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环境资源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探究
——以校本选修课《闽南传统工艺美术课——剪纸》为例

2021-12-07朱春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漳州剪纸模块

朱春风

(漳州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提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促使美术课程向具体学习任务转换、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教学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关系、拓展美术课程的空间、发展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开发创新有效的美术教学课堂,是上好一节美术优质课的必备条件。快乐有效的美术课堂对培养学生寻找美、认识美、追求美,以及积累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地处千年古城——漳州,历史悠久、文风鼎盛,美术课堂教学拓展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学校又是百年老校,校园片区美术资源相当丰富,有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漳州木板年画、漳浦剪纸、芗剧、锦歌、竹马戏等各具特色的闽南民间艺术。

笔者以“自主探究、跨学科整合区域美术资源,教材拓展、校本研发等教学方式”为教学突破口,在教学中尝试用大概念的方法,将教材模块内容与区域内美术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材美术知识等内容有效整合。本文以校本选修课《闽南传统工艺美术课——剪纸》模块教学为例,尝试探讨将区域环境美术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提升美术教学手段,更好地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美术。

一、当前高中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美术教育正处在全面践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关键时期,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如美术教学设施配置不完善,高中教师配备不均衡,导致美术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有的教师没有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只注重学科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只教学生如何去绘制一个物体或如何去制作一个物品,而忽视了教学行为背后更为重要的联系,即美育与人的生活、情感、历史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没有落实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初衷。学校区域环境蕴含丰富的美术资源,是美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区域环境内优秀的美术资源引入高中课堂,丰富课程内容,整理完善成为具有本校美术学科特色的课程,是笔者一直探究的课题。

二、漳州闽南区域文化特点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互相作用、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各具特色的本土区域文化,漳州闽南传统文化就是众多的区域文化之一,具有以下特点:

(一)独特性

区域文化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形成独特的区域特色。漳州地处福建省最南端,属于闽南民系城市之一,秦时已把漳州境划入闽中郡,正式纳入中央版图,在区域文化中突显出最古、最稀、最奇、最全、最美的历史遗迹、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等区域差异性和地方特色。教师在对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也应尽最大努力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特点,突出特色。

(二)美学特点

区域文化资源同其他资源的区别,在于有它的美学特征,有着大俗大雅的观赏价值。众多遗存呈现出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形式美法则,都是最具区域特色的美术素材。

(三)稀缺性

区域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资源存在数量有限性和破坏后不可再生性。作为区域内美好事物的文化资源,是本区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本区域人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经过时间和历史事件洗礼的,代表着这个区域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

(四)多样性和综合性

社会由民族、种族、聚落、宗教、文化等组成。社会活动会促使本区域文化相互交融,文化习俗相互渗透,其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其他资源所不及。因此区域文化融入中学美育校本课程,将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美育特色课程,可以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的课程选择。

三、同课异构,整合教学资源

创新教学模式与灵活有效的施教思路相互借鉴、综合性整合提升,将会成为提高教学水平、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以《闽南传统工艺美术课——剪纸》模块教学为例,本课是劳动课模块教学,属于本备课组开发的校本课程,学习领域可以归入“综合·探索”和“设计·应用”。案例结构设置: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习兴趣活动过程。课程内容选择以漳州民间美术中最为普及、最受群众喜爱的艺术之一——剪纸,旨在引导学生在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文化情景中关注区域美术,根据授课对象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创作为主,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用红宣纸为料质,通过剪、刻等技法,塑造形象,形成镂空艺术效果。同时,对剪纸的图像、寓意、民俗事象及存在形式和功用,浅显通俗地进行阐述,既树立学生的区域文化自信,又对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实施采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本备课组4位教师共同参与,模块教学内容相同,运用不同的课程设置,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完成共同的模块教学目标。本备课组4 位教师教龄、所学专业差异以及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本课程的理解、课堂结构安排、情景设置、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教学评价的量化,都会影响本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中的3 位教师在本模块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努力探寻教学教法,研究设计能体现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方案,以剪纸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创意实践”过程中,既能学会剪纸技巧技法,又充分理解区域美术文化的真正内涵。其中入职四年的杨老师采用主题性单元教学,通过“课前主题欣赏激发兴趣—课上技法训练交流—课后完成主题创作”,教学环节设计,步步紧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出色完成教学目标。陈老师和冯老师在本案例中引导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分组分工合作,学生共同构思,确认主题,而且主题是漳州区域内的古建筑或本区域内的民风民俗,然后让剪法技术较好的同学完成剪纸作品,既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又加强团队合作,课堂结构设置相对合理,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通过本备课组教研活动,积极探究以区域美术文化为依托开展个性化教学,深入挖掘有区域特色的漳州剪纸艺术内涵,彰显劳动校本课特色教学。

