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异化·涵养: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审视性思考

2021-12-07贺振东

关键词:异化倡议文化产业

贺振东

对外·异化·涵养: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审视性思考

贺振东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对文化建设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正确识别文化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不失时机促成文化建设发展;及时认清在文化建设发展中可能存有的文化产业利益驱动与文化建设相悖、文化事业实质性淡化、不正当文化消费行为等文化异化现象;涵养文化自信、适时调整文化政策以适应文化建设发展,更好地实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文化建设依然是要注重的重大事项之一。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抓住有利机会去发展文化;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当前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积极避免文化异化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妥善调整文化发展措施等进一步涵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

一、正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终究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彰显中华文化并使其真正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联系。可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引起重视,既要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具有人才及资金流动性增强、市场功能性及贸易多样性增强、文化创新性增强等积极趋势;也要正确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建设发展面临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冲突、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对文化建设发展的挑战等消极影响;使“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文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积极趋势

1.“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人才流动性和资金流动性增强

在“一带一路”大前提下,国际上文化工作者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文化工作者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机会也随着“一带一路”的相应建设而增多。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拥有各个专业领域的文化人才,这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较落后的国家来说,是汲取优秀文化成果的最佳时机,当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也会去了解以及吸收沿线国家的文化合理成分,使自身的文化实力不断走向壮大。“一带一路”倡议除了重视经济上的合作和政治上的交流外,还会格外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特别是针对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敏感问题。这就必然需要同沿线各国的相关文化人才进行深度交流,从而在人才交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文化摩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人才的流动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反过来也势必会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人才流动性。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经济合作为主的,这就涉及到了资金流动性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下资金的流动性增强,文化交流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已大大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增强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增大,各国之间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阻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程度有所减轻。

2.“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市场功能性和贸易多样性增强

“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市场范围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突破地域的世界市场不单单是凭借一国政府所能完全主导的,尽管中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倡者与发起者,美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阻碍者,但是中国和美国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去完全主导国际文化发展的方向。“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所要遵循的是世界市场发展规律,而不是某一国家的市场发展规律,世界市场发展规律也不是由任何一个国家所能主导的。在世界市场为平台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市场功能性增强。

贸易多样性是针对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来讲的。“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内容有所更新,有所突破,加上文化内容本身具有的多样性特点会决定文化发展的形式,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形式不再单一,语言形式、教育形式、传统文化借鉴形式等都会成为文化发展的有力助手。文化发展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也造就了文化发展贸易的多样性。

3.“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创新性增强

文化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面临新的要求,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世界,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及运用能力予以创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行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播,文化产业的壮大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也可以使世界文化交流更密切。“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迎来的是庞大的文化消费,这就要求文化产品深入创新以满足国际不同的消费群体,需要文化产业具备高创新能力。究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是否能顺应世界潮流,究竟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文化,这取决于文化的创新性及运用程度。“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建设发展的创新进程需要处理好关于文化资源的调整和利用问题,只有对传统文化资源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调整,正确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建设发展才能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的冲突挑战

1.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冲突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是由社会主义中国提出的,迎来的是世界庞大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形成的“共同价值”的文化价值观念,“一带一路”倡议满足于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促进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根据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作出的最佳选择。“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根源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一直作为党的最高指导思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及发展,百年来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伟大使命,致力于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治理方案,也是全球人民能够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方案。在马克思看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一带一路”倡议就是马克思所提到的联合体的一种现阶段表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发点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出努力,所展现的文化素养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一种回应。“一带一路”倡议是马克思主义与当前全球化背景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相较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文化而言,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处于优越地位。

2.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对文化发展的挑战

整个全球发展格局一直受资本主义体系的影响,在“一带一路”倡议还没有正式提出之前,全球治理体系有着不合理的“治理方案”,那就是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为特征的文化霸权主义。政治上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经济上推行贸易保护及封锁别国等一切手段,都是服务于资本主义本国的利益;文化上阻碍全球文化发展,推行文化霸权,实行文化侵略。这给世界各国人民最终带来的只是灾难和痛苦,无疑无法实现整个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西方国家这种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却是一种正当的文化价值追求,包括曲解自由、民主、人权、法治、文明等理念方面。西方存在着“普世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形成了“普世价值”,这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价值共识不是脱离各个民族的价值而独立存在的抽象共相,而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对某些共同价值的认可;它是有条件的、历史的、变化的。”[3]“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发展因为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所以才会有优势去应对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全球化向新的文化价值理念迈进,积极维护全球文化治理新秩序,为这个仍不稳定的世界提供了实现稳定的可能性。

二、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发展出现的异化现象

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成果可能并不一定能发挥出理想的效果,相反由于某些弊端因素的制约,文化建设所形成的结果反过来可能会阻碍文化建设,不利于文化自信的确立。文化产业形成产品的过程会出现劳动异化现象,同时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可能会作为一种异化的结果来支配生产者以谋取利益。文化事业如果没有正确的宣传功能,而成为地方凸显政绩的形式,那么其结果也是异化的。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盲目的消费行为改变了文化消费初衷,最终在整个文化消费过程中也会产生异化现象。因此,要警惕文化异化现象,推动文化建设正确发展。

(一)文化产业利益驱动背后的文化异化现象

1.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与文化建设作用相悖

文化产业的参与者和文化产品的创造者都需要劳动,劳动创造了文化,劳动创造文化这一行为理应达到文化发展的预期效果,如果出现了背离劳动行为的初衷,文化劳动者和文化产业反过来受文化结果的支配,就会出现文化异化现象。简言之,异化就是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反过来支配自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说明了从物的异化到人的异化的过程。文化建设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尽管我国的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经济形式,但是文化产业毕竟还是要谋求一定利益的,这就存在着物的异化可能性,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文化产业的产品可能会支配文化的生产过程,这就是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4]186在利益驱动的影响下,文化产业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结果可能会与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这就是文化产业会出现的文化异化现象。

