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北乡村志愿服务小镇建设
——以吉林扶余肖家乡为案例

2021-12-07任志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村屯志愿志愿者

任志勇

(长春开放大学,吉林 长春 130051)

志愿服务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而浓厚的群众基础,“闯关东”文化是东北乡村志愿服务具有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和历史传承,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实践活动中,吉林省的广大乡村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通过志愿服务不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吉林省扶余肖家乡等乡镇结合发展需要和民众需求,率先探索依托志愿服务创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伴随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开展了志愿服务村镇建设的探索实验,为中国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①他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曾强调: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确保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由此可见,经济振兴、政治发展、社会治理、公益慈善等都需要符合各国国情,逐渐探索适合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道路。

吉林省扶余市的肖家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具有活力的“志愿服务小镇”建设路径,取得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成果。

一、“志愿服务小镇”建设的背景

1993 年,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同志曾经亲赴吉林农村同青年志愿者一道开展“三下乡”志愿者行动,并希望青年们把志愿服务的新风吹进村村户户。从那时起在广大农村,农民们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对志愿服务有了萌芽认识。后来,李克强同志担任国务院总理后又给吉林青年志愿者回信:“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志愿者是一张响亮的名片,世界因为你们而精彩。”由此极大促进了全省城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2008 年,全民志愿服务时代到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号召“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着力壮大志愿者队伍,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推动志愿服务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使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②起始于2011 年吉林省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全省志愿服务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特别是2012 年8 月中央文明委在吉林省召开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座谈会,吉林省委顺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民众需要和志愿者服务愿望“四位一体”的强烈呼唤,坚持用组织化推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围绕“与爱同行-吉林志愿者在行动”品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广泛开展走进社区、走进村屯、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特殊群体“六走进”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和激励保障措施。使得省志愿服务逐步实现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志愿者由动员招募“请你做”向积极参与“我要做”转变,志愿者占吉林省总人口比例逐年提升。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子,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人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广泛开展的“六走进”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影响广泛,每年都要举办全省启动仪式进行集中推动,志愿服务走出城市、走进村屯,为全省广大农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吉林省扶余市肖家乡的“志愿服务小镇”的建设就是这种志愿服务带来可喜变化的一个缩影。

二、公益领袖——志愿服务村镇建设的发起人

在东北农村人们经常把各行各业的出色人才称之为“乡贤”或“能人”,在扶余肖家乡“志愿服务小镇”建设的实践中,公益领袖或“志愿能力”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董桂芬同志曾任扶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2007 年,她率先在全省开办了农民道德讲堂和农民宣讲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宣讲,宣讲团以“乡贤”为主要宣讲员,以“五伦八德”和“建设美丽乡村”为主要宣讲内容。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人们信服;讲的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们愿意听。仅一年多时间,宣讲达106 场。听众越听越多,有时一场都超千人。从炕头到田间,从文化大院到农家婚礼现场,一场场深入人心的道德宣讲,使人们认识到讲道德不仅关乎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更关乎自己、家庭和子女的未来,明白了建设文明家园与自己的利害关系。2011 年8 月,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董桂芬,引导人们遵守伦常,端正家风到化解婆媳矛盾,邻里纠纷,带领村民制作悬挂加强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宣传牌,带动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这种做法,有效解决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新农村建设等靠要”“思想教育沙滩流水不到头”等问题。为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董桂芬的带领下,数以千计的村民主动捐款,义务劳动,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迅速掀起建设文明美丽家园的热潮。每逢春夏时节,一座座村庄,砖路整洁,路灯高悬,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犹如一个个美丽的花园。人们徜徉于舒适温馨的环境里,身心愉悦,和谐安宁。

张利是肖家乡王家村的一个农民,他同时也是这个小村的“总设计师”和农家书屋管理员,他用文化引领乡亲们爱党、爱国、爱家,引导人心向善,让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家庭邻里和睦、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后来在张利的感召下,不断有人加入做好事的队伍,多的时候达到了300 多人。2016 年,张利在农家书屋组织成立了“思想道德讲堂”。在张利的引领下,王家村的村民背诵《伦语》《孝经》《弟子规》等,通过学习,大家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敬老爱幼、团结邻里、帮危助困等好的社会风尚正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村民杜某曾经不务正业,家庭也老在闹危机,张利引导他来农家书屋看书,与他促膝交谈,这让杜某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与张利一道,后来一直在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奔忙。在东北广袤的大平原上,奔腾驰骋的高铁动车需要车头的牵引,茁壮生长的玉米、水稻需要黑土地的滋养,“志愿服务小镇”的建设同样需要“火车头”和“黑土地”,公益领袖成为志愿服务村镇建设的发起人和中坚力量。

