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中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

2021-12-07隋晓蕾郭琳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爱国主义交际

隋晓蕾 郭琳琳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6 年12 月7-8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局面”。会议明确指出要在各大高校中着力构建方方面面齐动手的“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学校设置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同样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尤其是对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 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英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意识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新时代的伟大使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国人民有了新的使命,新使命的确立呼吁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首先,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都来源于英文原版文章,文章中渗透着大量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接触得比较多。同时,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老师关注于语言点的讲解,关注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在隐性中导致一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崇尚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民主和自由,弱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而普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相对比较多,具有长期隐性进行西方文化渗透的趋势。其次,尽管目前大学本科毕业已经与四、六级考试成绩脱钩,但是实际上大学英语教学长期重点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和过级率,过分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多地强调了西方文化,这样大学英语课就成了单纯的语言课,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中国文化素养的提高受到了忽视,中国文化被边缘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课中被边缘化了,学生和教师的爱国主义意识同时被隐性边缘化了。另外,大学生还处在成长阶段,心理素质不够成熟,不够稳定,容易出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有部分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会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种价值观偏离的误区。

二、西方意识形态及西方文化元素的渗透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政治空间相对自由,学习教育的环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有的这些现象会让大学生误认为西方制度、思想比较优越。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在同我国发展经贸关系、处理国家关系、开展各类经济技术交流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对我国分化、西化的力度。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不仅是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包括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好大学生思想意识工作极为重要。大学生思想意识不成熟,比较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元素无疑会冲击中国元素。比如一些西方的传统节日象万圣节,圣诞节等,一些大学生热衷于过这些节日。学习英语要学习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这一点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过度西化这些节日,甚至忘记了庆祝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意识的渗透。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德育教育的隐性课程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菲利普.W.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 年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它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但是却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隐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认知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练,行为规范。教育学家Golden 从学习、环境及影响这三个纬度对隐性课程进行了研究,认为隐性课程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授课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它的本质内涵是大学设置的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它的核心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英语老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需要强化。很多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的责任,是思想政治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辅导员在新生入学第一周要进行入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中一部分。思想政治老师要给学生开设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课也不例外。大学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课堂思维引导,思想导向控制及情绪控制等隐性课程方面应该给予学生极大的关注。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不只是思想政治老师有责任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己同样担负着这一重要的“育人”使命。大学英语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语言文化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教学指南,要经常反思:是否已经明确清晰地传授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学生是否在交际能力上得到了提升,是否实现了育德育人的目标。在反思中改进提升,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充分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点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大学英语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目标,从而协同其它学科课程达到高等教育育德育人的目标。

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时间力量的人。”大学英语教师就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去落实课程思政,就必须具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学校和学院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可以利用师资培训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培训等形式创造条件增强大学英语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德育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和教学改革中自觉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识。

2.运用“互联网+”作为大学英语课堂辅助教学手段,利用新媒体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英语学习中

新时代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目前,网络是大学生获取各类教育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革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节,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最大化利用。“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促使大学英语教学积极探索实践新形态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核心目标是互联网与数字信息技术结合的创新。现在国内各大高等院校流行的慕课、微课等网络教育资源都属于“互联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有效形成了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学生能实现个性化学习,自由制定学习时间,自主管理学习内容。所以大学英语课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运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多样化的形式,运用新媒体空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灵活延伸来补充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指引大学生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较好的融合及统一,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3.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门跨文化教学学科,教育部2017《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最新版)》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T.Hall 1959 年在他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中最早提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既包括本族语者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包括任何在语言及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Ting-Toomey 也指出Cross-Cultural 特指发生在同一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亚文化之间的交流,而Intercultural 是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符号交流,它包括共享意义和符号。”而Spitzberg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样界定的“广义地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理解为这样的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语境中是恰当而有效的。”大学英语老师在讲到美国文化的四大特征(自由女神像,《美国哥特式》,芭比娃娃,山姆大叔)这篇文章时,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找一些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做成PPT,在课前5 分钟演讲时间用英文为同学们做介绍。老师在讲background information 时,可以在介绍完美国的要素后简单介绍中国的长城,介绍长城的历史,长城在战争时期所起到的作用,还可以涉及到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等等。这样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加入中国文化要素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对看似普通却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元素用英语加以表达说明,会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同时让学生在潜意识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文明具有强烈认同感,让学生在无形受到爱国主义意识的熏陶,这样,春雨润物细无声,大学英语课程就隐性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者可以考虑在Text B 的设计选材撰写时可以编入有关中国文化的篇章,比如关于我国爱国将士、历史名人的文章,有关中国结的文章,有关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的文章,有关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等等。

4.通过举办大学英语学习第二课堂取得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还主要是集中于教室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讲授,学生吸收消化掌握语言点,教师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会话交际活动的实际演练。尽管如此,大学英语课堂授课计划课时毕竟是有限的,大多数专业的大学英语计划周时数是4 节,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是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设计活动时,就可以把爱国主义元素渗透进去,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同时还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可以设计以下具有爱国主义元素的活动: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比如学校会举办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以12.9 为例,会举办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等,可以同时举办有关12.9 运动的英文演讲比赛,歌颂感人事迹,弘扬爱国情操。还可以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传播中华文化。比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中秋节以月圆喻指人团圆,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大学英语课的安排可以在中秋前一周或两周适当插入有关中秋节的英文版材料,让学生知晓中秋节的相关文化知识,学习相关的英文表达。中秋当日学生可以组织室外中秋晚会(英文场),掀起讲英语的热情。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英语表达交际能力,丰富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而且隐性的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必修基础课,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的交际能力)外,承担德育教育的功能不可忽视。随着对课程思政的重视,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有效的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和实施方式,如何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意识要隐性地渗透其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爱国主义意识根植心中,不可动摇点点滴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为中国梦而不断奋斗,为中华民族的更加宏伟强大而不断奋进。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爱国主义交际
情景交际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