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红色旅游外宣数字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兼谈广东革命历史文化双语语料库的建设

2021-12-07杨识意

关键词:红色旅游语料库双语

张 艳,杨识意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外宣数字化及研究现状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是弘扬党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各红色旅游景点的内宣工作正通过红色教育、纪录片、舞台剧和实地体验等形式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外宣工作,尤其是外宣数字化工作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所谓外宣数字化,指的是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将红色旅游资源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转化,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手段,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向海外受众投放线上资源,永续利用和传播红色文化[1]69。身处信息化时代,对于坐拥丰厚革命文物资源的广东省,推进红色旅游数字化、促进红色文化走出去,构建新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势在必行。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建设多语电子平台,加速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化,可助力海外受众快捷方便了解广东红色历史,吸引游客访粤,向国际社会正面传播红色文化,有效推动广东红色旅游国际化进程。

为此,笔者从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两方面通过对广东红色旅游景区的外宣数字化和研究现状开展调查。我们发现:

(一)红色旅游资源外宣数字化普及程度不高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全省现有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2 030 余处,革命类博物馆47 家,红色旅游A 级景区23 个。其中,国务院办公厅2016 年印发的《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广东省共有9 个地级市的13 处红色旅游景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可以说,广东革命文物延续年代长,序列完整,种类齐全,可利用的资源极为丰富。

然而,在这13 处红色旅游景点中,目前仅5 处景点设立了官方网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深圳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并设置了博物馆简介、展览概览、展品介绍等栏目供公众浏览;9 处景点开设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叶挺纪念馆、红宫红场旧址、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深圳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其中有5 处设置了线上全景展览服务,分别为: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叶挺纪念馆、深圳博物馆、孙中山故居、鸦片战争博物馆。但官方网站上多为博物馆开展党建活动、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闻报道,文字史料、线上数字博物馆等内容非常有限。此外,平台语言均为中文,缺乏双语资料,不便于海外游客查阅展览及文物相关信息。另外,4 处景点入驻微博,开设官方账号: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深圳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暂无景点设置游览或查询专用的App。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研究对象扩大至国内其他各红色旅游景区,实地考察发现各省红色旅游外宣数字化情况皆存在类似问题。即使是外宣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好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西柏坡纪念馆、瑞金革命纪念馆等几家已具规模的官方网站,为方便海内外游客线上观展、全面了解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而大量展出了相关文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并配备全景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但其官方网站展出的内容也较为有限,多为一、二级文物;史料文献未完全数字化,且多以图片形式展出,因字迹模糊等原因,阅读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考察国内现有的大型革命历史博物馆外宣数字化情况,仅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官方网站导航栏处设置了中英双语指示,但其展览介绍等内容仍以中文发布,缺乏外语对照;其余博物馆官方网站语言仅设为中文,无外语选项。这无疑对国外学者、游客了解我国红色革命历史文化,查询相关研究资料造成了较大困难。由此可见,目前广东省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普及和推进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提升空间较大。

(二)红色旅游资源外宣数字化相关研究滞后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红色旅游”“旅游资源”“数字化”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共收集文献74 篇。其中,有31 篇涉及地理遥感技术、电商模式等领域的研究,剩余43 篇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地方人文资源数字化研究、红色旅游数字化研究、展馆展演设计研究。

地方人文资源数字化研究方面共14 篇,学者围绕地方特色、文献数字化及资源库展开了讨论:任益(2018)指出,人文旅游资源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并可通过建立多媒介特色数据库有效利用资源,根据读者、受众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的传播模式[2];张伟云(2007)对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障碍进行了讨论,对如何有效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实现文献数字化提出了对策思考[3]。

红色旅游数字化研究方面有23 篇,研究者充分挖掘了数字化工作的潜力,并积极展望了数字化与红色旅游资源结合的可能性与发展前景。但多数文献仅限于内宣、理论层面的概述,缺乏外宣及相关对策研究。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杨明珠(2019)提出了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理念,建议实景演绎、网络传播、展馆设计推进数字化工作,然而其研究未涉及具体、详尽的解决措施[4];赵迪立(2021)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文物藏品层面的数字采集,未能充分关注介绍词、导览词等文本的数字化问题[5]。

