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浅探

2021-12-0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四史美术课程

刘 婕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2021 年3 月8 日《光明日报》01 版)美术鉴赏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发挥其在“四史”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在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统计和整理中,笔者发现,关于美术鉴赏课程与“四史”教育方面的文章尚属于空白。目前仅有胡思琪的《美术鉴赏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探究》,(载《美术鉴赏教育研究》(下半月)2018 年第12 期)。但是直接以“四史”教育与美术鉴赏课程的融合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还没有找到。因此,在全国大力开展学习“四史”的今天,积极探讨二者之间的融通路径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视域融合,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美术鉴赏课程与“四史”教育的关系

美术鉴赏课程不仅是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使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一种过程。它通过对美的欣赏,塑造美的心灵。在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其具有直观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四史”教育中发挥着责无旁贷的作用,不仅陶冶高尚的情操,而且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培养青年学子坚定的理想信念。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过美育的作用:“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因为,通过美术鉴赏展现的美的典型,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促使人们走向真、善、美。

从美术鉴赏的资源储备来看,美术鉴赏课中,有着丰富的“四史”题材。从建党以来,革命的艺术家创造出来了囊括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的党的历史的宏伟画卷。比如,在建党伊始,就有大型红色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党的一大之后,有大型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土地革命时期,有水粉画《黄洋界上炮声隆》《朱毛会师井冈山》。抗日战争时期,有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解放战争时期,有《百万雄师过大江》。新中国成立,有《开国大典》。总之,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在艺术家的笔下得到了展现。这些大师级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的,展现了先进的绘画理念和超凡的技法,凝结着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这就为我们在高校鉴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提供了条件。

从美术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来看,需要有深厚的文史知识和民俗知识的支撑。例如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庭院深深,一手执纨扇的仕女,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画的左上方还有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联系作者的自身经历,曾为科举舞弊一案,被杜绝于仕途。对此,唐伯虎耿耿于怀、纡郁难释。以纨扇在秋后被搁弃的命运,比喻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画中仕女哀怨的表情,正是唐寅内心世界的写照。如果没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很难完整把握该画作的内涵。再如《松风——李大钊》一画,将李大钊的形象,同茂盛耸立的松树安排在一起。通晓“四史”知识,就会知道以松树比李大钊也是有出处的。“孤松”是李大钊使用次数最多的笔名,“五四”时期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诗歌: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李大钊自投身革命以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践行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大义凛然地选择了为共产主义献身。所以,画中的松树正是隐喻共产党人李大钊坚贞不渝的人格境界。

二、美术鉴赏课程进行“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美术鉴赏课程,是学校重要课程之一,高校艺术评估彰显了其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美术鉴赏教材内容所限,导致美术鉴赏课程进行“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目前,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职业院校一般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艺术素质、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鉴赏课在非美术院校里大多被边缘化。相当一部分院校随意缩减美术鉴赏课程的课时,甚至被挪用作其他活动,使得任课教师缺少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四史”教育的必要时间。

某些主管单位以就业率、考研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能力甚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出现了高考之前围绕高考,高考之后又围绕社考、公考指挥棒转的现象,美术鉴赏课程的知识点不在这些考试范围之内,很难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同等重视。我们不难发现,在美术鉴赏课上复习其他考试知识点的大有人在,而且不会属于少数。可以说,青年学子就业压力大的现实不改变,学生就不可能青睐美术鉴赏课程。

美术鉴赏课程任课教师大都出身于美术院校,甚少有双学位的。对“四史”教育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其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时显得力不从心。在教学的过程中生搬硬套,存在着贴标签的现象。“四史”教育和审美教育无法有机融合。如有的教师先开展基本的教学活动,然后再加上几句“四史”的言辞,不去深挖画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内心世界,也不注意“四史”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反而给人留下碎片化的印象,还有的教师没有掌握好课堂教学中美术鉴赏与“四史”教育的辩证关系,将画作中的“四史”元素无限扩大化,课堂教学全程围绕“四史”教育资源展开,混淆了美术鉴赏课和政治理论课的区别,把美术鉴赏课上成了政治理论课。这种教学属于形式主义,不但达不到“四史”教育的目标,也严重影响知识目标的实现。以上是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无可回避的问题。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主管单位、学校对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的程度不够。主管单位注意力放在就业率和考研率方面,认为就业率和考研率是硬杠杠,美术鉴赏课程由于其特殊性——不是学校的主干专业课程而被忽略。

