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在我辈教师中的践行分析

2021-12-0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联抗日日军

姜 丽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中国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有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1949 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2021 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正在践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百年建党峥嵘岁月,革命先烈抛洒热血,我辈担当继续奋斗,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一、东北抗联作战意义重大

时间回到90 年前的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妄想征服的满蒙要塞,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资源、以战养战的重要物资基地。正因如此,东北成为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势力时间最长的地区,成为抗战的主力军。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构建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的一侧是装备精良、补给充足、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精锐之师,另一侧是只能通过游击战争缴获武器装备、生活物资维持抗战的东北抗联。很多人不熟悉东北抗联战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历了这些的东北抗联战士大都牺牲在敌人枪口之下、病倒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之中。

1.抗联与日军力量悬殊却牵制大部日军

东北抗联11 个军,发展到鼎盛时期总人数不过三万多人,到最后大部队作战失利,仅剩不足千人,但是这些人在14 年抗战中到底面对和牵制了多少日伪军?根据张正隆《雪冷血热》一书中引用的材料介绍,14 年抗战,抗联牵制了65 万日军不能入关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支援了关内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华兵力不断增加,以每个团下辖2.4 万人的甲种兵团为例,从1931 年到1941 年关东军总兵力达到70 多万,东北抗联牵制的日军难以计数。

(1)从后勤保障对比

古今中外的历次战争中交战双方都会考虑一个问题:“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因为充足的物资供应是一个部队冲锋陷阵的重要保障,但是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相比,弱小到全国抗战中唯一一个饿死的军级干部就出现在抗联部队之中。

抗战之初,抗联部队还能在游击区周边从百姓手中购买粮食、药品等必要的战略物资,储存在深山的密营中,以备不时之需,伴随着日军对根据地不断开展大规模的围剿,特别是实行了篦梳山林政策后,几乎完全切断了抗联重要的物资来源,切断了抗联与群众的有效联系,仅仅靠在作战中缴获的日军物资难以满足抗联将士的战斗、生活所需,缺衣少药、饿着肚皮与敌人斗争的抗战环境日益恶化。

夏季还能在山上挖些野菜,打点野兽勉强充饥,到了大雪封山的数九寒冬,将士们扒下了树皮,吞下了皮带,我们听到李兆霖将军在露营之歌中写到的那样:“火烤胸前暖,风吹后背寒”,便会想象东北抗联将士在寒风白雪中顽强战斗的画面,但事实上,在更多时候将士们为避免烟火引起敌人注意,不能点火更无法烤火。长期抗战中,战死、病死、冻死、饿死不计其数。

(2)从枪支弹药对比

面对敌人空中飞机、地面大炮、手里步枪的先进武器配备,步兵、炮兵、骑兵、装甲兵、飞行队协调推进,抗联将士大部分武器弹药只能从敌人手中缴获。像小汪清这样有兵工厂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因原料短缺、技术落后等因素,也只能用简易工具把损坏的土枪截断制成手枪发给战士再次使用,用把旧弹壳底火拔掉安上自制的底火再装入火药的方法生产子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生产出威震敌军的“延吉炸弹”也不过是利用铁盒子安装火药和导火线的方法制造的。

2.抗联与中央失联却自力更生对日作战

1937 年后,东北抗战与中国共产党中央断了联系,在没有任何中央的指挥和给养的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抗联二军政委魏拯民在给中共代表团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自1935 年秋,就完全断绝了与中央的联系,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体指示……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当目前伟大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之际,我们却似入铜墙铁壁之中,四面不通声息,长期闷在鼓中……我们终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长期中断了联络。”在失去联系后,东北抗日联军一直坚持三大任务:无条件坚持抗日、找中央、自己解决问题。

东北抗联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用抗联游击根据地做坚强堡垒,牵制、消灭大量日伪军,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抗日战争区域格局和领导体系而言,自“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后,抗联坚持的东北抗日战场是中国三大抗日战场之一,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党中央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和从未得到过国民党承认而又得不到党中央直接领导、孤悬于东北并自觉追随党中央、独立自主进行抗击日寇的东北抗联战场。抗联是东北沦陷区战场的英雄部队。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是起始最早、结束最晚、唯一一个经历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过程的战场,抗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锋。

