐渐扩大,涉及到非洲、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捷克、俄罗斯、尼日利亚、韩国等。在销售形式上,不仅通过批发市场进行大批量的售卖,还会利用一些直营店、经销商或者网络渠道进行小型零售。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群体也逐渐增多。目前,河南的茶叶市场数量逐渐增多,不同城市之间的茶叶市场形成了产业集群,而且很多茶叶企业利用不同的推广渠道开设大型展销网点,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良好对接。
2 河南省打造茶叶地标产品中面临的问题
2.1 企业品牌意识淡薄
河南的茶产品以“信阳毛尖”为主要代表特色,虽然在河南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其他地区影响力较小,甚至很多人完全不知道河南这一特色茶产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品牌建立力度不足。在茶叶的加工环节,很多生产企业一味追求眼前利益,只注重茶叶的销量,忽视了品质的控制与管理,导致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茶叶品牌。在茶叶的销售环节,由于对市场需求的错误判断,其茶叶在销售市场上失去了很多潜在的客户群。从茶产品的品质来说,河南的茶叶品种并不是一流的,从而其市场定位不应该走高端线路,而是以大众化消费为主要方向,将客户群体锁定在普通消费者身上。然而目前的现状却完全相反,很多企业推出了以高端消费品和收藏品为主导的茶产品。这一营销策略使得河南茶产品既无法与知名品牌茶叶的品质相媲美,又失去了中等消费群体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品牌特色淡化。
2.2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地标产品的注册既需要行业协会主动发起、积极申请,也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帮助。比如河南的政府单位与茶叶协会共同合作为信阳毛尖申请了专属的地理标记,以保护产品的原创度、遏制市场上的以次充好现象。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主体的联动性逐渐下降。监管力度不足使得专业的地理标志成为不良商家借机敛财的手段,标准包装袋也被随意使用。市场上关于信阳毛尖的包装用品随处可见,冒牌的茶产品充斥整个市场,人们根本无法辨别茶产品的优劣、真假。这其中的原因既包括市场质量规范的缺失,也包括不法茶叶经营者的有意为之,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使得地标产品不仅没有发挥出应用的品牌效应和社会价值,反而破坏了市场秩序、声誉日益下降。地标产品的打造不能仅通过地理标志的申请,更多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协作促进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维护好市场的良性运转。
2.3 产品营销推广手段单一
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茶产品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茶叶企业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然而,河南目前的茶产品营销手段主要通过茶叶文化节进行,而且活动的形式单一、成效微弱。从其文化节的内容上来说,每年的活动类型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有炒茶、品茶、逛茶市等项目,缺乏鲜明的活动主题、特色,活动的吸引力下降,而且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前来参展的茶叶商家日益减少,仅有少数的本地商家积极参与。在文化节的展品上,商家对于河南茶叶类型的挖掘力度不足,使得茶叶类型单一、品质一般,一些新的茶叶品种或者知名的茶叶类型较少。为此,河南茶叶企业应该主动反思自身的不足,积极探索新型的宣传推广方式,挖掘河南茶叶的地域特色,加强河南地标产品的影响力。
3 河南省发展茶叶地标产品的实践路径
3.1 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首先,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改变品牌建设方向。相关企业和协会应该结合目前现有的茶叶类型和不同的品质特征,分析其主要面向的消费群体以及主打特色,从而根据产品定位进行包装设计、品牌宣传,同时找到自己的优势产品和重点发展方向,集中资源和精力打造特色产品。其次,充分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底蕴。河南茶产品的品牌建设已经初具雏形,孕育出信阳毛尖、桐柏玉叶等茶叶品牌,但是这些品牌仅停留在概念性建设,缺乏对品牌文化、地域特色、产品质量、功能等的深入挖掘,品牌附加值较小,无法形成较强的经济效应。因此,河南茶产品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探寻特定茶叶品种的历史渊源、人文内涵,并将其注入到品牌的建设中;结合茶叶的口感、品质及功能等,打造茶产品的宣传亮点,增强产品的独特性。
3.2 政府加强监管,严格控制产品质量
从内在属性来说,地理标志的申请本身就对地理区划有严格的要求,必须限定在一定的使用范围内,否则其本质功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地标产品不仅会涉及企业,还包括协会、农户等市场主体,从而其地域属性被逐渐淡化。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出台规范的茶叶生产标准,并且逐步推动各个地区的厂家、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使茶叶的生产加工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同时组织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定期抽查产品质量,根据茶叶的品质来划分茶产品的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定价制度等。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明确限定地标产品的使用范围,增强其地缘特点,根据不同地理标志的产品进行区域划分,只有本区域的企业和农户可以使用该品牌、包装等,针对不法商贩进行严厉打击,维护茶叶市场的内在秩序,强化茶产品的地理标识。
3.3 拓展营销渠道,创新品牌推广模式
第一,重新规划茶文化节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借鉴杭州的成功经验,河南可以在原有的文化节活动项目上增设以茶为主体的旅游专线,将茶文化相关的文物遗存、历史典故、文化旧址等进行展示,为展会营造起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使人们能够充分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河南茶文化节的影响力。第二,河南相关茶企加强合作,积极拓展国外茶叶销售渠道,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并利用其平台优势,大力推广河南茶产品。比如借助国外的茶叶博览会、展销会等宣传河南茶产品,强化其地标属性,促使河南茶产品的国外知名度。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商渠道,进行线上品牌推广,结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多样化的茶产品,同时加强品牌文化和品牌标识的建设,增强茶产品的知名度。
总之,地标产品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农户多方合作,科学规划、系统研究,才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发展之路。因此,河南省应该深入研究茶产品的品牌建设、质量把控和地标维护等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改进,从而推动河南茶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