美术鉴赏任课教师也存在着认识偏差,认为进行“四史”教育在院校有专门的组织、宣传部门,还有专门进行“四史”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缺乏担当意识和参与意识,把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当做额外负担,以局外人自居。

缺乏激励或评价机制,激励和评价机制是美术鉴赏课进行“四史”教育的动力,反之,干多干少一个样,不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就无法促使教师主动参与。

三、美术鉴赏课程进行“四史”教育的举措

在美术鉴赏课程进行“四史”教育,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工作。除了主管单位、学校师生转变观念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升任课教师进行“四史”教育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需要提高美术鉴赏教师的“四史”素养。美术鉴赏教师首先要查漏补缺,在学习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力求实效。在学习内容上,既要学习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又要注意正视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四史”的主旋律,也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丰功伟绩、成功经验、国家和社会百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坚定我们的信仰和信念,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在学习方法上,第一,既要积极参加所在单位的学习,又要加强自学。所在单位组织的“四史”学习,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考试,邀请知名专家、资深领导集中授课,他们高屋建瓴的演讲,厚积薄发,使我们茅塞顿开,收到醍醐灌顶的效果。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掌握“四史”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持续不断地自学。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第二,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联系实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四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可以开展诸如重走长征路、访问老红军老党员、参观革命历史展览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实地感悟革命精神,让“四史学习”变得形象生动。

2.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美术鉴赏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美术发展史,选择了各个历史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我们发现,18000 多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美的观念,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审美观念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之一。如中国封建社会的美术作品就以艺术的形式诠释儒家思想。如南宋画家李唐的《采薇图》,画中描绘了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不隐居当阳山,宁死不吃周朝土地上生长的食物的故事。宣传了儒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操观。其尽其道而死的精神与孔子是一致的,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称赞。孔子在《论语·述而》里称之为“古之贤人也”。李唐则以此图讽刺挖苦那些投降金国的北宋官员和士大夫之流。进入近现代,美术作品依然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1898年资产阶级革命家谢缵泰根据晚清危机创作的《时局图》,深刻、形象地向世人展示了清朝晚期我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图中以不同的动物比喻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分别占据了长江一带和山东、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作者还在画的旁边题词一首:“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如警示钟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浴血奋斗中产生的红色美术,摆脱了旧的审美观,以战斗的个性和理想风采,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都强调文艺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为美术鉴赏课程进行“四史”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如大师徐悲鸿的巨作《愚公移山》,主要人物造型是6 个蓄力待发、奋力开山的虬髯大汉,他们的姿态、表情呈现出雷霆万钧之势,表现了劳动群众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坚定信念,隐喻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5 年后,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大发表《愚公移山》的重要讲话,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升华为民族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全中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全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举国同心,合力攻坚,神州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李保国、毛相林等现代愚公,他们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劲头,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取得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结合“四史”鉴赏该画,使学生认识到感受愚公移山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再如周顺恺先生的《最后的嘱托》,解读历史背景方能知道,这幅作品描绘了1975 年周恩来最后一次手术前召见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的历史瞬间。此时,正是四人帮猖獗,倒行逆施之际,周总理利用生命最后的一点力量,来肯定、支持邓小平的工作。画家用笔凝重、高冷,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当事人的心情。通过画面中周恩来、邓小平紧紧握手的细节。表现两位世纪伟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学生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创新美术鉴赏课程进行“四史”教育的载体

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2018 年9 月11 日《光明日报》01 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根本任务,必须对美术鉴赏课程的教育形式进行改革。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教材中存在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四史”美术资源。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学生来说,更愿意相信眼睛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美术鉴赏教学进行“四史”教育要走出去,充分发挥革命艺术、革命建筑、革命圣地的作用。美术鉴赏教学进行“四史”教育还要引进来,使具有“四史”元素的电影、电视、微视频走进课堂,让学生亲临现场,实际感受“四史”带来的心灵冲击。这种直观的教育方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灌输式。美术鉴赏教学进行“四史”教育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知行合一的探索。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家学习“四史”以来,社会与学校的各种有关活动逐渐丰富起来。为学生提供了面向社会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美术鉴赏课程教师应大力引导、指导学生参加大型红色艺术活动及红色艺术比赛,在社会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

猜你喜欢

四史美术课程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四史”教育——我们这样组织少先队活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美术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