课程开设也为本组教师提供了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提升了本备课组教师教学水平,本模块教学也充分呈现出相同的课题、不一样的精彩效果,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四、区域文化融合美术课堂教学实践

(一)区域文化的美——发展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

在本模块教学中,笔者根据课标的理解和教学经验,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单元课,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课程活动建课,采用探究合作学习完成本模块教学。

1.探究分享,认识区域文化之美

笔者以区域文化中的剪纸为主线,结合本区域历史、文学、民风民俗,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收集适合加工成为剪纸的创作素材,鼓励学生走进家乡古城实地探究,也可以从网上下载本区域的各种剪纸图案,图书馆查阅介绍本区域剪纸书籍等;再安排1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播放收集的“剪纸”的素材,通过课堂分享,有的同学介绍了区域内剪纸的发展历史、剪纸的用途及特点,剪纸因材料的低廉,工艺的简便,与民居、服饰、祭祀、器用等民间艺术密切相关,成为民间类术中最为普及、最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之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剪纸的民俗事象来看,主要分为节日风俗剪纸(或称类化环境类),有窗花、墙花、顶棚花、门筏等类型;婚丧寿诞类(又称人生礼仪类),主要有喜花、寿花、供花等类别;以及服饰、什物上的装饰(又称刺绣花样类),一般会装饰鞋子、帽子、围涎、衣袖、枕头等物品。剪纸造型简练、纯朴,结构对称和谐,色彩鲜艳,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浓厚的装饰美。

2.图片赏析,爱好区域文化之美

通过课堂分享,有的学生以图片为例分析了剪纸的技法,详细分享了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即在一张纸上剪(或刻)去不需要的部分,留下的实线(或缕空线)才是完成的作品画面,由实线构成的称“阳刻剪纸”,由楼空线构成的是“阴刻剪纸”。在剪纸完成之后,必须“提得起,贴得上”,即整幅作品必须连成一体,否则就会成为一堆碎纸屑。因此,线条之间必须“线线相连”,没有断笔。反之,阴刻剪纸剪去的部分则必须相互隔断,体现了剪纸的线条之美[1]。特别是来自漳浦的学生更利用“剪纸之乡”的优势,对剪纸的图像蕴含的寓意如意象造型、象征性等方面做了分享:漳浦剪纸在造型观念上,注重主观感受和精神意念的表达,以独特的主观意象塑造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传情重于写形,写意重于写实;象征性的作品则是以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为表征,从中提炼出一种精神,用以表达人们的意愿。象征性的造型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表现程式,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激发学生对家乡剪纸的热爱。[2]

3.剪刻实践,创造区域文化之美

在本模块教学中笔者以“牛”图案为例,借助实物投影仪,边讲边示范,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家乡情怀渗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凭借对区域环境资源的熟悉及自己收集的剪纸素材,以及已学会的剪纸技法技巧,大胆创作出各具区域特色的剪纸作品,整个单元的“创意实践”过程,让学生轻松体验了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创作过程,积极调动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家乡传统民间美术的热爱和关注,达到劳动创造了“美”的目的。

(二)区域文化的人文主题——塑造人格

在本模块教学中,本组教师以综合性主题学习单元为教学主线,也突破了传统的课时单元,突出具有浓郁区域人文色彩的剪纸主题,既保证了对“综合·探索”美术课程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地探究,“因地施教”,不断寻找整合区域环境内的美育资源,探索适合区域施教环境内的美术课堂传授技巧,又能对地方区域美术资源进行全面、多样性的挖掘。可以说,综合性整合美术课程,是一种可行的教研思路,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综合劳动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所熟悉的家乡资源中探索求知,对家乡丰富的文化资源充满自信。教师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美术资源,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想象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索,开拓想象,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储备的审美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创作出有正能量的美术作品,不仅能美化自身,还能影响、感化他人,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总之,随着美术课改的不断推进,美术课程的大概念、综合化也越来越被认可。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在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整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使得美术课程资源不断扩大和丰富。“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涉及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以及美术与现实社会的综合。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而是应该拓展到社会、自然、历史、文化等范畴。[1]

在本劳动课模块教学上以传统剪纸为载体,尽可能让学生心动、行动,愉快体验,获得知识或技能上的收益,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在全方位的新课改面前,不仅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活动,既要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能叩开美术教育之门,“因地施教”,活用教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区域文化是学生的教科书”,[3]推动每一个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漳州剪纸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买鱼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剪纸
福建漳州面煎粿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剪纸
剪纸
漳州岱仙岩仙祖信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