二、东北抗联事迹感人至深

长达14 年的抗战历史中,东北抗日联军和百姓时刻面临着围剿,在无数次战斗中也涌现出了难以计数敢于斗争、不畏牺牲的英勇将士,有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杨靖宇、有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李延禄、有中共满洲省军委书记周保中、有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五师师长陈翰章等高级将领,更多的是普通战士和群众,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英雄事迹却让我们无不为之震撼、缅怀和悲痛。

1.抗联战士姜春花

1933 年3 月,日军龟冈村一从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四个县日伪军中调集3000 多兵力企图对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马村进行大规模“清剿”,抗联将士顽强抵抗、殊死斗争赢得了马村战斗的胜利,马村战斗也是根据地创建以来首个以少胜多、取得全胜的战斗,大大鼓舞了游击区军民的抗日热情。

1933 年11 月,几经抗日游击队打击的日军又以警备队为主,配合日本宪兵、警察、伪满军等1500 余人,编成三个攻击集团,在飞机、大炮重火力的掩护下,采取堡垒战术和焦土战术向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展开围剿,包围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切断根据地的物资供应线,在持续十五天的围剿中,1000 多名党员、群众被屠杀,1500 多人的根据地最后只剩下400 多人,日军实行了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的“三光政策”,制造了罄竹难书的“小汪清惨案”。

在与日军反围剿小汪清的战斗中,我们抗联队伍中有这样一位母亲——抗联战士姜春花。她背着自己年仅一岁多的女儿和群众一起向山里转移,孩子因感冒嘴唇溃烂,哭啼难止,为避免孩子的哭声引起日军注意,暴露目标,危害广大群众的安全,这位年仅26 岁的母亲硬是将孩子紧紧地按在自己胸里,让孩子无法哭出声来,当敌人过去以后,他才发现怀里的女儿已经窒息而死。我们称母亲是伟大的,因为每一个母亲都会将孩子视为生命、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她们在生活中最大的愿望或许就是尽自己所能,看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她眼看孩子死在自己的怀里,心情该是何等悲痛,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使命,她要带领群众脱离危险,她只好含泪用颤抖的双手与群众一起就地用一些落叶和皑皑白雪掩埋了女儿幼嫩的身体,便重新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之中。姜春花是一位母亲、更是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抗联战士。

2.抗联小将金锦女

还有一位年龄最小的抗联战士金锦女,牺牲时年仅12 岁。1933 年,11 岁的金锦女怀着坚决参加抗日的强烈愿望,毅然离开家乡,步行100 多公里找到抗日游击根据地,参加了儿童团,并在由青少年女子组成的抗日宣传队中积极参加反战宣传活动,她还把自己一家6 口被日寇残忍杀害的悲惨遭遇编成文艺节目,到抗日游击根据地周边进行抗日救国的演出,极大鼓舞了抗战军民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金锦女在1934 年秋的一次战斗中被日军抓捕,那么小的年龄受尽折磨却始终坚守党的秘密,被日军打死时年仅12 岁。12 岁的年龄在今天还是小学生,是父母宠爱的小公主,在87 年前金锦女却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3.抗联干部李学忠

李学忠1910 年生于山东省的一个贫苦家庭,十几岁时来到东北谋生。在吉林磐石一带的反日爱国运动中李学忠开始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了共青团。在1931 年到1933 年李学忠被组织选到苏联莫斯科学习,两年时间李学忠系统地学习了革命政治理论,掌握了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 年以后李学忠回国并被党组织派到东北地区负责东满的抗日工作,李学忠为东满干部建立学习班讲课。他除了传授马列主义理论外,重点讲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共一二六指示精神。1935 年2 月下旬至3月初,在汪清县蛤蟆塘大荒沟的东满党的特委扩大会上,李学忠当选为特委常委、组织部长,成为特委书记魏拯民的得力助手。

1935 年3 月到5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成立,李学忠被组织任命为政治部主任。在成立大会上,李学忠针对当时的形势指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加强部队和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教育战士坚定抗日必胜的信心,才能战胜目前的暂时困难。在他的建议下,会议通过了《人民革命军政治工作条例》,李学忠根据抗日形式代表第二军发表了《告民众书》和《告各反日部队书》,谋求第一军和第二军的联合,是1934 年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东北抗日斗争逐步发展的大好形势作出的决策。

