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山水意向的保护与呈现
2021-12-07罗熙文
罗熙文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随着城市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如今许多城市出现了空间特质趋同的现象,不少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在速度快、规模大的建设过程中逐渐被湮没,从而使地域特色受到冲击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山水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现以赣州市水西组团为例,探究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山水意向的保护与呈现。水西组团位于赣州中心城市的北面,赣江(章江)的左岸,东至赣江(章江),西至105 国道,北至厦蓉高速,南至宋城路。
1 现状山水特征解析
赣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其东南部最高峰崆峒山、西北部最高峰三阳山与九峰山、储山、通天岩、狮子岩形成赣州的远景山川格局,近郊的马祖岩、西隐山与河套老城区的天竺山形成了近景山体景观,章贡二水合抱古城合流为赣江,整体构成了“三近六远山,三江水抱城”的山、水、城交融的整体景观环境。水西组团位于章江左岸,具有长达2.5km 的滨江岸线。东南部坑塘众多,部分坑塘由水渠相连。内部山体众多,北部山体大面积低丘,高度在150m 以下;东南部有赣州古城近郊重要低山西隐山,海拔约160m。西隐山东与郁孤台隔江相望,西与通天岩遥遥相对,古有诗云:“一看云丘万木攒,高堂正对郁孤寒”“苔迳颖慧少四邻,小桥流水净无尘”“好云凝马闲留客,野鸟穿花不避人”。可见,当时西隐山植被茂密,生态环境极佳。尤其在马祖岩西眺此山,隐隐于雾霭之中,才获西隐山之真意。
总体来看,水西组团毗邻大水、内部小山小水众多,山水资源优渥,山水空间丰富,山水文化积淀深厚,山水在该区域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积极的利用,有助于塑造具有独特魅力与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2 设计理念
针对水西组团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山水环境要素,基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秉持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提出“治山、理水、串塘”的设计理念。“治山”即以生态修复为主,腾退侵占山体的建设,并加以林相改造,打造城市内部的山体公园;“理水”即充分利用滨江优势,挖掘本地水文化,打造滨水景观带及沿线景观节点;“串塘”即串联坑塘并进行景观化处理,充分发挥水塘在调节气温、改善气候、美化环境、防洪蓄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构建特色景观。通过以上设计理念,合理保护与利用其内部的山体、水系、坑塘的山水要素,并与城市景观、城市观景系统、游览系统等有机结合,构建山水城市景观意向。
3 重要举措
3.1 治山:修复山脉,打造山体生态公园
水西组团内部的西隐山大部分山形与山脉走势保存良好,北部东面部分山体被江钨友泰、东芝电子、华劲纸业等工业企业厂房占据破坏,南部东面山体山脚下逐渐被自建房所侵蚀,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与风貌景观。
尊重自然山体格局,对已侵占部分的山体,视实际条件进行山体修补与生态修复。利用工业企业搬迁的契机,恢复西隐山北部的部分山体,涵养生态。西隐山北部结合拟保留工业构筑物打造工业遗址景观,腾挪部分用地恢复植被与生态绿地。西隐山东侧以疏解与自我更新为主,少量新建。避免城市道路穿越山体,破坏山形脉络,无法避免的交通通道采用生态恢复的方式进行构建。修复生态打造西隐山生态公园,面积约97hm2。对西隐山进行林相改造,丰富植被种类,增加景观型植物与小品,设置自然的游步道、休闲设置、游憩空间等。
3.2 理水:梳理水系,引导滨水公共活动
3.2.1 构建章江、赣江沿线的旅游通道景观序列。积极融入区域环境,打造水西组团滨江景观序列带,与上下游沿线两岸已开发及有开发潜力的景观点(如储潭、和谐钟塔、虎岗、河套老城区城墙、章江新区滨江景观等)相结合、互补充,共同打造一条功能丰富、内容互补、主题突出、联系紧密、能够有效满足游客多元需求的景观序列带。通过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游览、娱乐休闲设施,旅馆集群等,以城乡统筹等方式积极带动章江、赣江流域的全面发展,进而再通过沿江全面发展带动水西组团的整体品质提升。
