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可食景观对自然缺失症儿童的助益研究

2021-12-07张星晨马军山

现代园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景观植物儿童

张星晨,马军山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 311300)

科技的飞速发展总是会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出现。现如今,人类虽能够意识到全球环境日益严峻,但与自然融合的能力却在急剧退化。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重要阶段,疏离自然带来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自然缺失症”现象。因此,探讨如何将儿童与自然近距离连接起来。

1 可食景观的概念及发展

1.1 可食景观概念

可食景观是一种使可食用植物归融于景观的园林设计模式。20 世纪80 年代,园林设计师、环保主义者罗伯特·库克提出了这个全新的词。可食景观,即运用可食用植物代替观赏性园林植物,将农业生产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可食景观具有活化土地生产力,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作物自给率,缩短食物里程数;助益社区营造,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然教育,增进人地关系等优势。

1.2 我国可食景观发展历程

相比于欧美,我国可食景观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可食景观的雏形源于西周时期的园、囿。在中国早期的园林,如华清宫的苑林区内设有石榴园、辣椒园等以花果为主题的园区,来达到兼具审美、娱乐和生产功能。后来由于列强侵入,为提高生产力,人们把农业生产与园林景观分开。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园林景观与农业生产相融合,可食景观理念逐渐兴起。北京林业大学俞孔坚及其团队把可食景观运用到沈阳建筑大学,创造出独特的稻田校园景观;上海同济大学刘悦来及其团队把可食景观运用到社区花园,来打造社区活力、焕发城市微更新。这些有意义的尝试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创新。

2 自然缺失症的相关理论知识

2.1 自然缺失症的概念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的作者理查德·洛夫首创了术语“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是描述人类因为疏离自然而出现的感官使用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身心患病率增加等不良现象,而儿童身为人类的希望与未来,脱离自然会表现出感官退化,使身体素质、社交能力、学习能力、注意力、创造力、自信心、责任心、环保意识等更是被大大削弱。

2.2 自然缺失症儿童的现状与原因

据研究发现,现如今儿童在户外体验时间太短且积极性不高。无论家在市区还是郊区,儿童都很少有时间进行户外体验,且相比于户外活动,他们更倾向于久坐的生活方式。另外,由于缺少与室外自然的互动,儿童严重缺乏对自然的基本认知。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父母和教育者对“自然缺失症”的认知较少。究其原因,首先,科技的发展使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问世,炫酷的虚拟世界比户外自然风光更吸引儿童的目光,这导致他们在科技产品上花费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孩子都要多。其次,突发事故、传染性疾病、犯罪以及“生态恐惧”等使家长对于外界有诸多的担忧,他们更愿意把孩子约束在室内。同时,父母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舍弃孩子户外自由活动时间来增长个人技能是他们的普遍做法。另外,学校不重视孩子的户外课程内容。国内现有的教育体系给学生赋予的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获得好的考试分数,但忽略了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最后,自然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少也成为自然缺失症儿童增长一大原因。过去,一些富有野趣的未被开发地会成为儿童的秘密基地,但随着这些地方被开发成规整的篮球场、大草坪等公共区域,这些地方早已失去了儿童眼中的神秘意义。

3 可食景观助益儿童自然缺失症的要素及案例分析

3.1 可食景观的助益要素

一般来讲,景观作为自然的一种存在方式,对自然缺失症儿童都会有一定的助益作用,但可食景观不同于侧重观赏功能的景观,它更强调儿童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儿童们通过触摸泥土、观察昆虫、播种、浇水、收获果实这一过程,逐渐形成感性的认知与共情能力,并在心智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内化成自我价值和行为习惯。

3.1.1 尺度要素。比起参天大树给他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儿童更愿意蹲下来观察他们眼中的“微观世界”,而可食景观将生物圈拉进了一个儿童可以更加方便观察与互动操作的高度。近距离下看原生态培育过程,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生命形态、季相变化,对自然界万物存在和更替有更直观更生动的了解。在注意力与观察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衍生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感,以及对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3.1.2 构成要素。可食景观把自然界里丰富的生物圈搬进来后,多样的生命力环境构成可刺激儿童的感官和行为,这比规整的观赏性景观环境更具有教育认知意义。可食植物具有叶、花、果、根、茎五大观赏元素,丰富的花果形态变化与色彩变化给人带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蟋蟀的鸣声清脆好听,蜂的鸣声粗犷嘹亮,纺织娘的鸣声婉转动听……聆听自然界的声音有利于儿童快速融入自然。可食景观其丰富的构成,让儿童五感合一去观察去感受,丰富并加深认知记忆,并逐渐从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渡到环境空间是有机一体的。

3.1.3 互动要素。可食景观在生长周期内具有“可操作性”——与人进行农事互动。儿童通过播种、灌溉、除虫、采摘等农事活动与自然进行联系,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又营造了自我存在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孩子通过亲自劳动体验,了解劳动与收获的对等关系,在体会到社会农业劳动人士的辛苦之后,会更加珍惜粮食作物,这有效减少挑食等不良习惯的发生。