三、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村镇的支持机制

发展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村镇建设,一个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我们在长期的志愿服务研究中发现,发挥组织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确保志愿服务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是推动“志愿服务小镇”发展的一个重要机构。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在扶余乡村就活跃着学雷锋服务队,这支队伍从开始的10 余个人发展到600 多人。他们定期慰问社会福利院,及时帮助有困难的村邻,还义务清扫街路,捐款植树栽花、修路安灯。为了发挥这支队伍的带动辐射作用,充分凝聚正能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11 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决定以这支队伍为基础,成立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由此,肖家乡的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也应运而生。根据志愿者多数是农民、生活在村屯的特点,针对当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薄弱、一些村屯环境脏乱差、农民道德素质滑坡、农民出现生产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等问题,协会确定以“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传统美德、助推精神文明、共建美丽家园”为志愿服务宗旨,以“村容整洁、邻里守望、乡风文明”为志愿服务重点。引导志愿者们立足乡土,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带头“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带头“讲道德、讲礼仪、讲诚信,讲卫生”;带头从“清扫街路、植树栽花、尊老爱幼、关爱乡邻”这些小事、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并把这些都写进了《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章程》,并围绕宗旨和任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支由农民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既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力量,同时也是一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民间公益力量。朱健刚在《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一书中分析,“志愿者的集体行动正从过去单纯的慈善福利逻辑走向多元的意义逻辑。新的多元的意义逻辑,除了福利的考虑之外,还包括参与发展逻辑、理性维权逻辑以及社会变革逻辑。”③也就是说,公益志愿服务的功能多样化,与公益支持资助的领域多样化,就为公益小镇建设奠定基础性的条件,虽然东北的农村志愿组织尚且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采取树典型、抓骨干、加大宣传力度的方法,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先后购置了摄像机、编辑机、刻录机,制作《美丽王家道德新村》《足迹》《美丽乡村幸福路》等视频专题片,发给志愿者们观看,并在市电视台播放,及时报道志愿者们的志愿行动及成果,对内交流了工作,对外弘扬了正能量。协会每年都召开现场会,组织志愿者们到环境搞得好的村屯参观。还定期组织演讲演唱会,组织志愿者表演爱党爱国爱家、孝老爱亲、建设美丽家园的文艺节目;组织一些原来吃喝嫖赌抽,通过学习改掉不良习气的志愿者登台讲述自己的变化,以“现身说法”,告诉人们只有讲道德才会有幸福的人生。协会定期召开理事扩大会,定期培训工作骨干,工作有部署有总结。在协会的引领下,志愿者们的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从上述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既不是党政部门包揽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也不是民间社会游离式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而是党政统筹和支持下社会力量自主自发探索创新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唐昊在《中国式公益:现代性、正义与公民回应》一书中分析,“对于制度环境的缺陷,中国公民所采取的的回应方式并非是对抗性的,也非吁求式的。特别是在公益领域,中国公民的回应方式被视为是体制变革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道路,这就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里进行自我赋权。”④肖家乡的公益人士、志愿者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主动开展行动、积极构建机制,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形成汇聚社会各界、推动公益振兴的强大力量。

