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12-07周文军李怡萱
周文军 李怡萱 赵 爽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形成的新的文化成果,是英勇无畏的革命先辈们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它不仅继承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与创新应用。现阶段,各地方政府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人才进行统筹规划,因此红色文化资源的统筹管理和系统宣传还不够完善。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系统整合并宣传红色文化传承,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然而,长期校园生活导致大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较少,在社会经验方面具有局限性,同时,各种外来文化、新兴文化在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碰撞。加之,这一阶段大学生虽然接受着高等教育,但是个别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喜欢追名逐利、追求时尚,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念误导,致使思想异化,产生行为偏差,甚至走向极端。
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中的特殊文化产物,作为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产物,这些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了我国先辈在抗日战争中无惧生死,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高校教师队伍通过宣传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展示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帮助学生们切身感受先辈们保卫祖国河山的艰辛,从而加强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跟随党的领导的坚定决心。
因此,将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并坚定其理想信念和人生抱负。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则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或身处逆境时,能够做到勇往直前、自强不息,还可以使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应该时刻准备为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吉林省抗联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吉林省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是抗联精神的发源地,且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及优势。
1.区域特色性
吉林省地处我国的东北平原,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与俄罗斯、朝鲜接壤,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这奠定了吉林省在抗日战争中独一无二的地理基础。此外,东北人民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森林茂密、冬季严寒,独特的天气环境与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人民勇敢、坚韧的性格特征。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勇往直前、无惧牺牲的精神特质。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
2.丰富多样性
吉林省的多民族特征及拥有广袤平原的独特地形的优势,留下了许多战争年代宝贵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珍贵文物、革命遗迹、抗联精神、历史文档等等,种类多样且丰富。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吉林省革命旧址名录(第一批)》共登记革命遗址269 处,《吉林省东北抗日联军旧址名录(第一批)》共登记抗联旧址133 处,《吉林省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名录》共登记珍贵革命文物724 件。这些都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是我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红色资源对弘扬革命精神和吉林抗联文化,以及对文物保护都有推动作用。
3.历史生动性
长达14 年的抗日战争中,吉林地区产生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充分体现了吉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追求自由独立、平等民主而顽强抗战,乐观且坚贞的革命精神。如在江桥抗战、海满抗战等战役中,涌现了包括马占山、杨靖宇等一批英勇的抗联将领,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普通民众也挺身而出,支援前线抗联战士。这无处不在的红色精神经得住时间的洗礼,将其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是对革命历史的生动还原,同时也是对先烈的致敬,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实践。
三、吉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省高校高度重视将吉林省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但是在融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方式单一少新意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仍以传统的故事讲授的形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红色资源,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虽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会借助相关“红色文案”与“红色图片”来辅助教学,开展红色主题相关的讲座,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手段,但是因红色资源与红色教学模式欠完善,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致使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削弱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思政教育对于红色资源的运用的单一性,在思政课堂上教学也仅限于“红色影视”“红色歌曲”或“红色图片”,课后以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红色书籍”。这种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并未与当今时代及丰富的教育手段较好地结合,导致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单一,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上的突破。
2.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意义认识不足
吉林省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有着相当丰富的文物及抗联遗迹,这些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是抗联精神的突出表现。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些红色文物以及红色遗迹的主动了解意愿不强烈,往往是出于单纯的旅游目的才会前往,游玩的过程中也缺少深层次的学习意识。究其原因,在于未系统普及红色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和蕴含其中的教育意义认识不足。
同时,由于教师队伍在思政课教学上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讲述的局限性,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未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加上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红色革命年代相去甚远,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阅读与观赏去真正体会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此外,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未注重红色文化的融入,导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精神感受不够全面,不利于学生在对红色文化学习中的深入思考与理解。
3.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不够深入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经验、革命理论以及革命精神,还包括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建树,以及各行各业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总体来看,红色教育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然而,现阶段大学生在校接受与使用的红色资源却相对比较匮乏,这对于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极为不利。
近些年,部分高校增设红色文化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学习,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写作观后感,但是其本质上对于红色教育的有序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在实践中缺乏深刻的感受,没有深入地体会与了解,只是在做流于形式的实践,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红色教育。
四、吉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建议
鉴于目前吉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其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以期更好地使吉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1.深入挖掘吉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现阶段吉林省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维护与修缮,但是相较于延安、重庆等知名革命根据地,吉林省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数量较少,类型也不够齐全,导致社会群众对于吉林省抗联红色文化认识缺失。为增强群众认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学校及教师队伍应深度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更加全面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思想教育需求。
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它蕴含了丰富的关东文化基因,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其成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合格公民。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吉林省开发抗联红色文化相关新闻着手,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增强学生对于本地抗联红色文化的重视度,进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基础。从另一方面看,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相融合,要求教师对于班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结合其兴趣爱好与实际思想道德水平,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使学生得到更丰富的教育体验。与此同时,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最大化发挥其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吉林抗联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要创新思路。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模式单一。传统说教式教学,往往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缺少吸引力与震撼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与传承。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兴媒体技术的出现备受大学生欢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创新型现代化教学,打造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习惯的教学模式,有效吸引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短视频的形式,提前整理相关革命战争视频,让学生提前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学习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再借助互联网上的最新红色文化资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画面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将红色文化资源更加鲜活地展现在课堂上,增强史实带给学生的震撼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
无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抗联红色文化的传承,都应注意采取创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新时代特点,通过数字化的建设,如开发红色APP,设置相关红色资源公众号等,主动向学生推送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此外,校园官网作为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阵地,引领着校园主流舆论,教师加强在校网上注重红色文化的建设,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3.加强吉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的应用
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思政教育开展的关键部分,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吉林省红色资源,发挥其生动性、现场教育性与历史还原性,实现实践活动的高效性。
学校及教师可以在主题日的活动中塑造红色品牌。例如学生可以以社团或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主办的红歌演唱、抗联红色文学作品创作,红色抗联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视与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排练抗联红色剧目,通过还原历史事件,带领学生体验战争年代的惊心动魄,通过对比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地方抗联红色遗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地体验,如参观烈士陵园、革命战争遗址、博物馆等实践活动,给学生以直击心灵的效果。还可以在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组织学生重走红色革命路线,借助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充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在各类体育竞技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如在校运会或是校园游会上,开设野战、射击、攀岩等具有较强挑战性及趣味性的竞技项目,让学生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战争年代的艰辛,锻炼其坚强的意志。
4.增加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吉林抗联红色文化元素
除了在教学中注重抗联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入,还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红色文化元素。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的隐性展示,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各有差异,但都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校可定期组织学术性讲座,邀请各界专家前来进行演讲。为完善抗联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体系,学校还可以邀请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战士,或是红色文化学者进行专题性讲座,通过分享个人直接经验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于战争史实的了解。同时要鼓励学生自发性地组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团,通过社团建设感染校园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宣传中,或是通过主办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切实从实践中提升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吸收红色文化,更好地提升其思想觉悟。
此外,高校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时,可以增设红色文化博物馆,使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增加对抗联红色精神的了解;或是在校园广场或标志性建筑前塑造革命先烈的雕像,在雕像下附以人物事迹简要介绍;或是在校广播或校报上设立抗联红色文化专栏,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
综上所述,吉林省抗联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系统梳理,仍处于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取材抗联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解决。各高校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结合新时代的学生成长特点,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继承并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品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