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中交互性景观设施设计研究
2021-12-07卢睿泓焦文斯
唐 湉,卢睿泓,焦文斯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公园逐渐成为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共游憩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基础户外活动。城市公园作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张名片,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参观者用户意识的提升,如何建设舒适宜人的城市公园成为更重要的议题,而其中游憩设施与公园中水体、植物、土地等景观元素相比而言与人的关联度最为紧密,景观设施甚至可以理解为“为满足景观环境中“人”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服务系统,它面向于人且服务于人”。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快速革新,这一改变促使城市公园中景观设施承载更多样化的属性,单单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景观设施早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应承载着互动性、教育性、文化性等多种特性。而交互设计语境的介入正好解决这一需求,促使景观设施从过去的单向“讲授式”的输出到“对话式”交流的双向转变,也成为城市公园内涵建设展示的有效手段,助力打造更美好的城市公园。
1 当前城市公园景观设施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体量增大,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一定体量的城市公园应运而生,但是快速、大量的建设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景观设施作为城市公园中“人”与“环境”的重要纽带,涵盖面极广,包括了城市公园中的导视系统、卫生系统、娱乐系统、照明系统、装饰系统等方面,因此景观设施的革新是城市公园本身功能转变与创新发展的核心。
1.1 景观设施文化性缺失,同质化严重
当前城市公园中诸多景观设施都未曾考量场地与其之间的关联性,在景观设施造型上也多采用“拿来主义”,使用传统单一的模板和模型进行批量设计及生产,尽管此做法相对经济节省,[1]但无法突出一个城市的性格与特点,缺乏个性化创造,使得景观设施同质化严重。
1.2 景观设施设计缺乏预见性
城市公园的建设往往体量巨大,不仅成本费用高昂,施工周期也较为漫长,可调整幅度有限,整个设计流程往往基于场地的自然属性与区位分析,设计参与也随着公园的建成而结束,景观设施的设计也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完善,缺乏一定的预见性和及时性。
1.3 人与景观设施之间的壁垒急需打破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园景观设施应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新的角度和感知维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现今景观设施已由原本单纯追求功能的建造模式转变为一种体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营造,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通过充分的调研分析及模型预判,有针对性进行景观设施设计,从而打破人与其之间的壁垒。
2 城市公园中交互性景观设施设计的创作原则
城市公园中交互性景观设施主要是指在原有设施构成基础上添加可引起交互的媒介元素,使得人与设施发生感官[2]、行为、情感及全身心沉浸式交互。交互性景观设施直接目的是满足参与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相较于互动性景观设施,其涉及范围更广,可以是功能性设施、装置或公共艺术品,也可以是符号、信息等非物质的传递媒介。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园交互性景观设施[2]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参与式体验交互性创作原则
体验互动性原则是交互性景观设施的核心所在,大众不再处于旁观者的角色,而是拥有主导权与创作权,能够参与到设计中来。交互性景观设施需要鼓励并引导大众通过改变造型、声音、影像与设施发生互动,充分调动大众与景观设施近距离的“接触”,极大地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感,促使大众深入其中,内心与创作者发生共鸣。与传统设计相比,在交互性设计作品中,设计师充当的角色再也不是作品的决策者,而是一个设计活动的发起人,为某项设计作品列出了整体框架,制定了设计方针,勾勒好了设计形式,然后大众来对其产生反馈甚至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个交互性景观设计作品。[3]
这类作品注重公众的创造性,使公众真正成为景观设施的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充分调动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反映了景观设施的双向性和反馈性,让公众最大程度地参与其中,这种形式更是呼应了时代的诉求。
2.2 从地域文化入手寻找城市公园景观设施差异性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这些也是其与同类城市的核心差异点。城市公园作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张名片,景观设施更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在景观设施的选材上,也应多考虑本土材料,特定的本土材料已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本意,材料的肌理、质地、色彩都能作为游客与场地情感沟通的桥梁,尽可能地外延和扩张了场地的地域文化特性。对城市特质的深度挖掘及正确理解有利于创造出独特且具有创造性的景观设施,也能更好地展示城市深层次文化和风貌特征。
荷兰互动技术和设计艺术家丹·罗斯加德的经典作品“梵高小路”就是地域文化遗产与景观互动创新成功融合的典型。该作品位于荷兰的纽南,这也是梵高在1883 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项目构思源于梵高的作品《星夜》。它由上千枚闪烁发光的石头组成,白天通过太阳光照射充电,夜间这些石头发出“光亮”,行人宛如行走于画中,既有诗意也富有情趣。
2.3 预见性、同时性原则
交互设计的加入使得参与者转身成为城市景观的创造者,交互设计于景观设施是一个信息输入、反馈、优化再输出的循环过程。秉承即时性、同时性的原则,交互性景观设施目标导向性明确,交互技术、声光、电、多媒体传感技术等综合运用,使得交互性景观设施与传统景观设施相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内部能够作出及时调整来最大化地契合用户,最后呈现出更多元的形态,其次,预见性同样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坚持运用新材料新能源,谋求人、设施、环境和谐互动。
2.4 教育科普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家庭和单位学校之外的城市第三空间,它也是传播城市文化、延续城市风俗的极佳场所,而环境设施则是其中重要载体,也是环境、科普教育的教材和教具。现代城市公园中的交互景观设施将包括文化内容等一系列信息传递给游客,引入自然教育功能,进一步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长期缺失、电子产品的盛行,可供儿童玩乐的场所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一系列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例如容易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易悲观,近年来该现象逐渐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了称这一现象为“自然缺失症”。因此城市公园中“寓教于乐”的景观设施显得尤为必要,秉承教育科普性的原则,通过引导儿童、游客观察与体验,建立与自然更多的情感联系。在看似无用的玩耍中提升自我认知、感知能力、创造力,激发儿童及游客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加深他们对日常所见的了解和学习兴趣。
成都麓湖云朵乐园占地面积约为25000m2,设计师根据项目定位与场地实际条件,以“孩子们的自然博物馆”为主题,在公园内沿线性流线布置各个活动节点,将不同的活动功能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入新型技术和材料,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和景观设施。每个活动节点的设计都以自然元素为原形,以水为设计母体,具象化它的各种形态,形成了互动涌泉、跳跳云、旱喷广场、冰川峡谷、冰凌拱桥、阿基米德取水器等多种景观设施,建立儿童与自然联系的同时,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5 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新设计原则
随着科技、电子信息技术、AI 等技术的大力发展,大众生活与信息化、数字化已紧密相关,这对设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虚拟现实、多元影像技术已在博物馆展陈项目中使用,观众可根据自身需求更加自主地完成观展活动,通过与设备、装置的互动,观众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展品的前世今生,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更深的思考,这种展陈形式使得观展过程具有定制化的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对景观设计作品也有了新的要求,科技的加入使得大众能体验到沉浸式的感官营造,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施,沉浸式的景观设施摒弃了传统固态化的设施形态,观众甚至可参与到作品中去。利用数字化、传感体验等多媒体技术使大众与设施之间的联系从视觉中解脱出来,真正调动五感,在寻求刺激的体验中与作品产生共鸣甚至实现再设计的过程。
3 结论
景观设计大师詹姆斯·科纳在《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中提到景观设计应该是动态的、弹性的过程,他认为设计应该不受限制。交互设计的加入将城市的建筑、环境、发展逐渐变成连续、动态的过程,也将城市从机械化冰冷的建设过渡到以人需求为核心建设中去。景观设施承载着人景信息交流的重要使命,除了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外,也需要促动游客更深的思考及情感回应,交互性景观设施有利于实现城市公园立体、全面景观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