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黎族文学的大学英语文化专题教学设计

2021-12-07黄浩平苏会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黎族海南文学

黄浩平 苏会娜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海南 儋州 571737)

一、引言

伴随着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理念的相继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化。“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吸收优秀的世界文化,更要增强本国的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本国文明的责任与使命。”[1]作为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阵地,高校在积极传播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应肩负起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身为海南岛内的土著居民,黎族拥有着超过3000年的历史,也涌现了一批批积极宣扬本民族文化的作家。鉴于此,海南地区各大高校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在教授他国文化的同时,可以以黎族文学作品为载体,借助活灵活现的故事情节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从而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黎族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从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和黎族文学、文化发展现状来看,将黎族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至少符合了以下三方面的需要。

(一)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断高度肯定了文化之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性。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3]同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4]由此不难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已然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时代的发展主题。

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教育界也进行了积极的反馈。吴岩司长在肯定外语教育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外语教学,包括外语专业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用具体举措来推动落实。”[5]外语教学中如何落实中国文化的传播,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6]纵观黎族,其文化中不乏传统美德的践行者,亦不缺改革创新的先驱者。基于此,将黎族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必将有效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而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的落实。

(二)是打造区域特色英语教学模式的需要

从教材使用情况来看,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学英语主要选取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新世纪大学英语》《新编英语教程》等,这些教材主要以英美国家文化为素材,中西文化比重失调的现象极为严重。各大教材虽历经多轮的改版,但各种的不足仍旧十分突出。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为例,教材虽然在翻译习题、课文内容、文化注释等方面逐步增加了中国文化的渗透,但整体设计上依旧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忽视民族特色文化,内容配置极为失衡;文化知识的考察均集中于翻译习题,任务设计极为单一等。由此不难看出,现行的英语教材在文化素材方面无法满足学生对母语文化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区域文化教学的需要。因此,要体现英语教学的区域特色,地方高校在积极编写校本教材的同时,也可以鼓励一线教师们创造性地补充缺失的文化素材和改变文化素材的任务形式,以此二次开发手头使用的教材。

在海南,黎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7]以龙敏、王海、亚根等为代表的黎族作家们,将日常生活中深切感受到的这些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为少数民族文学长廊贡献了一部部饱含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和一组组尽显民族文化特质的黎人群像。因此,海南地区的教师如果能借以黎族作家文学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将黎族优秀的文化资源融入英语课堂,实现国际与本土的无缝对接,这势必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打造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教学新模式。

(三)是传播区域文学与文化的需要

黎族文学既包括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又涵盖作家书面创作的作家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海南黎族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和缺乏自己民族的文字,直至1979年《五指山文艺》(后改名为《五指山》)正式出刊后,黎族作者们才开始陆续发表作品,黎族作家文学也才由此拉开了序幕。在短短的四十余年间,黎族涌现了一批以龙敏、王海、亚根等为代表的优秀作家以及以《年头夜雨》《吞挑峒首》《五指山上有颗红荔枝》《同名》等为代表的饱含黎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但遗憾的是,黎族作家文学整体宣传力度不够,国内外影响力欠缺,致使包括黎族同胞在内的众多文学爱好者都对其罕有知晓。因此,黎族作家文学急需宣传和推广。

“黎族文化,是黎族这一特定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的载体,是黎族民俗风情的结晶,是普通黎族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8]伴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强势介入,许多黎族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老一代的逝去,年轻一代的汉化,传统的黎族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冲击。基于此,海南高校英语教师们应该肩负起传播和传承黎族文化的重任,抓住黎族文学的文化特质,精选一批文学作品进行课堂教学,实现黎族文学和文化的双重渗透,培养一批了解黎族、有能力进行黎族文学文化推广的“语言+”复合型人才。

三、黎族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基本途径

黎族文化的传播急需高校课堂的助力,海南地区的高校也应把握契机,以教育为平台来勇挑重任,充当黎族文化的传播使者。在推进黎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可以做出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课堂汇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资源的增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料储备。在进行文化渗透时,教师可以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抓手,向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随后在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成果汇报。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三册为例,在讲授第四单元课文A《令人惊奇的旅行目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游客来海南旅游的目的。当谈及文化收获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海南的物态文化(住宅、服饰、饮食等)、制度文化(合亩制、峒等)、符号文化(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观念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同时设置课堂汇报任务,让各组结合自己在海南的旅游体验,选取接触到的某种文化进行深入介绍,并指出景区在传播此文化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为丰富学生的汇报素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黎族文学中蕴含深厚黎族文化的文学作品,比如黎族作家王海的小说集《吞挑峒首》、王海与江冰合著的文学评论《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陈立浩等人合著的海南民族文化丛书之《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以及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民族卷之《黎族文学概览》等。为有效提升学生的英文输出,教师也可以将介绍黎族文化及海南旅游景点的英文网站推荐给学生,如海南旅游、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市人民政府网、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南海网等网站的英文版。通过课前广泛收集资料,学生储备了一定量的文化输入;通过课堂的小组汇报,学生实现了区域文化的英文输出,继而实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