四、乡村公益——志愿服务小镇的普及渠道

肖家乡的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在创建志愿服务村镇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植根乡土育文明乡风、汇聚众力建和谐新村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形成一条基本的工作路径就是植根黑土地、发动众乡亲,将公益理念向村屯推广,将公益组织向村屯延伸,将公益项目在村屯落地,在破解农村经济社会难题的过程中凸显志愿服务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破解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志愿者们常年义务出工出车清扫街路,清理垃圾和排水沟,义务修补村路和乡路。冬天义务清理村路乃至乡路上的积雪。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有8 个村屯的志愿者捐款买了铲车。近几年,志愿者们自己培育花苗美化村屯,不仅美化村内,而且美化村外。还在路灯杆上吊盆花,在绿化带上立花树,把村里的垃圾堆改建成花坛,村屯美化趋于面积大、标准高、景观化。志愿者们还捐款植松树、安路灯、铺砖路,立迎宾门。从2010 年1 月到2018 年7 月末,志愿者们总计植松树16835 棵,安路灯2899 盏,用红砖硬化村路12600 延长米,在村头立迎宾门91 座。现在,全市有60 多个村屯在志愿者们的精心营造下,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其中有40 个村屯夏季松柏青翠,鲜花盛开,呈现出“扶余模式”的“美丽乡村”雏形。志愿者们义务维护村屯环境,“农村环境脏乱差”这个困扰乡村干部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二是解决了农民“不可预测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村邻遇到难于解决的生产生活困难,志愿者们立即伸出援助之手。例如:京城村志愿者定期为妻子患有严重疾病的村邻宋林和厚荣春两家打扫卫生。西三家子村志愿者定期为五保户马文学和王芬两位老人拆洗衣被。下沟村志愿者轮班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张方勋、王志两位老人。今年春天,杜粉坊志愿者为突然患脑出血的村邻播种花生。2019 年,九间房屯突然遭受龙卷风袭击,44 户村民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附近村屯600 多名志愿者立刻前去救灾。仅3 天时间,就使44 户村民恢复正常生活。有了志愿者的帮助,农民中不可预测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及时解决。

三是解决了“思想教育沙滩流水不到头”问题。志愿者们利用婚庆等人多的场合,主动开展道德宣讲,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端正村风。许多志愿者联系自己原来“吃喝嫖赌抽”,一害自己、二害家庭、三害社会的事实,用“现身说法”警示村邻做有道德的人。近三年,志愿者们制作道德宣传牌2128 块,挂在路灯杆上或立在村路两侧,使人们耳濡目染地接受道德教育。志愿者们还自编自演以“热爱祖国、热爱党、孝老爱亲、建设美丽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歌舞、快板、三句半等文艺节目,利用农闲时间在本村或邻村表演,寓教于乐,引导人们爱党、爱国、爱村、爱家,促进社会和谐。在这些活动中,志愿者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熏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进而带动和影响着周围的人,这就解决了“思想教育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问题。现在,志愿者多的村屯,村风非常文明。每到栽花、修路等大型义务劳动,村民们都主动参与。村干部则买水果,送饮料,有的还准备午餐,形成了干群团结,共建美丽家园的喜人局面。谭建光教授在《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一书中分析,“社区的发育存在欠缺,各种专业服务尚未培育起来,因此,特别需要来自各层次的志愿者参与,以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⑤肖家乡开展“村屯公益”,将村屯党员、乡贤、志愿者的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爱心传播、友善互助的社区氛围,夯实了志愿服务小镇的社区基础。

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小镇的统筹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东北乡村“志愿服务小镇”发展迎来新契机。吉林扶余列入“吉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打造传播新思想、拓展新服务、创造新生活的特色品牌。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既是对以往工作的提升,也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这一点在肖家乡的实践中尤为突出。

关爱乡亲,倾情帮扶老弱病残。农民志愿者们主动关心帮助本村屯鳏寡孤独及有困难的村民,村里有人生活自理有困难,农民志愿者们就前去照顾饮食起居。肖家乡王家村朱文义老两口都70 多岁,和一个40 多岁、理智不健全的儿子一起生活。后来,老两口双双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屋里脏得下不去脚。这时,村里的志愿者们主动前去帮助料理家务。他们把朱家彻底清理一遍后,为老人买了新衣服、新被褥和各种生活用品,然后轮流到他家值班,帮助老人洗澡、洗衣、做饭,一直照顾到两位老人去世。接着,他们又照顾村里一位瘫痪妇女,这位妇女体重170 多斤,她丈夫精神不正常,志愿者们又轮流到她家值班,帮她洗洗涮涮。下沟村五保户张方勋80 多岁,生活不能自理,志愿者们就轮班去他家做饭、洗衣、收拾屋子。这个村的乡医、志愿者李英海无偿为他送医送药。老人大便干燥,李英海就用手去扣。他们还照顾一个叫王志的“五保”老人。这位老人临终前卧床半年,下沟村的志愿者就轮流陪伴,端水喂饭。各村屯的志愿者还经常走访本村屯的孤寡老人或理智不健全的人,及时帮助他们理发、缝补、浆洗或收拾室内外卫生。这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制度。陶赖昭镇西三家子村志愿者连续多年为村里的五保户马文学和王芬两位老人拆洗被褥,打扫卫生。这个村的志愿者还为村里一对残疾老人维修房屋。京城村的志愿者轮班到本村厚春荣和宋林两户生活自理有困难的村民家中,帮助料理家务。每年春节前,各村屯的志愿者都包饺子、蒸豆包、蒸糖包、炸麻花、买水果、买糕点、买衣物,慰问本乡镇及周边乡镇福利院老人。这已成了农民志愿者们的自觉行动,坚持了20多年。

