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1-12-07王红艾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价值观思政

王红艾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053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教育理念,强化每一位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想意识,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发展方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相互传播的桥梁。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翻译课是英语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检验学生各种英语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进行相互转换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传递。不管是哪种文体的翻译,都不应该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应从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探讨更好的翻译,以寻求两种文化在功能上的对等。译者只有首先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并接触多种文化,才有可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找到并确定自己的位置。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Christiane Nord也曾说过,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成功地理解他国文化,首先必须要理解本国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并自觉弘扬中国的文化,并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讲述本国本土故事,这是每一位英语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观。高校翻译课程更是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国家“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人才。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新时代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在这一理念下,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课程思政”是党中央根据当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情况作出的战略部署,更加强化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将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并发挥高校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在高校英语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既是国家对外语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同时也是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教育部2018年发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类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强化了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在素质方面,要求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师,必须首先增强自身的政治认同感,自觉把“课程思政”这一教学要求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英语专业教学知识能力的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由“教学”向“教育”的转变。

2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本研究以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英汉汉英笔译为切入点,围绕翻译技能培养,在教学资料选用、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设计、育人手段创新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

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课程内容涉及翻译基础理论、翻译技巧以及英汉汉英笔译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翻译技巧,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技能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②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1 教学资料选用。本课程面对的是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大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在情感认知方面他们对社会信息有一定的收集、认知和辨别能力。

大三年级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依赖度降低,因此,在课堂教学材料选择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定的讨论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并提高他们的认知深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应紧紧围绕当前的时政热点,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及相关翻译实践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拓展他们的世界视野,使他们在跨文化的学习中提高政治认知度和批判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 教学模式创新。本课程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以“任务为驱动”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认知与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目的是确保整个环节的实施质量以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覆盖面,提高学生所搜集信息的质量以及数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3 思政元素挖掘。教师在设计技能训练活动时,应尽量将技能训练内容与时事、时政、热门话题相结合,并将授课教材内容与自选课外时事资料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度和批判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3 教学反思

3.1 教师应坚定教学理念,巩固专业知识。当前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因此,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师需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掌握英语专业发展的新动态,如“一带一路”贸易英语需求增加,全球语言热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等。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育人水平和过硬的政治素养,才能保证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教师应摆脱教材的束缚,不断积累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关注社会动态和时事变化,每天接受新鲜的思政内容,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把思政内容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有机融合,增加思政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真正发挥学生人生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的作用。

3.2 坚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要把课前、课中、课后几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中心,课前让学生对翻译材料形成自己的认知,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与教师及同学一起探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翻译材料内在的人文信息,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加上有效的翻译策略向他国展示积极的中国形象。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把学与做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资料中的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教师应采用多元教学手段,如学习通、雨课堂等增加学生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3.3 坚持思政在翻译课程教学中的自然融入。课程思政是在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内容,如盐入水,有机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强行把思政内容刻板、僵硬地植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材料中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内容,使之自然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这样的思政教学是真实、可靠、可触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魅力,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信息,不断提升政治修养,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合理、科学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自然融合,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价值观思政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