展览展演设计方面6 篇,研究主要涉及美术、书法、摄影等专题知识,并结合计算机技术探索如何开设数字化展览,丰富博物馆的展演形式。曹佐(2016)主要探讨数字化展示设计在红色主题展馆中的应用,然后以实证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在毛泽东纪念园长征体验设计上进行实践验证,最终完成一整套可复制的红色主题展馆数字化设计方法[6];刘明(2020)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红色文化特征、结合参观者的体验提出了基于行为参与的体验性展示,并基于感官互动的体验性展示将红色文化以多感官、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式向大众传播[7]。

优化红色旅游资源外宣方面的文献较少,且主要聚焦于微观的文本翻译层面,研究视角单一,针对广东省的红色旅游外宣英译研究论文目前仅有2 篇:谢晓梅(2019)对广州起义纪念馆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译本存在的问题[8];刘子嘉、冯克江(2020)对广州市红色旅游文本撰写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策略[9]。

综上所述,广东针对红旅资源外宣数字化开展的文献理论研究较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外宣数字化研究的滞后,无法为日后大规模的红色旅游外宣工作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二、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外宣数字化现状之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我们认为,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外宣数字化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有关部门外宣数字化意识薄弱,不重视红色双语电子化平台的构建

如前所述,广东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13 个景区中,仅有5 处景点设置了官方网站,网站上展出了部分文物的图片、介绍等,但内容极为有限,且景区相关的官方网站利用率较低,未能有效实现外宣传播效果。

目前广东旅游主管部门仍未出台相关政策条文促进文献资料数字化工作,而有关机构外宣数字化意识不强,缺乏信息资源价值的认同感及共享创新观念[10]42。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文物、文献的数字化资料异地传播极为便捷、成本极低,可以快速达致高质量的传播效果。而共享创新观念的缺失则会直接导致文献数字化工作无法有效推进,外宣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此外,有关旅游部门对于红色旅游的双语电子化平台构建不够重视,相关实践较少。据笔者了解,仅有少量景点在线下展览设置了双语导览词,暂无双语官网或双语资源库供外国游客查阅史料、文物介绍等内容。外国学者、游客只能通过线下游览等形式收集资料,必要时仍需要使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辅助理解。然而,通过翻译软件直接产出的译本存在较大缺陷,文本生涩难懂,难以让外国游客、读者参透红色文化真正内涵,达不到理想的外宣效果。

建立双语数字化平台需要有双语语料库的支撑,红色资源双语语料库可辅助翻译及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产出高质量译文,同时对双语史料、展览词进行文献数字化处理,便于储存、传播。由于构建双语语料库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不足导致现有的外语译本极少,语料库难成规模,双语官网或资源库的建立更难提上日程。

令人欣喜的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率先意识到外宣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性,已于2020 年与笔者所在团队开展了革命历史资源的双语语料库的试建工作。本语料库收集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场馆的相关双语文献及博物馆双语讲解词、宣传册、文物介绍等馆藏资料,旨在通过建设高效专业的电子信息检索平台,加速广州革命历史文化馆藏及红色旅游机构外宣资料双语化、电子化进程,为博物馆相关单位及所属景区提供全面系统的语料支持。目前该小型语料库已基本建成,将为该馆外宣数字化工作带来一定便利,但广东其他红色景区还未能在这方面开展行动。

(二)红色旅游项目财政支持力度弱,外宣传播模式亟待更新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报送《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函曾明确提出,目前红色旅游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扶持,但由于投资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未能显现庞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目前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较为单一,与高新产业的对接仍未全面启动,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因此,投资方未能全面领会红色旅游产业多元发展的丰厚潜力,未投入充足资金扶持红色旅游项目发展。

红色文化的外宣传播模式陈旧是广东红色旅游外宣数字化未能快速发展的另一原因。当今国内外年轻的一代红色文化受众,是依靠网络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于红旅文化的体验认知很多来自数字电子平台。若景区只纯粹采用传统单一的线下方式对外宣传,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则会大打折扣。据调查,我国目前红色文化的传播平台主要依赖于主流媒体,传播载体多为旅游景点、培训基地、影视作品、主题活动等,传播环境和情景单一[1]67。红色文化的传播大多限于旅游角度、出于经济效益,功利性较强,未能充分把握地域特色及各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摸索契合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海外受众需求的外宣模式,是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益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红色旅游外宣资源整合不足,红色外宣传播链不完整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景点大多独立运作,各成体系,与其他外宣或技术部门缺少实质性合作。基本上,红色景区承担了外宣工作的绝大部分。然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与传播链条中每一环都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红色文化外宣数字化传播链条主要涉及旅游主管部门、景区、对外翻译机构、数字技术部门及海外游客等。只有各环节紧密相扣,资源优化整合,才能真正实现红色文化外宣高效精准传播。