3.2.2 以水为灵魂促成水与城的全面互动。基地沿章江一侧地势较低,是50 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的主要区域,受淹区域达到1.04km2。规划防洪标准采取50 年一遇,防洪标高为104.41~104.95m。规划滨江路竖向按照防洪要求设置,滨江路以东通过保留并连通现状池塘,增强其滞洪能力,并通过景观设计及植被设计,将该区域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种植带,打造湿地景观。该区域现状居住建筑逐步更新,质量及风貌较好建筑择机进行功能置换,补充为旅游服务的商业设施或旅馆。采用建筑物抬高的方式,保证在50 年一遇洪水时建筑物形成不被淹的岛屿,景观上采用适应性植被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铺装,以适应在洪水时期的短时淹没。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生态型雨洪管理及适应性景观设计,整体形成水景与城市建筑交织的风貌特点,并大大增强了邻水界面的亲水性,将自然引入城市。将水西滨江公园打造成为生机勃勃,兼具休憩和防洪功能的优美景观,真正实现水与城的互动。
滨江打造一系列公共活动节点形成标志性的体验空间,丰富公共活动层次。此外,将景观环境、公共活动、旅游空间融入水西特有的文化标签,提升文化品质内涵。根据现状资源,可利用的文化主题主要有龙舟文化、民俗文化、工业遗址文化等。水西赛龙舟的民俗活动历史悠久,现状沿江有多座河神庙和龙王庙,规划以水西龙舟为主题打造民俗休闲区。利用现状水塘众多连片的自然特征,打造滨江公园,配合村庄搬迁与微改造,形成少量建筑散落分布在大面积水塘绿地之中,达到农田、水塘、村庄相间的景观,以及水声、鸟声、蛙声、劳作声,声声悦耳的和谐生态环境。利用工业企业搬迁的契机,在马房下4 家企业(赣冶、华兴、东芝、友泰)范围内打造集观景、体验、展示于一体的马房下工业风貌改造区。拆除体量大、造型怪的厂房,拆除现状质量差、风貌差的建筑,开辟绿地,形成东西向的水景渗透廊道。保留具有一定风貌特色的建筑,进行建筑功能置换再利用,打造工业遗址景观。
3.2.3 建立水路游览与摆渡体验。结合规划旅游景点及景观节点,设置码头,开设水路交通,弥补陆路交通的不足,同时增加多层次的体验。在赣冶设置码头,与河套老城区的龟角尾码头、水东组团的义渡庵码头共同形成三江口日夜无间隔摆渡通行线路。沿章江-赣江开通7km 的水上游览线路,水西组团规划6 处码头,水上游线向北延伸至夏浒古村。
3.3 串塘:串连水塘,培育水弹性生态系统
规划范围内属丘陵地形,尤其地形高低起伏,地表径流主要由西南侧用地经地势低洼处汇流至东侧的赣江和章江。现状水西村滨江地区有大量水塘,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总面积约20.5hm2。现状地下水分布较为复杂,一般在地面以下7~8m 深处。这些坑塘起着防洪蓄水、调节气温、改善气候和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并与农田交织成一副生态蓝图。规划建议串连各个水塘,建立水塘之间的联系,并打通水塘至章江的汇水渠道,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园林设计手法,提升生态环境景观品质,平日作为普通市民公园,汛期呈现湿地公园风貌。保留部分现状建筑,并适当改造,作为水系滨江公园配套设施用房。积极培育以景观为载体的水弹性生态系统。在原有水塘和地形基础上,稍加整理,形成滩、塘、沼、岛、林等生境,以便培育丰富植被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生境的特点进行植被群落设计,重点补充能优化水质的水生藻类、沉水、浮水植物,能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的浆果类植物以及具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等。由此,完善和丰富了场地中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此外,场地内部采用百分之百的可下渗覆盖,包括大面积的沙粒铺装作为人流的活动场所,与种植结合的泡状雨水收集池,和用于车辆交通的透水混泥土道路铺装和生态停车场,实现全场地范围内的水弹性设计。
4 结语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崇尚山水、以山水为基准的规划理念由来已久。山水文化也影响着城市的营建与城市景观的塑造,古人在城市选址、营建过程中,无不与周边山水有着紧密联系。针对具有一定山水资源与文化内涵的城市或片区的景观塑造,运用因山造势、借景抒怀等手法,将山水景致纳入到城市景观中来,塑造了尊重自然山水条件、富有独特意境的城市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