净化乡风,努力营造文明风尚。农民志愿者们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开展道德宣讲,他们从宣讲“五伦八德”等传统伦理道德入手,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民志愿者们捐款制作迎宾门和宣传牌,写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关于加强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使人们耳濡目染地接受道德教育。最近3 年,先后制作宣传牌2128 块,立迎宾门83 个。在农民志愿者们的示范、教化、引导下,扶余农村许多不孝敬老人、有不良嗜好的人迅速转变;许多夫妻不和、长幼无序的家庭变得和睦和谐;许多女孩子结婚主动不要彩礼,许多民事纠纷以及干群矛盾得到及时解决,志愿者多的村屯村风非常文明,多年没有刑事案件。同时,农民志愿者们向上向善、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感染着村民,村民也都乐于参与其中,奉献一份爱心。在一些村民的提议下,冬季里包冻饺子的场所从志愿者家移到了麻将馆,平时喜欢打麻将的妇女都踊跃参与其中,也乐在其中。志愿者和村民们说说笑笑,不到3 个小时,就把100 斤白面的冻饺子包完了。几位麻坛老将意犹未尽,都说做公益真好!干脆,把麻将馆改成志愿服务站,再有包饺子、包豆包等志愿服务活动,招呼我们一声,我们都参加,就这样下沟村的志愿者把麻将馆改变成了志愿服务站。

疫情防控,保障乡村一方平安。2020 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农民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不顾个人安危,踊跃参与到全民抗疫情的伟大斗争之中,为一方平安贡献志愿力量。一是联防联控,经村委会同意,志愿者们主动排班,两人一组,两组一天,轮班到村头登记处义务执勤,对来往车辆和人员进行密切监测和登记,对可疑人员和车辆立即上报,严防死守各村生命安全线。二是药品分发,每户免费发放一瓶氯酸消毒液,用于地面、门把手、桌面、窗户等消毒杀菌。“请注意:不要亲自来取,请把矿泉水空瓶放在您家大门外,有专人给您送消毒液。”这则广告是肖家乡下沟村精神文明志愿者分会会长李英海2 月7 日上午在下沟村村民微信群里发出的。为了既做好防疫消毒工作,又避免人员的直接接触和聚集,志愿者们按标准比例将氯酸消毒液原液和水配比好,分装在瓶子里。然后把消毒液送到本村各户家门口。三是集中消杀,农民志愿者们为本村的主街路和各家大门以及平时人员聚集的场所,如村委会、小学、小卖店等重要公共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四是移风易俗,在东北农村习俗中,人民普遍重视婚丧嫁娶,愿意操办一番。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肖家乡的农民志愿者们用移风易俗的实际行动响应政府号召,引领社会风尚。有志愿者的妻子因病去世,按正常习俗得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唁。但决定一切从简,不通知亲朋好友,不收受礼金,全程用吊车等机械操作,把人员压缩到最少,宁肯自己多花钱,也不给村里添麻烦。乡亲们称赞志愿者:非常时期志愿者,婚丧嫁娶事从简,响应号召抗病毒,坚决打赢防疫战。

吉林扶余肖家乡的“志愿服务小镇”建设从2013 年开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少数农民参加志愿服务、组建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开始,到实施大规模美丽乡村建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新农村文明新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不断健全和完善公益体系和志愿机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创造条件。这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建设志愿服务小镇、发展志愿事业的做法值得参考和借鉴。

注 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386.

②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8-10-10.

③朱健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77.

④唐昊著.中国式公益:现代性、正义与公民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05.

⑤谭建光著.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0.

猜你喜欢

村屯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村屯绿化建设实践思考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吉林省整村屯美化创建标准(试行)
广西田林:完成21个村屯绿化 多植经济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