(二)文化拓展,弥补教材缺失的文化素材

鉴于已有教材无法满足区域文化教学的弊端,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适度融入区域文化素材,从而更好地深化教学主题和扩宽文化视野。比如在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第三单元有关“孝道”的中译英习题时,教师可以输入黎族小说《同名》和《五指山上有颗红荔枝》进行黎族观念文化之“孝道”的补充。在小说《同名》中,龙敏刻画了一个为尽孝道而敢于打破传统的黎家女性亚因。历经夫亡守寡和不育被休两段不幸的婚姻后,亚因再次改嫁终获幸福。此时的她时刻不忘亡夫家待她亲如闺女的家婆,是她接被休后的自己回家,也是她多次赠钱给再嫁后的自己补贴家用。为报恩尽孝,亚因终接原家婆同住,打破了黎族“比天还大的族规罗网。”[9]王海的小说《五指山上有颗红荔枝》同样彰显了年轻一代为尽孝道而敢于冲破旧俗的难能可贵。按黎家风俗,未生育儿子的女人在丈夫死后必须返回娘家。丈夫去世一个月后,一无所出的米雅婆的去留也被提上了日程。继子帕丰与妻子、舅公以及寨子里权威长者商议后,决定将后母米雅婆留下。帕丰感慨,“你比亲妈还亲,我也从来没有把你当后妈看”“让你走我良心上过不去。”[10]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翻译题是有关中西方的情人节,在完成习题后,教师也可将被誉为黎族情人节的“三月三”介绍给学生。有关黎族“三月三”的起源说法不一,黎族民间传说《葫芦瓜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远古时期,人类曾遭受洪水的袭击,只有一男一女躲进葫芦瓜里而得以脱险。洪水将葫芦瓜冲至海南的五指山,走出瓜洞的两人看到了荒无人烟的海南岛。次年三月三日,分头行动的两人再次相遇,眼见岛上已无他人,年纪已大的两人遂结为夫妻,繁衍后代。黎族人为纪念这对先祖,每年“三月三”都要隆重祭拜。时至今日,每到三月三日,黎族人都要盛装出席,带上山兰酒及糕点,汇集到集会地祭祀祖先。等到夜幕降临,篝火升起,黎族青年男女情歌对唱、互诉衷肠。久而久之,“三月三”也逐渐演变成了黎族人眼中的情人节。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教师还可将黎族每年“三月三”盛况的影像资料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深切地感受海南黎族的节庆文化。

(三)习题改编,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化应用能力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的文化素材主要集中在段落翻译部分,这样的设计致使任务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循序渐进性,因此通过改变任务形式来进行区域文化渗透亦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A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记叙了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本单元的结构分析与写作也着重介绍了如何按时间顺序撰写人物生平的记叙文,单元写作任务则是依据此结构介绍“一个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或制片人”。教师可以对任务稍作改动,要求学生介绍“一个最具影响力的黎族作家”。鉴于学生对黎族文学及黎族作家了解不多,教师可以将相关的黎族作家作品集(如《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品选集·黎族卷》)以及相应的评论(如《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提供给学生,以作资料参考。通过对作家作品的梳理,学生在熟悉黎族文学的同时,也能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了解海南文化的方方面面。

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详叙了作者“游越恐惧”的全过程,本单元的写作也聚焦了如果抓住五大要素撰写事件描述型记叙文。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将话题素材聚焦于黎族作家们的短篇小说,如龙敏的《年头夜雨》、王海的《帕格和那鲁》等。前者讲述的是黎族青年阿元的故事。在故事见证者“我”一次次的误会下,故事实现了最终的反转,“我”眼中那个贼心难改的阿元原来是个谨记“抓公留母”、无私助人“矫正渔笼”和“渔床抓鱼”的黎族好青年。后者讲述了黎家小伙帕格与那鲁的故事。性格各异的好兄弟爱上了同一个姑娘,相互嫉妒的两人终生嫌隙,那鲁也从同住的“隆闺”搬了出来。明白姑娘无心恋爱、一心只想考学的两人最终重拾友谊,为着各自的目标相互勉励、共同奋斗。两则故事的篇幅短小精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用英文作文的形式选择其一再现记叙文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五大环节。至此,学生在进行记叙文情节梳理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黎族物态文化“隆闺”,符号文化“插星”“夜游”,观念文化“路不拾遗”“遇难相助”“团结互助”等,从而实现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运用能力的双重提升。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载体,国家的灵魂。”[11]在多元文化的强势影响下,黎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保护和传承黎族文化已然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海南各高校的英语教师们应承担起传播黎族文化的责任担当,在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区域文化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堂汇报、文化拓展、习题改编等形式融入黎族文化,让岛内外的学生在了解黎族文化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化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黎族海南文学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我们需要文学
怀念海南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