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态文明 建设大美环县
2021-12-07陶彩虹
范 荣,潘 岩,陶彩虹,王 珍
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环县 745700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县历史上是一个自然植被覆盖度高、风调雨顺、山青水秀、牛羊成群、粮草茂盛、五谷丰登的农牧大县。但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人为的无休止地破坏,特别是近年来,地膜种粮面积逐年增加,地膜白色污染逐渐严重,以及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对环县脆弱的生态构成一定威胁。为了确保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加快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环县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大美环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加大废旧地膜回收力度
环县是“全膜种粮”大县,每年地膜种粮面积都在百万亩以上,产生的废旧农膜接近万吨,“白色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地膜捡拾不干净,常年积累,耕地土壤破坏也十分严重。近年来,环县按照“县有加工企业、乡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目标,目前建成9个废旧农膜初加工企业和132个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011年到2019年,废旧农膜回收量从2 000多t上升到6 134t,回收率从20%上升到81.4%,2019年加工企业加工废旧地膜4 060t,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2%,生产再生PE颗粒1 200余t。年总产值超过710万元,并且助农增收27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
(一)宣传引导和推广培训
始终坚持把宣传培训、营造氛围、凝聚合力作为首要前提和关键一步,采取刷写标语、制作宣传栏、层层召开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在环县人民政府网站、庆阳市农业农村局、庆阳市供销社以及省供销社网站报道相关信息;环县电视台开辟专栏,报道地膜种粮的有关政策、典型示范户、先进事迹及实施进展情况,对环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进行专题采访,在环县新闻进行了报道,同时在微信等公众平台进行了转发宣传。
(二)监督检查
在春秋揭膜旺季组织工作人员督促网点及时回收,在加工企业组织现场监管集中交售。每年组建联合督察组先后2次深入各乡(镇)督促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工作。
(三)督导机制和台账建立
环县农业农村局和供销社联合下发了《环县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农膜回收、加工生产、产品销售监管细则》,为了促进对企业收购实地监督的常态化,弥补人工监管存在的空档和漏洞,督促9户加工企业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可以将各企业场地、加工车间、成品库房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并采取派员跟车全程监督销售数量、企业报账用电量核算等办法,严格监管,规范了废旧农膜回收加工行为;台账建立方面,具有清晰完整的项目资金台账,加工企业健全网点回收台账,网点健全农户回收台账,乡村建立“以旧换新”台账。
二、加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力度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鼓励农民积极施用农家肥,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科学施肥。
(一)全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通过开展“千乡千店、一屏一机”配方施肥服务、发放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户按方购肥,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使90%以上的农户不同程度地了解了测土配方施肥知识、86%的农民初步掌握了使用配方肥的方法和96%的农民懂得了科学施肥节本增效、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的好处。
(二)大力推进施肥方式转变,防止养分流失
充分依靠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技术培训,充分运用先进技术,转变施肥方式,推动化肥减量增效效果。2019年,全年肥料利用率达39.1%,化肥施用总用量较上年20 987t减少34t,增幅降低到-0.16%,控制在指标值0.2以下。
(三)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组织技术人员通过实地指导、电话咨询、微信平台等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技术宣传;做好示范区建设,树立示范区标牌,集中展示技术成效;发挥(12316)农业信息服务、微信公众号、智能化配肥站的作用,高效快捷地开展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
三、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力度
(一)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向国家、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发改及有关部门及时汇报环县的具体县情和现在面临的实际困难,力求得到大力支持,在现有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基础上,列入国家项目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对在现已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脆弱区居住的农牧民全部实行易地扶贫搬迁。
(二)落细落实具体工作
对南湫、小南沟、罗山、甜水、毛井芦家湾等6乡(镇)1 626.5km2土壤严重沙化的区域实行整村一户不留的迁出,对迁出区域原有粮田面积全部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灌结合工程,不论是粮田面积,还是“四荒”地一律全面封山禁牧,组织专人看护,禁止人类居住、羊畜上山啃踏,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