3.1.4 动态要素。可食景观比普通观赏景观具有在周期内更丰富的动态变化,这些丰富的姿态与审美特性带给儿童无穷的灵感。性格是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生成的,而耐心更需要从小慢慢地培养。可食景观注重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很好地诠释出了植物从萌芽状态到瓜熟蒂落的整个自然生长过程。认养一株短周期内变化丰富的可食植物成为初步培养儿童耐心的较好选择。对于较大的儿童来说,随着陪伴植物生长、呵护,他们的责任心与归属感由内而发衍生出来,可引发他们对于万物轮回更深层的思考。

3.1.5 氛围要素。可食景观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交往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而进行的认知自然、劳动体验,或是因为共同关注一株植物而出现的交流,都会让他们从单人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通过触发他们的情绪体验,来衍生出丰富的感情。

3.2 可食景观的助益案例

3.2.1 社区花园。创智农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占地面积2200m2,是上海第一个位于开发街区中、并以“都市农耕体验”为主题的社区花园。该农园为增强功能空间的复合型,服务于多个年龄段参与人群的需求,设置了以下几大区域:公共活动区、互动园艺区、朴门菜园区、一米菜园区、设施服务区。在亲切又便捷的社区公共地块内种植可食植物,鼓励附近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花园的植物认养,深入体验农业生产与园艺养殖技术,建立以生物生产和园艺种植、技术分享为纽带的跨年龄、跨阶层的社会交往平台。其中,儿童参与种植,探索自然的奥秘;父母亲近自然,释放工作的压力;老人重拾锄头,找到心灵的归属。

除此之外,创智农园会定期举行与儿童相关的社区活动,包括儿童自然教育课,农业体验课,跳蚤二手市场买卖大会,自然科普讲座,吸引越来越多的“小主人”主动参与到农园的管理与维护。

3.2.2 学校农园。日本失野南小学位于广岛市的一座城镇里,采用教室+半室外+前院的形式来布局。屋顶、架空空间和庭院内均有种植可食用景观,它们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与学生的劳动课自然课课程内容相结合,实现自助管理与维护,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焕发校园活力,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为了方便儿童在各自年龄段得到相应的锻炼,学校根据6 个年级把种植地分成几大区域:一年级的学生先培养与植物的亲近性;二年级的学生在专属区域内简单地种植一些蔬菜和花卉;三年级的学生在所有种植区里学习生物习性;四年级学生在专门水产种植区域进行养殖,同时了解动物、植物之间的生物链;五年级学生在水稻区参与种植水稻;六年级学生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者,给低年级的同学做示范。到了水稻栽植季,学校会请来镇上有经验的农夫帮助同学挑选种子,对他们进行种植实况指导,并一起用水稻制作食物。镇上每年都举办收获庆祝会,这时学校会带领同学们积极参加,在会上展示自己的种植成果。失野南小学把种植体验类活动与镇上传统活动相结合,并适当开放空间与多种人员的参与,使得儿童对于人际交流、社会系统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

4 可食景观助益自然缺失症儿童的运用建议

4.1 考虑儿童尺度

儿童行为大多与年龄有关,在设计过程中可按照不同年龄段差异研究儿童所需的环境与所对应的活动内容。一般适用于大众的可食景观菜园(如一米菜园)是根据成年人的双手范围去限定,避免出现种植区外围拥挤而中间浪费的情况;若以儿童活动为主,要考虑儿童身高以及双手可触及范围去设计。

4.2 植物选择与种植应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感的结合

选择本土植物,以落叶植物为主,常绿植物为辅。按照植物的观赏期、结果期、花果色彩、质感等多个方面进行搭配。少量常绿植物可补充因可食植物更替而产生的荒土现象。丰富种植空间层次。根据果树花卉的不同高度进行合理配置,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感;也可适当改变种植床高度,加强高度差别不大农作物层次感,丰富视觉空间效果。

4.3 辅助设施应注重趣味性与科普性相结合

应从观察、体验与游戏中传递知识、引导儿童去感受。将科普知识结合童趣装置,配合相应活动,创造富有互动性的景观空间。对于耕种方法、生物链、果蔬时令表等简易科普可以制作科普牌;将雨水收集系统、垃圾分类与堆肥示范等儿童较难理解的知识做成通俗易懂的插画与互动装置,便于儿童理解与吸收。

4.4 可持续理念

设计时要考虑雨水收集管理、垃圾回收分类与管理;制定详细的农作物轮作计划;探索儿童可食用景观开发模式与运营模式,与当地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一套适应儿童的可食景观应用。可持续性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园区长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为其他学习者提供了借鉴。

5 结语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关系到全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可食景观把儿童感受、启智与休闲娱乐统一起来,通过食农教育促使思考食物来源、食物管理等问题,通过园艺栽植来融入生态圈,弥补疏离自然的缺憾,有利于儿童正确观点的养成,有利于身心更加健全发展,有利于创造不同的自我价值。长远来看,可食景观的应用为人与人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人与地球环境恶化的矛盾起到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景观植物儿童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