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绿道研究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2021-12-07蔡婵静
蔡婵静
(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绿道的热潮,有很多成功的建设案例,关于绿道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仍存在有待继续完善的方面,如绿道复合功能发挥、多尺度绿道网络建设、绿道使用管理等。分析我国绿道研究的概况与发展趋势,对整合各学科关于绿道研究的成果并综合应用于指导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1 绿道的概念内涵
20 世纪90 年代,国内有文章开始介绍美国绿道工程及绿道机构,并对绿道的概念和功能进行阐述[1]。此后,绿道逐渐成为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不同学科侧重绿道的不同功能方面,也有着不同的提法。如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中的“廊道”、与绿道起源相关的“绿色通道”、与灰色廊道和蓝色廊道对应的“绿色廊道”等,又如注重生态保护功能的“生态廊道”、注重休闲康健功能的“健康廊道”、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功能的“遗产廊道”等。
被广泛认可的绿道的定义是由查理·莱托(Charles Little)在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s for America)中提出的,并且该定义内涵包括了上述各学科的相关提法。他认为绿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或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沿着用作游憩娱乐的废弃铁道、运河、风景道等人工走廊;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包括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与聚居区的开敞空间;包括一些小尺度下的被称为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公园。Little 还将绿道分为了5 种基本类型:城市滨水绿道、休闲游憩绿道、自然生态绿道、风景或历史线路绿道、综合的绿道系统或网络[2-5]。
不仅各学科对绿道的提法不同,而且不同时期各学科对绿道的研究深度也有不同,但整体上呈现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不断深入细致,绿道的功能向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2 绿道的研究类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各学科的研究侧重点,兼顾术语习惯,可将我国研究绿道的类型划分如下。
按照研究尺度的不同,研究的绿道主要包括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及乡村绿道、社区绿道和多尺度绿道网络。其中,城市绿道的研究最多,其次是乡村绿道,而区域绿道及多尺度的绿道网络研究较少。
按照绿道的不同功能侧重方面及特点,研究的绿道主要包括生态廊道、遗产廊道、通风廊道、景观廊道、休闲游憩绿道、复合型绿道。有关生态廊道的研究远多于其它类型,其次是遗产廊道和通风廊道;其他类型廊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复合型绿道的研究非常欠缺。
按照绿道所处的环境资源特点的不同,研究的绿道包括河湖滨水廊道、都市型绿道、景区型绿道、田园型绿道、水乡绿道、山区绿道等。以河湖滨水廊道的研究最多,其他类型的研究均非常少。
3 绿道的研究阶段
3.1 研究启蒙时期(1996-2001 年)
此阶段,关于绿道的研究主要反映在景观生态学领域的“廊道”上。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随着景观生态学在国内的发展及在城市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作为景观重要组成要素的廊道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并同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应用研究一同发展起来;廊道在增加生物多样性与城市景观格局的连通性方面的功能受到重视。1999 年,随着以增加公路、铁路、河流等绿化率为主的造林绿化工程在全国的兴起,关于“绿色通道”的研究成果急剧增加;但此时的“绿色通道”在功能及结构上都较单一。关于“绿道”的文章则主要以介绍国外绿道及其网络的建设情况为主,并对绿道的概念、生态学意义及其发展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
3.2 快速发展时期(2002-2012 年)
绿道在城市开放空间、绿色空间、居住区规划、市民休闲健康、城市生态文化、绿色基础设施、旅游发展等城市景观营造方面的作用功能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其在各领域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2005 年起,出现了大量关于绿道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方面应用的文章。同时,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及乡村景观建设、土地利用、生物及文化多样性保护、生态交错带、生态脆弱区域、风景旅游区、桥梁景观、区域规划、校园规划、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态廊道及其网络研究的继续深入发展。
“绿色通道”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其所包含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绿化率的提高,还融入了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视觉美学等方面的功能内涵。遗产廊道、河流廊道、生态廊道、健康廊道、人文廊道、自然廊道、人工廊道、生物廊道、乡村绿道、绿道网络、休闲游憩绿道等各类绿道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并且各专类绿道的研究于2012 年起逐渐深入。
绿道的概念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具有复合功能的绿道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2006 年,周年兴等[3]对绿道的概念、功能、发展阶段、规划设计方法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讨,“绿道”的内涵包括了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及以交通造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通道的功能及含义。不仅如此,绿道自身景观创设方面也逐步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包括绿道的景观设计、植物选配、绿道的功能类型及规划设计、绿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绿道的评价等等。
3.3 成熟时期(2013 年至今)
此阶段风景园林中的绿道研究得到空前发展,绿道的概念内涵更加全面丰富,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廊道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态网络、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特别是2019 年,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迅猛增长,接近占了本阶段此研究内容的50%。同时,遗产廊道及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也逐步得到重视与发展。
4 绿道的研究趋势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廊道及生态网络的构建将继续是绿道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廊道的识别和选线的方法探讨和应用方面。
复合型绿道的研究将逐渐受到重视,包括尺度复合型和功能复合型2 大类;良好的绿道网络体系必定是一个完整的、层级分明且互相联系的开放系统,从不同尺度层面综合规划和协调各级绿道的关系非常重要,关系到绿道网络的整体运行效率;随着绿道研究走向成熟,各领域对特定功能的绿道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绿道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定位标准,只有统筹安排各级绿道系统,综合评估并合理制定对象绿道的发展方向,确定并协调主次功能,最大化开发绿道资源优势,才能让建设的绿道系统高效运作,更好地为生态、自然、社会和大众服务。
随着绿道建设的逐步深入与发展,在绿道使用及管理方面反映出了不少问题;准确快速地对绿道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反馈、评估和制定完善措施,对绿道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也直接影响着规划目标的实现和维护管理的效能发挥。另外,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或重要自然资源特色或关键服务功能的特色绿道的开发与研究势必将继续是研究的热点;但同时,不具有特殊要素,却能服务大众的绿色基础设施廊道的研究也将继续受到重视。
5 结语
通过分析不同学科背景下绿道的内涵,明晰了绿道的概念。通过总结我国绿道研究中出现的绿道类型,掌握了重点研究对象,发现了研究的薄弱方面。分析我国绿道研究的阶段划分与各阶段的研究重点,理顺了各学科关于绿道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相互关系,进而明确绿道研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