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状及发展探析
2021-12-07韦志金
韦志金
张掖市甘州区农村经营指导站,甘肃 张掖 734000
产业扶贫是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致富的根本出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蓬勃发展,在带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对外开发拓展市场、增加农户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甘州区坚持把培育、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培植农业产业、促进农户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围绕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带贫益贫能力,因社制宜、分类施策,稳步提高贫困村合作社发展质量,切实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一、培育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具有纽带作用,在单家独户小生产与广阔开放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近年来,甘州区把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以培育产业合作社为重点,着力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截至2020年3月,甘州区余家城村等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81家,村均接近7个;甘州区民昊农牧等17个合作社建立起了蔬菜、小杂粮、牲畜养殖等规模化产业基地。加入贫困村合作社成员有2 047户,其中吸纳贫困户成员318户,带动农户6 594户。贫困村合作社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种植业合作社效益低
39家贫困村种植类合作社中,除鑫缘种植、大伟、玉鑫、和丰与瑞真种植5家从事制种生产的合作社效益较好,其余合作社种植效益普遍不高,特别是蔬菜种植合作社在2019年遇市场低迷、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2019年种植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效益普遍较低。
(二)养殖类合作社发展势头好
33家贫困村养殖类合作社近两年效益稳中有升,尤其受2019年下半年肉价大幅上涨的带动,养殖类合作社收益高、效益好,农户养殖热情高,发展势头强劲。
(三)农机服务合作社效益稳
5家贫困村农机专业合作社2019年经营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农机作业服务基本按亩收取作业费,稳赚不赔、收益稳定。
(四)合作社带动能力有效提高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使成员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显著提高。广大农户希望通过联合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收入的合作意识日益增强。通过开展有效带动能力提升行动,贫困村合作社成员由2019年的1 193户发展为2020年的2 047户,带动成员也较2020年初新增了1 131户,农户参与合作发展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二、培育措施
(一)培育产业基地,做实合作社
甘州区把培育、壮大区域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办实合作社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抓手,结合贫困村实际,采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积极指导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连片种养基地。截至2020年3月,金花寨小米、柏杨树种植、三木养殖等17个贫困村合作社共建立小杂粮规模化种植基地2个、面积约133.33hm2,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7个、面积247.33hm2,林果基地5个、面积148.33hm2,中药材基地1个、面积46.67hm2,建立规模化养羊基地5个、养殖规模20 000多只(头),规模化养牛基地1个,养殖规模800多头。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在了产业链上,使连片种养基地发挥出了作用。
(二)开展规范建设,做好合作社
为有效地开展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甘州区有针对性的组织编写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资料汇编》作为学习资料,配发给每个乡(镇)的合作社辅导员、整改联络员和贫困村合作社,具体工作中重点指导合作社规范运营、内部管理、财务等,使贫困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三)推进帮带联合,做大合作社
甘州区从各乡(镇)筛选12个凝聚力强、工作得力、带领村内合作社发展较好的村以“一对一”的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村发展产业合作社,指导组建甘州区大满天成农牧、陇鼎源农牧、鹏茂种植、众力鑫达养殖、润东昇养殖、柏杨树富民农牧、泽坤农牧、同康旅游和金花寨9个涉及贫困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带人才、传技术、送信息、建基地等“造血”式帮扶,进一步提高贫困村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培训学习,做强合作社
甘州区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强化贫困村合作社领办人培训。充分利用区、乡培训阵地广泛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适时邀请省级合作社专家对合作社领办人和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组织贫困村合作社领办人和乡(镇)辅导员赴宕昌学习合作社创办经验。进一步拓展合作社辅导员与合作社负责人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为更好地推动贫困村合作社规范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五)深化示范引领,做优合作社
在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导服务工作中,甘州区按照合作社运行情况、经营规模、发挥作用、成员受益等综合评价确定典型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截至2020年3月,全区12个贫困村共创建各级示范社24个。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引领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三、培育成效
(一)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引导、带动下,广大农民群众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逐步增强,创市场、搞经营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分散的农户与开放的市场有效对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以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得以增强,农户的销售“难”问题得以解决。
(二)推动了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
甘州区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通过签订保护价回收合约,发展订单农业,既保证了农户持续增收,又促进了种植基地建设;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种畜禽、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使贫困户稳定增收;农机服务合作社通过发挥农机作业优势,大幅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使贫困户稳定受益。
(三)促进了贫困户收入的稳定增长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统一产品标准、落实保护价、吸收贫困户就业等手段,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作用突显,在生产经营中大力实施“订单农业”,推广有机谷子种植技术,保护价收购农户生产的谷子,还吸收80多名贫困农民长期务工,截至2020年3月,合作社已累计种植谷子44.34万亩,累计助农增收4.73亿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目前,甘州区贫困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虽然有了明显提升,但贫困村合作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有“四缺”:
(一)缺乏发展理念
由于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小农意识普遍较强,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合作社普遍缺乏长远发展理念和战略,发展合作事业的格局普遍不大。
(二)缺乏管理能力
绝大多数合作社习惯于“家长制”管理、“一言堂”决策,没有树立现代经营理念,个人经验式管理局限性很大,经营管理没有章法。真正懂企业管理、现代化管理,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合作社不多。
(三)缺乏各类人才
合作社普遍缺少经营管理型与专业技术型人才,原有的“土专家、老办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部分合作社对所招到的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在待遇等方面吸引力不足,激励机制缺乏或不健全,难以留住人才。
(四)缺乏发展资金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资金大部分是理事长与少数成员的出资,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存在成员没有按照注册登记时的认缴金额足额出资,大部分合作社资金实力有限。加之合作社经营管理随意性大,财务管理不规范,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不愿贷、不敢贷”,缺资金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五、建议
(一)扎实推进规范提升行动
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通过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财务管理等,不断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并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通过打造品牌、开展基地认证等方式努力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合作社,着力在发展质量上下功夫。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甘州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和乡(镇)培训阵地,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财会知识等,采取多种形式与方式,大力开展合作社各类人才培训,培养一支富有合作精神、能干会干善干的合作社领办人队伍和熟悉合作社政策法律、精通合作社指导服务业务工作的辅导员。为更好地推动贫困村合作社发展产业、发展合作事业强化人才基础。
(三)强化与龙头企业的对接
通过召开对接会、调查社企需求、发布供需信息等方式为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搭建平台,以产销合作、订单回收、生产委托、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合作,巩固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合作关系,充分依托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优势带动贫困村合作社持续发展。
(四)多方破解资金难题
一方面要引导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内功”。从自身入手,依法发展、规范发展,不断增强合作社聚集力、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持续强化自身实力建设,充分挖掘成员潜力,依靠成员做大合作经济体量与实力,破解资金瓶颈。另一方面要创新金融服务,加强支持。农业生产周期长、前期投资大,季节性突出,金融机构要根据合作社生产实际与需求,研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