我们发现,广东的红色景区目前尚未能从旅游上级部门获得足够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又不能充分调动数字化部门的技术优势对外宣传播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展示,更无法联络对外翻译机构大规模开展外宣译介活动。就实地调查情况看,广东只有部分红色景区与翻译公司开展合作,对其展馆展览词进行英语翻译,设置了英汉双语讲解服务。除英语外,尚未开发其他语种的翻译工作,外宣受众覆盖面较小。红色景区普遍存在旅游资源数据库规模较小或匮乏、结构不合理、联机使用少、共享性差等问题[10]42。部分景区的官方网站甚至页面设置烦琐,展出文物的界面排版不合理,不便阅读,更不用说有能力对海外受众开展各类反馈实证研究或进行外宣数字化项目立项与理论研究了。红色文化传播链不完整必然导致红色景区对外宣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力不从心。

三、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外宣数字化对策研究

如何将广东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成线上品牌从而辐射更多海外受众和学者,带动线下旅游和文化传播是目前红色文化外宣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让海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中国故事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针对上述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政策、财政支持,鼓励数字化项目和研究的开展

从政府到景区,各级单位应深刻认识红色旅游外宣数字化的重要性,了解电子化传播对于红色文化宣传的便捷、高效及普及性。政府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实地考察后出台有关指导方案、纲要等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外宣数字化推广。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投入充足的专项基金扶持数字化项目立项。通过下拨资金,鼓励博物馆、景点认真落实数字化外宣工作。定期抽检工作进展,公示成效优良的单位,对其给予一定的资金倾斜,以鼓励各单位积极工作。

同时,还应大力支持红色外宣数字化理论研究。广东乃至全国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当充足,各个景区都收藏了大量的文献、文物、影像、音频资料,足以为学者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研究材料。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开展科学系统的文献研究,摸索高效的传播模式,产出丰富的学术成果,从理论上指导外宣数字化的后续发展。

(二)依托O2O 模式,完善红色文化外宣传播链

我们认为,红色文化应结合新时代数字媒体条件,创新传播形式,实现传播信息化,并通过线上、线下积极交互,构建红色文化传播链[1]66。融媒体迅猛发展的社群时代,红色资源外宣数字化可借鉴O2O 模式开展国际传播。O2O 是Online To Offline 的简称,即通过线上业务带动线下传统业务,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成长的传播模式:线上双语平台的多样功能可满足海外学者、游客的不同需求,加强用户与红色文化之间的交互,进而吸引其线下实地浏览的兴趣,推动实体旅游业的发展;线下阶段,景区可充分调动红色资源策展、布展,为游客提供鲜活、生动的线下旅游体验,使红色文化传播生活化,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广东红色旅游景点的线下体验已较为成熟,但线上数字平台仍有待建设、完善。基于O2O 模式,我们建议,从红色文化传播链的源头做起,也即红色旅游主管部门应搭建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桥梁,率先组织各景区开展外宣交流合作,鼓励景区之间共享各类电子资源,投资构建高度集成、信息多样的外宣双语数字平台,摸索标准化的外宣途径,推广数字化经验,促进红色文化海外传播。

红色景区应当联合其他传播链主体,全方位、多渠道合作开展外宣数字化工作。各景区应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外宣语料译者和作者的沟通对话,积极提供外宣传播双语文献,协助技术部门整合数字资源,建立红色资源双语语料库,使红色文化得以永久存续,使海外受众不再受地域和开放时间的限制,全天候通过网络即可实现异地调阅利用。同时,景区还应联合对外翻译机构对海外受众开展实证反馈研究,了解游客需求,提升外宣翻译质量,创建对话机制,改进传播方式。

相关技术部门可使用AI、VR、5G 等技术,联合景区展开文物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搭建双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观展平台。此举可拓展多样的文物、历史线上展演模式,让海内外游客足不出户即可游览、查阅相关信息,吸引其参加线下展览,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完成传播效益从线上到线下的转移。

由此,红色旅游资源外宣传播各环节的相关资源得到充分调动,并能在各传播主体的合作间完成资源的统筹、整合,形成完整的红色传播链,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外宣。