(三)加强搬迁力度,加快脱贫步伐
对整体迁出的农户结合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小康农宅建设等项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迁入到乡(镇)政府所在地或21国道线的沿川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生活。对迁出农户的劳动力经过劳务部门整体培训后,安排劳务输转工作,通过劳务输出增加经济收入,在确保农户正常生活的同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四、加大封山禁牧力度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壤沙化、水土流失,2005年5月以来,在全县范围内整体实施了封山禁牧。但由于畜群数量过大,饲草匮缺,农牧民长期形成了野外放牧的陋习,加之部分乡(镇)封山禁牧工作力度小,致使封而不死,禁而不止,不论县南县北均存在大量偷牧现象,导致草场、荒山仍然被羊畜啃踏,植被破坏,土地裸露,环境恶化。为此,加大封山禁牧工作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一)加大种草力度,彻底解决饲草短缺问题
近年来,环县围绕脱贫攻坚战略,大力发展种草养羊,现有11.38hm2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饲养12.4万头大家畜、160万只羊的基础上,将下大气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攻草畜产业发展。
(二)转变观念,克服向国家等靠要的思想
农户自筹资金,平均每户至少新建1~2座标准的砖混结构羊畜暖棚,并适当配合一些简易棚圈,彻底解决羊畜棚圈问题,减轻了封山禁牧压力。同时,配备专职封山禁牧人员和办公设备,一村成立3~5人的看护队,加大看封护禁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植被。
五、加大生态基础建设力度
加强生态基础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县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彻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措施。
(一)不断提高国有林场的森林植被覆盖率
加大对洪涝池、樊沟畎、山城、洪德、小南沟、杨掌、黄寨柯、塔儿咀、大方山等10个国营林场0.83万hm2森林的看护力度,禁止一切人为对现有林木、植被破坏的同时,每个林场每年新栽植(保栽保活)各类乔灌木混合林13.35hm2,不断提高国有林场的森林植被覆盖度。以县政府出台的保护自然植被草场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全力保障天然草场、自然植被不被滥砍、滥伐、滥挖和羊畜上山放牧。
(二)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配套治理,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逐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
(三)保护好农耕地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16.2万hm2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严禁农田撂荒,防止土地荒芜、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四)保护好县内环江、蒲河、清水河、马莲河若水四大水系
采取挖淤泥、掏泉眼、蓄洪水等办法确保河流的水源流量,以便于正常使用。同时维修管理好县内36座水库、塘坝,保持正常年份总面积198.20hm2,容量377.11万m3不变的基础上,扩大塘坝数量,增加贮蓄面积与容量,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对县境内石油、煤碳开采和各类重大项目建设,采取先治理再开发、再建设,防止造成水士流失和土壤沙化。
六、加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力度
环县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一)加大荒山造林力度
2002年以来,国家逐年安排退耕还林4.54万hm2、还草3.9万hm2的所有缺苗面积,要进行全力补栽、补种。要加大荒山造林力度,干部、群众都要彻底转变一提造林种草,就问国家补贴多少的思想观念,要树立“环县是我家,生态环境靠自家”的明识,在国家终止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的同时,县上要因地制宜、统筹安规划,将每年荒山造林2万hm2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苗木自筹保栽保活,纳入工作考核范畴,逐地逐块验收,抓好落实。
(二)加大天然林保护和“三北四期”防护林栽植工程力度
在用足用好国家有限的项目资金,全力保护全县0.83万hm2天然林的基础上,要在县北13个乡(镇),尤其是土壤严重沙化、荒漠化的甜水、山城、南湫、罗山、毛井、车道、芦家湾、秦团庄等乡(镇)栽植好农田防护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减轻土壤风蚀沙化危害程度。
(三)不论县南县北造林种草都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要彻底改变过去造林必须挖育林畦或育林坑,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干早导致土壤沙化加速黄土飞扬,栽植林木80%死亡,只见工程不见树的错误做法。县南尽量适当少整畦,直接在退耕地栽树种草,县北部退耕地和荒山造林禁止整畦,适当少挖育林坑或不挖坑,待春秋透雨后直接栽植灌木林,在保护自然植被的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栽植苗木成活率。
(四)退耕还林还草要合理选用和搭配草树种
种草要以紫花苜蓿为主,适当搭配沙打旺、红豆草、草木樨,栽植树木县北以灌木沙棘、柠条为主,适当搭配刺槐红柳等;县南以沙棘、刺愧、杏树、柠条、狼牙刺为主,适当搭配杨、柳、椿树等。
(五)要打假求实,挤干水分
不论在退耕还林还是荒山造林种草上,一定要打假求实,挤干水分,严禁做数字游戏,对做假者要追究责任特别是领导责任。总之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办法加大造林种草力度,增加植被覆盖度,使全县平均覆盖度达到60%以上,县北达到45%,县南达到70%。
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大美环县,使环县正真成为一个自然植被覆盖度高,风调雨顺、山青水秀、牛羊成群、粮草茂盛、五谷丰登的农牧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