1935 年8 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提出组织国民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八一宣言》称颂了罗登贤等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和杨靖宇等战斗在东北抗日第一线的民族英雄们,给东北抗日军民以极大地鼓舞。东北人民革命军积极联合和组织队伍,着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各抗日游击区不断扩大,并努力打通相互间联系。在这种形式下,第二军决定首先打通与第一军的联系。但是,要想打通与第一军的联系,不仅要穿越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原始森林,而且随时遭遇日伪军的前后夹击,这样就必须组成一支精干的部队,这项任务十分艰巨,选谁带队合适呢?军首长颇费了一番心思。李学忠自告奋勇要求任务,他说:“我年轻,身体壮,我也估计到困难很大,很可能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是,我是政治部主任,请相信我能把这支队伍带好,完成任务。”军首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决定挑选身体和政治素质好的第二团第二、第三连的指战员组成了150 余人的远征队。1935 年9 月3 日濛江县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锣鼓喧天,彩旗飘扬,2000 余名军民举行盛大的军民欢迎会,热烈欢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远征队的到来。这是第二军首次远征南满,率领这支队伍的就是年轻的政治部主任李学忠。10 月初,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与东北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胜利会师,组成东北抗日联军。1936 年1 月李学忠代表第二军与第五军军长周保中会师,从此,南满、东满、吉东地区党组织和军队实现了大联合。

李学忠是党的优秀政工干部,他带领第二军组织群众抗日并且进行抗日宣传,第二军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第五军军长周保中评价第二军:“在东满以至辽吉区域,是一切抗日队伍中有威信的骨干部队。”而这一切是与李学忠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分不开的。

1936 年7 月,李学忠参加了在河里地区召开的东南满党和第一、第二军高级干部会议,会上李学忠当选省委委员。8 月9 日,李学忠在执行任务途中被汉奸李道善告密出卖,在大碱场密营被包围。李学忠率部奋勇杀敌,身中数枪,仍然坚持抵抗,但是敌人数量众多,李学忠部寡不敌众,李学忠最终伤势过重以身殉国,年仅26 岁。26 岁的东北抗联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为了自己入党时的誓言,为了信仰和理想,为了中国4 万万同胞免受日军侵略,永远牺牲于吉林抚松县的热土上。

三、东北抗联精神分析

当我们追问东北抗联将士为什么能够拥有这样无畏的牺牲精神,想起杨靖宇将军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劝降者说出那句令所有国人动容的话:“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东北抗联将士14 年栉风沐雨、爬冰卧雪,把鲜血洒在脚下这片黑土,把生命奉献给满目疮痍的国家,我们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种力量——永不磨灭的信仰,他们坚信这个民族不能屈服,这个国家不能灭亡,这片土地不能放弃,他们坚信抗战能够胜利,胜利就在明天,明天一定美好。

正是抗联将士在心中藏有一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理想,为了中国解放而绝不投降的担当,为了人民幸福而抗战到底的信仰,他们才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宝贵生命完成了伟大使命,信仰是托举东北抗联将士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抗战的内在动力。林海雪原里坚持斗争的东北抗联将士,他们为民族而不屈抗争,是中华民族具有担当精神的图腾,是东北抗联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四、东北抗联精神在我辈教师中践行分析

如今巍巍长白用天池之巅淹没了战火硝烟,滔滔松水用奔腾不息冲刷了血色光阴,那段岁月已经消逝,却给我们留下了沉静、厚重、庄严的抗联历史,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东方雄狮在沉睡中苏醒,还是中华民族在奋斗中复兴,都需要有一种力量——永不磨灭的信仰精神,充满了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对这份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奉献、对世界和平的极度渴望,我们会因这样的信仰而充满力量,向这个社会挥洒阳光。

在百年建党之际,作为我辈教师将弘扬抗联将士信仰精神,将抗联信仰精神传承下去,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践行抗联信仰精神。我辈教师不忘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校奉献的党员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党性,牢记庄严的教师使命,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在工作中努力奋斗,在生活中勤肯奉献。我辈教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终身。我辈教师致力于终身提升师德师养,终身钻研教学教法,终身为学生服务,为荣校报国奋斗终身。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日军
抗日小英雄杨杨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法国大使馆旧址 为避免日军轰炸迁建于南山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抗日英雄万全策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抗日英烈马威龙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