(三)建立多模态双语语料库,盘活双语资源

多模态语料库是指把文字语料、音频语料、动态图像语料进行集成处理,用户可以通过多模态方式进行检索、统计等操作的语料库。[11]单纯的文字双语语料库远远不能满足各景区全面系统数据化红色旅游资源的日常需要,多模态双语语料库能丰富红色史实的表现形式[12]143-145,为红色文化的生动存续提供载体,也能让海外受众更全面、多样化地了解红色文化。

建立多模态双语语料库需要旅游部门、景区、对外翻译机构及高校的协同合作,广泛收集包括文字、影像、音频在内的资料,通过翻译、数字化工作将其转化为双语电子资源。多模态双语语料库建设之初,旅游部门应率先组织翻译、历史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外宣语料审查委员会,加强对史料译文质量的监管工作,统一基本史实和外宣报告口径,把关文字的政治正确性,并组织人力编写专有名词合辑、设立红色术语库,供对外翻译机构参考。

对外翻译机构需对接景区,收集文字、口述史料、文物、影像等语料,并对其进行多语翻译。翻译过程中,译者可充分调用术语库资源,并利用翻译平台中的工作记忆库实时跟踪翻译,不断更新库内的信息。借助术语库、记忆库产生的译文能保持专有名词的一致性,同时也能确保外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同时,景区应积极同高校研究和技术部门合作,整合翻译机构的外宣译文,共同建立和完善多模态双语语料库。高校研究部门可借助语料库开展外宣传播效果、红色外宣文体特征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产出学术成果,指导红色文化外宣数字化的发展。前面提到,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已与笔者所在高校团队合建了广东革命历史文化中英双语小型语料库。该语料库已投入试用,帮助博物馆将其下辖馆所的文物介绍、导览词等双语资源整合成数字形态,方便其开展海内外交流和外宣工作。该语料库也可与外译机构共享,帮助其规范统一术语,匹配源语旅游文本特征,产出高质译文,并助力相关高校及研究团队开展广州红色文化研究,还能在日后该馆建设双语网站之时提供后台支撑。不过,目前该语料还在扩容和向多模态形式转变过程中,待多样语料整合完成后,将能更好地推进该馆的外宣数字化工作。可以说,这是广东红色旅游机构的一次有益尝试。

而技术部门可协助景区,利用多模态双语语料库设置双语官网或双语史料检索平台,供海外游客、学者查阅或研究使用。在语料库不断更新、扩展的过程中,线上平台的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实现与时俱进同步宣传。同时,为盘活优质双语网站、数字化展览平台,景区可利用新闻媒体、自媒体进行宣传,将游客有效引流至线上平台,进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实现数字化资源更大的覆盖面。

(四)加强实证研究,了解目标语读者及市场需求

我们认为,旅游主管部门、红色旅游景区及译者应分别开展各类实证研究,充分了解目标语读者及市场需求。

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外国旅游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外国游客、学者习惯或偏好的数字媒体类型[13],了解其旅游市场需求,相应调整下辖机构的外宣模式,改进现有传播工作的不足,完善相关外宣政策条例,指导数字化平台的构建。

红色旅游景区应积极与对外翻译机构、高校携手合作,共同打造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外宣双语/多语数字平台及多模态语料库。外宣数字平台和语料库建成后,景区应定期开展实证研究,以问卷调查或访谈形式,了解游客反馈并即时改进,不断完善数字服务。

译者/翻译公司应当联合景区,访谈或问卷调查外国学者、游客对于译本的接受程度,反馈译本可读性、读者的阅读效果,还可通过对比研究目标语的旅游文本,总结适合中国红色文化外译的翻译策略。为精准定位海外受众的需求,对外翻译机构应事先了解受众群体的特点与背景,基于其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旅游目的之不同,制定不同翻译方案,确保产出高质量、可读性强的外宣译本。

四、结语

目前以数字为技术,使各种信息在数字化平台上充分整合的媒介形态融合正在到来,国际外宣已经跨入融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IPTV、社交媒体等很快将融合在同一媒介形态上[14]。这将为我国红色旅游外宣数字化传播工作的开展带来模式转变和技术助力。目前广东省红色旅游资源外宣仍处于数字化初级阶段,红色文化外宣工作任重道远。[15]尽管面临各种问题,但国际融合和红色文化国际化已势不可挡,我们应该迎难而上,积极推动外宣数字化工作,真正做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语料库双语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