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黑龙江省旱田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2021-12-07

奋斗 2021年16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黑龙江省

■ 李 红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省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600 亿斤,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7月下旬,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决定》,强调从扛起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出发,系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保护性耕作作为重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主要是以机械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深松等技术为支撑,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在欧美国家被广泛应用。近期,笔者结合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就黑龙江省旱田保护性耕作情况进行了调研与思考,提出相关建议。

一、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现状

自2002年起,农业部门便展开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黑龙江省2019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667平方千米。

(一)应用面积。早在2004年,黑龙江省就开始在大庆市让胡路区、绥化市兰西县榆林镇展开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此后,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土地面积实现了快速增长。虽然近几年实施面积稍有回落,但总体上保护性耕作土地面积仍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此外,免耕播种核心技术应用面积呈迅速上涨态势,秸秆粉碎还田、深松等保护性耕作面积稍有回落。

(二)装备水平。通过引进试验、消化吸收、革新改造、示范推广等方式,保护性耕作装备结构和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相关机具数量大幅增长,免耕播种机数量增长幅度最大。同时,随着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发不断深入,水平逐渐提升,保护性耕作机具逐步向大型化、复式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小麦深松分层施肥免耕精播机、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精播机、深松免耕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等新型机具性能不断完善提高,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装备保障。

(三)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实施保护性耕作,不仅通过秸秆还田、深松覆盖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减轻水土侵蚀,实现培肥地力的目标,而且降低了耕种成本,在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降低投入成本。

培肥地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性耕作秸秆粉碎还田,不仅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减少化肥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黑龙江省经过农机深松且达到作业标准的地块,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秸秆焚烧量。秸秆腐烂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02个百分点左右,1 吨玉米秸秆干物质还田可归还氮磷钾28.6公斤。

蓄水保墒,改善生态环境。秸秆覆盖技术与机械深松的应用,不仅能减少秸秆焚烧所造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能力,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和形成沙尘暴。同时,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遇水能贮存,逢旱能保墒的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土壤,耕层土壤含水率平均增加2.46%,均高于传统耕作,而且随着年际间的重复,保墒效果会更加显著。

节本增效,提高农民收入。节约成本,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作业工序3 次,每公顷可节约生产费用750 元左右;增加产量,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每公顷增产5%左右,合计每公顷节约成本1000 余元,且不易发生病虫草害。

二、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保护性耕作意识不足。保护性耕作在综合效益和作物增产方面具有小规模效益不明显和缓释性等特点,农民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加之,保护性耕作在技术模式、作物栽培制度和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要求严格,农民传统的耕作观念很难改变。此外,部分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操作质量不到位,容易出现断垄缺苗的情况,导致部分农民对该技术的应用产生疑虑。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实施问题。一是配套农艺技术相对滞后,大型农机作业与小地块不相适应,由于多数农村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土地,耕地所处区域的不同和地块的不同限制了大型机规模作业,影响了实施效率。二是病虫害和杂草变得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深挖可以中断害虫和杂草的生命周期,掩埋病原体,是防治害虫和杂草的有效措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为虫卵和病原体越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场所,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风险,一些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区病虫害有增加的趋势。此外,由于免耕、少耕播种,农田草种的种子散落在浅层土壤中,集中萌发,生长迅速,容易对作物生长造成影响。

(三)保护性耕作缺少明确实施标准。目前,保护性耕作的实施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土地适合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如何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佳效果等都尚待进一步细化。针对缺乏标准导致农民标准模糊,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土地是否符合参与保护性耕作条件的问题,政府部门等应尽快推动研究和实践,明确实施标准。当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应以秸秆覆盖率和土壤使用量为基准,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效果对农民进行指导。

(四)保护性耕作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保护性耕作面积不断增加,但长期投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保护性耕作具有优良的生态效益,农民、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受益,然而农民作为成本负担的主体,其耕作行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额外补偿,农民、农业合作组织主体投资热情不高,导致政府相关项目一旦停止,相关举措便难以实施。

三、黑龙江省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建议

(一)与时俱进,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试验、示范、推广阶段,需根据国情省情和农业条件,进一步加强试验示范,整合创新、优化技术,因地制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和区域技术模式,逐步推广应用。

从本质上讲,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农田保护措施,它不仅包括全量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一种技术模式,还应该进一步扩展到吸收更多的技术模式,结合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如使用减少风蚀水蚀、机械化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同样,减少土壤压实、减少进地工作时间也应是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各种秸秆还田技术、优化耕层结构和增加耕层深度等也应是保护性耕作。此外,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大豆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也是保护性耕作。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应与时俱进,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存在的主要矛盾、关键问题,因地制宜地形成技术模式,并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条件的变化逐步完善。

(二)因地制宜,形成区域主推模式。黑龙江省北部为高寒丘陵漫岗区,主要包括黑河市、讷河市、克山县、海伦市、拜泉县、克东县等地。该地区积温低,生育期不够,应采用“保温”技术模式,高留根茬秸秆还田,减少地表秸秆覆盖量,重点解决地温低、出苗晚等问题。

黑龙江省西部为风沙干旱区,主要包括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严重的干旱和沙化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该地区多为沙化、贫瘠、盐渍化土壤,土壤质量差,春旱严重,最主要的矛盾是“水”,应采用“保墒”技术模式,秸秆均匀覆盖还田,以秸秆形成“生物地膜”护土保墒。

黑龙江省东部为湿润区及南部半湿润区,主要包括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七台河、绥芬河等50 个市县及农垦地区。该地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玉米植株高大粗壮,产量高,秸秆量大,播种时易出现秸秆拖堆、架种等问题影响出苗,最主要的矛盾是“秸秆”,应采用“保苗”技术模式,秸秆归行,露出播种带,避免秸秆过量影响播种质量,有利于加快土壤温度的上升速度。

(三)突出项目重点技术,形成实施合力。项目、政策是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实施的重要措施,应该坚持目标导向,推动和引导秸秆综合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深松整地、黑土地保护等任务支持和项目资金保护性耕作发展,形成项目、政策集聚效应。在秸秆利用方面,应依次突出重点技术,形成合力。

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在风沙干旱区、生态脆弱区,实施和突出全量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模式,不能深翻,但可适当深松,防止耕地退化和风蚀水蚀,确保不扬沙、不起尘,保护生态环境。其次,要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实施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相结合的模式。牲畜进食后,秸秆的营养物质最终会回到耕地,形成种植和饲养循环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应突出秸秆直接还田养地技术。农作物秸秆含有一半的营养。无论是覆盖、混埋还是复埋,秸秆最终分解后都会形成有机质,优化土壤结构,提高农田肥力。最后,如果秸秆量较大,在保证还田秸秆数量的基础上,实施生物质发电、秸秆造粒等离田技术。但如离田过多,则不能有效补充耕地中的有机质,存在土壤退化的风险。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黑龙江省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保护性耕作是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