2.文化产品的反支配作用会使文化出现异化现象

文化产业带动了GDP的增长,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反映出文化自信的建设在我国取得了发展,可是文化产业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商业性。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一些文化产业难以有效促进文化自信的确立,甚至会阻碍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个过程,这说明文化产业存在着对金钱利益的“拜物”思想。文化建设是为了建立健全相关的文化发展产业以树立文化自信,而不是让文化产业过度谋取利益。受利益驱动而偏离树立文化自信轨道的文化产业,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发文化异化现象。

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成果,本身是由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所支配,可是由于文化产品直接决定经济收益的多少,所以一些经营文化产业的商家过分追求产品的数量和利益,文化产业形成的不少作品没有经过打磨就上市,这对文化建设必然是一种不利的影响,致使文化产品的“被支配”地位转化为“支配”地位。本身由人们创造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支配人们的社会劳动行为,使文化建设处于被动地位,致使文化出现异化现象。

(二)文化事业实质性淡化背后的文化异化现象

文化事业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文化建设,文化事业的实质性包含公益性,不少地方文化事业的落实情况确实对整个文化建设的进程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文化事业在宣传过程中,政策性标语较强,只是把文化自信当作是一种政策宣传,甚至只是当成地方狭隘的“文化特色”,或者只是地方为了满足上级文件要求的文化建设需要,这样很难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文化自信的建设中。文化事业是一个持续的全局观念,目标是让人民群众真正坚定文化自信。应该对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改革有宏观的介绍,把文化事业的最大意义发挥出来。

文化事业单位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文化服务的主要负责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对文化事业的建设是为了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其结果必将是服务于整个文化建设过程。但是作为地方性宣传组织,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会伴有政绩因素,文化事业单位或成为衡量政绩的标准或者是盈利的工具。若迷失文化事业建设初心,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受到的就是文化事业带来异化结果的支配影响,最终会导致文化事业成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异化现象。

(三)文化消费存在的缺陷会导致文化发展出现异化现象

从人们对文化方面的消费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是积极增强文化自信的表现;但是从某些文化存在着娱乐性、利益性来看,文化消费存在着对文化自信的虚假回应。文化消费这一行为本身是正常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异化的文化消费行为中,文化消费却成为攀比的、虚荣的、跟风的行为,不惜自己的物力和财力,成为文化的被消费者。

消费者以自己劳动所得的货币,去进行文化商品的交换,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一消费行为本身是正当的、合理的。如果消费结果支配了消费行为,使文化消费产生了文化异化现象,那么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消费者自身的劳动,即劳动也产生了异化。“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5]消费行为不再受自己控制,打破了文化消费行为应有的规则和秩序,最终会成为社会问题,成为文化建设的顽疾,所以要重视文化消费行为中的异化现象。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文化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就是在体现文化的社会关系,反映文化建设的社会面貌。如果消费行为不宜,相应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人的本质出现异化,表现为异化的文化消费使自身的身体以及精神本质与正常需求相背离,以及同他之外的社会群体,即作为人的本质与作为类的存在相异化。由此可见文化消费行为出现异化,并不是仅限于物的异化和行为异化,最终会导致人的异化,所以要密切关注文化消费行为的异化现象。

三、涵养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近几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大力提倡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并在多次重要场合发表了重要讲话。可见文化自信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只有认识到文化自信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改正,才能切实发挥出文化自信的最大效用。

(一)对文化自信相关概念关系的把握

1.注重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有区别,也有联系。文化是较为广泛的概念,包含着多重元素,内容十分丰富,正是由于文化的广而大,文化包含着有益的文化,也会存在无益的文化,所以说对文化要有甄别。文明是文化中优异的部分,是文化经过提炼而得出的,是对文化的一种高度概括。“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6]正确把握文明和文化的关系,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文化自信的建设,也能为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方向,进而走向文化强国。

2.注重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化自信的增强是一项政治工作,也是针对意识形态而进行的一项工作,事关文化强国的大局问题,事关全国人民的信仰问题,事关全国人民是否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同时,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7]文化自信事关意识形态的把握问题,这就表明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的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要以科学理论知识正确把握二者关系。

(二)文化自信建设当中的文化政策性思考

1.切忌只把文化作为政策性宣传语

文化自信常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呈现出来,虽然这种宣传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四个自信”相关理念一目了然,但缺乏对文化自信的系统性阐释,同时由于部分人民群众不理解文化自信,也容易丧失对文化自信的支持,故文化自信难以在社会群体间形成一种信仰,这样不利于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

文化自信在宣传内容上不能仅是会议文件的指示,而是要通过一种文化教育的形式让人民群众接受,使人民群众对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这就需要相关文化事业的工作者,将传统文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知识、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改善文化传播的内容,使文化自信的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文化政策的规范引导

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建设,中国有5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还有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完全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品牌文化。针对民族文化的政策应规范引导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突出中华民族特色,使文化自信走向世界,彰显文化强国的实力。

面对西方文化思潮,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文化安全教育。与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相比,文化安全较容易被忽视。文化安全的损害具有长期性,长时间才能显露,文化安全难以逆转,一旦受损,再次逆转很困难[8]。所以文化安全是文化自信的保障,针对文化安全,国家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新形势下要捍卫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注重对新媒体的合理使用,使之与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一起,形成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主流阵地。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8.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十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3.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编译局.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

[6]陈炎.文明与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8]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02.

G122

A

2096-9333(2021)04-0091-05

2021-03-15

贺振东(1994- ),男,甘肃金昌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4.14

猜你喜欢

异化倡议文化产业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Happy Afternoon Tea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