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教学策略探索
2021-12-07庄毓秀
庄毓秀
(福清洪宽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2020 年7 月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以下简称《读本》),经报中央批准,2021 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该读本的编写尽锐出战、联合攻克,主要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展开,立足学生实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呈现形式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了不同学段间的有机衔接。用好《读本》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升《读本》育人实效,要坚持多元融合。
一、融合时政热点,丰富育人资源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也是《读本》重要的教学资源。把时事政治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来优化课堂教学,可以提升《读本》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吸引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1]
一是要精心备课。例如,在《党的坚强领导》《人民中心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防控重大疫情的历史,尤其是突如起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撰写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党和政府疫情防控的经验进行讨论和分析,进一步增强对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切身体会,从而强化《读本》的育人作用。
二是要常态实施。《读本》教学是时政教育和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场所,我们要把《读本》教育和时事政治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利用零碎时间引入时事政治,在开始上课前五到十分钟,教师可以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播报时事政治资料,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组织国家最近发生的政治事件的讨论中,对于不同国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我国针对不同行业所下达的最近政策方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进而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时政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实,把握原理。例如,民族统一问题是国家重要时政问题,教师可以查阅资源组织专题教育,帮助高中学生领会重大事件的实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新疆民族问题一直是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教学可以组织专题为“反对疆独,维护国家统一”为主题的时政讲座。针对新疆问题的由来和中国对待民族团结统一的政策进行解读,尤其是分析新疆棉花事件带来的影响,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民族统一意识。
总之,在《读本》教学过程中引用相关时事政治会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育人实效,也能拓展高中学生的视野提升政治素养,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和信心。
二、融合思政教材,优化育人课程
《读本》教学与高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具有很深的契合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推动《读本》的实施,又能促进课程的落实。教师应借助史实、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等主题,讲述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把《读本》和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读本》的育人实效。
例如,《读本》第1 讲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高中一年级新教材必修一第四课第一框题的课题。在此专题的授课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通过引导学生课前积极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内容,使同学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特色,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理解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以及新时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议题讨论、观点辨析,明确了在新时代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懂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发扬奋斗精神。
再如,《读本》第3 讲《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思想政治学科高中一年级新教材必修三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阐述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本讲教学授课中,可以通过评析相关事例,说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接着阐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依法执政的内涵,探索党和国家制定法律的方式方法以及国家如何做到依法执政的。如此,层层递进,以培养政治认同作为主要方向,让学生理解掌握“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以及其他地位和历史意义。
再如,《读本》第4 讲《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主要内容,可与思想政治学科高中二年级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中的相关内容相融合。本讲授课过程中可以以分析中国抗疫所取得的阶段性胜利的原因为切入点创设情景,然后阐述我国的根本立场,进行读本理论学习,接着以身边的事例来体会领悟习近平的金句,通过联系生活,加深认知,最后通过讲述“我的故事”,分享学生的实践故事,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
再如,《读本》第5 讲第四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可以与高一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的教学相融合。在《读本》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如何从社会保障中品味安全感”作为总议题,通过“如何保障市民的安全感”“我们需要购买城乡医保吗”“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三个子议题层层递进探讨,引导学生体会作为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并了解国家为完善民生建设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措施,了解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2]
三、融合地方特色,彰显育人风格
实践教学是《读本》教学的重要环节,地方特色资源的引入可以为《读本》课堂实践教学提供新鲜的资料,提高课堂育人的实效性,彰显育人特色。《读本》主要功能是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的孕育、形成、诞生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地方任职中从生活中得到的思想感悟。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任职期间的历史事迹引入《读本》教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缘起,让学生认识新思想的本质,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参与感。[3]
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根据中国环境保护的国情,解释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理论思想和实践指示,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他身先士卒推进了福建生态文明前进了一大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着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曾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出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自此,福建也成为我国首个生态文明的试验地区。
再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并进入下一阶段。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思想,不抛弃,不放弃每个人。脱贫思想的产生,还要从1988 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的经历讲起。当年的宁德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地区,习近平同志到达宁德后,看到宁德民众的生活状况后,便下定决心把脱贫致富当作首要的工作目标。他首先提出扶贫先扶志的思想,想要生活脱贫,思想上就不能落后,要淡化贫困的意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巩固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滴水穿石”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思想。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要求政府和民众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斗志,有克服一切艰辛困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斗志。弱鸟先飞的思想展示了宁德虽然经济基础落后,但不能因此堕落,要奋力追赶,相信“天道酬勤”。习近平同志两大思想的确立,不仅推动了宁德的脱贫工作,也为宁德后来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思想。
再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曾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传承好红色基因,这样党的力量才会不断凝聚,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在福建龙岩,古田会议永放光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不朽篇章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在这里,曾有10 万多人参加红军,2.6 万多人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仅剩2000人,松毛岭保卫战、湘江战役……见证了他们的热血忠魂。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熟悉和牵挂的地方:在福建和中央工作期间,他先后20 次来到这里,亲自擘画发展蓝图;2014 年,他亲自决策和领导,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引领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读本》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从形式、内容到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读本》实践育人的有效性。
四、融合德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
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党和国家一直都注重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会的时候,明确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正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4]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认为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更是要把德育当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统帅,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主要表达形式就是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融入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所以,在《读本》教学过程中融合德育教育变得十分重要。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价值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时,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持续性。教师在进行《读本》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德育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的内化阶段交给学生自己。例如,在进行《读本》的英雄人物介绍时,可以先播放相关的视频,通过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视频内容,提高同学们的道德认知,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将相关的精神内化。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发挥德育功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培养出具有划时代思想的人才。
其次,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用多媒体展示德育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借助幻灯、动画、视频等电教媒体展示中华故事、新闻时事、社会热点、英雄模范的事迹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促进《读本》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如在进行读本第八讲《和平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容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进行演讲,教师可以播放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相关视频,然后结合《读本》中的理论进行讲解,会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最后,教师在融入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引用时事政治活动,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例如,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我国从当年的积贫积弱、受人欺凌,到现在的国强民富、屹立东方,从曾经“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如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百年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让世界震撼的奇迹。在进行《读本》第3 讲《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理解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讲解过程中要坚持挖掘党的领导知识的现实意义与德育价值目标的统一与结合。
总之,《读本》教学与德育融合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