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021-12-07梅雨
梅 雨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中的深厚理论知识培养,也不是职业教育中职业实践的培养,它是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出懂理论、会设计、精技能以及能施工的全面人才。因此,对高校中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1 课程趋势与存在问题
1.1 课程现状与趋势
近些年来,风景园林课程发展比较迅速,并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对于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既是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1]。所以在高校风景园林课程上,还面临着许多的设计标准和实际难题,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很多高校的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都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理论应用程度较低,并且这种缺乏实践的基础课程教学,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因此,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上,需要注重方法型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课程实践打下基础,从而提高整体的风景园林教学质量。
1.2 课程存在的问题
1.2.1 教师主导性过强。风景园林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只培养设计基础,也要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上,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在教学中被动地接收大量的专业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思考。同时在实践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将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从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变主导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充分结合起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2]。
1.2.2 教学内容和行业发展衔接不够紧密。在很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没有和风景园林行业紧密结合,导致教学内容变得空洞,不利于学生实际设计工作的展开。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城市化的进程还带来了其他的弊端,这些实际情况都是高校教学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但是在很多的高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项目虚拟,缺乏真实性,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风景园林的设计环境。而且有的高校在设计类教学中大多为单一的绘图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不符,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在设计教学中,很多高校都将图画效果作为重要的教学衡量标准,而忽略了风景园林设计的操作性,在设计中忽略了规范、尺度以及材料,做出来的教学设计就无法实施,使得教学脱离了实际行业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
2 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行双主体教学
针对教师主导性过强的教学问题,应该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中采取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采取合理的互动教学,实行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将课堂进行教学分割的双主体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通过有机组成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双主体教学能够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基础课堂教学效率。
在双主体教学的具体策略实施上,可以运用3 种方法。首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一些合理设计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园林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并解决;其次,也可以采用反馈教学法的方式,在园林设计过程重视一些教学方案的反馈环节,对设计中的改图、评图进行重点教学,通过修改草图和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在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风景园林设计打下理论基础[4];最后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实际设计模拟,教师作为甲方来下达相关的设计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的了解,自行查找资料,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可以体验真实的方案汇报现场,从而积累实际设计经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很大帮助。
2.2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突破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传统单调的教学方法,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具有多样性,也能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在教学中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边界;②可以通过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网站和风景园林最新设计信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最前沿的设计信息,在拓展学生眼界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③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园林基础课程教学,基础课程作为园林设计的入门课程,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完全融入风景园林有着直接影响。而学生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初学者,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了解较少,而案例教学法就可以很好地承担这一引导作用。案例教学能够通过一些设计实例来让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得到延伸,了解设计时代理念的不同,从一些大师作品中感受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作品背后的东西,将略显枯燥的设计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一些设计内涵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此外,这种灵活多样的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还可以采用实地体验调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解。通过对室外场地的调研,使学生对景观空间有自己的理解,并对风景园林有着更直观的印象,从而对其中设计原理进行思考。为实际应用设计积累经验,学生在设计中注重考虑使用者感受,更能够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
2.3 整合教学内容,重视理论教学
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中,还需要整合大量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将基础教学内容的“空间”和“技能”相结合,变得更有趣味性。比如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整合后进行“校园空间测绘”的教学练习,让学生现场测量空间,通过平面剖析,形成平面和空间之间的转换,让学生更有空间层次感。这种逆向思维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了真实的空间体验,并且在基础课程学习中有更强的目的性,能够针对性地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当然这种教学内容的整合,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实践内容进行改革,制定出教学计划,提高基础课程学习的紧凑性和连贯性。另外,在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理论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详细叙述理论作业的方式理念和技巧,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专业知识,提高对风景园林学习的热衷度。
2.4 进行教学评估创新,重视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
最后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还需要对传统的常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在考核内容中减少设计绘图所占的比例,加入一些设计前期工作和方案汇报,总之,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将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核心能力培养重视起来。此外,还要注重考核模式的多样化,采用纵向评价、自评以及横向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现在的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有着众多的价值和文化冲突。所以高校需要做好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价值体系,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6]。树立起一个健康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在坚持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上,来维护整体利益,合理把控风景园林各项建设,统筹协调人居环境和未来规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中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用一定的改革策略进行应对解决。首先,实行双主体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内容,注重风景园林的理论教学;最后,还需要对教学评估进行创新,重视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