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过程及技术趋势

2021-12-07王强盛余坤龙倪雪颖张慧

中国稻米 2021年4期
关键词:养鱼小龙虾种养

王强盛 余坤龙 倪雪颖 张慧

(南京农业大学现代农作制度与生态循环农业实验室,南京210095;第一作者:qswang@njau.edu.cn)

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和生物资源,在稻田中投放一定数量的小龙虾、甲鱼、螃蟹、泥鳅、蛙类、鲤鱼、黄鳝、螺蛳、鲶鱼、青虾、黄颡鱼、澳龙、鲫鱼等鱼类或水生生物,鱼类或水生生物全天候在稻田吃掉杂草、害虫和浮游生物,并通过在稻田中不断游走觅食、排泄粪肥、浑水耘田,达到控虫防病、增肥促长、中耕除草和指示的作用;水稻植株能够吸收鱼类生物未充分利用的残留物,并且稻田为鱼类提供适度水层、栖息环境和丰富生物资源,从而实现稻田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流动,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稻渔双赢、稳粮增效”的综合目标,并减少稻田化学性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减肥减药),改善稻田绿色发展的自然环境,提升稻田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陕西和四川等地在汉代时已普遍流行稻田养鱼,迄今已有2 000 多年历史。远在1 700 多年前的三国时代,我国勤劳智慧的农民就巧妙地利用稻田养鱼、稻鱼结合,相互促进,增加收益。东汉末年的《魏武四时食制》中有明确记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这里的“子鱼”即小鱼,“黄鳞赤尾”指的是“鲤鱼”,可见东汉末年就有稻田养鱼的文字记载[1]。由于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稻田养鱼的产量很低、效益不明显、综合生产力差,稻田养鱼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稻田养鱼逐渐从山区向平原、从南方向北方拓展,各地广泛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的稳产增效试验示范,如浙江青田的“稻田鲤鱼”、江苏盱眙的“稻田小龙虾”、宁夏贺兰的“稻渔空间”、西南稻区的“稻鱼鸭系统”等等,深入探索了稻渔综合种养物种共生的机理,创新和改进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制度模式,扩大了稻田养殖对象,从而使“以稻为主、养鱼为辅、稻渔结合”的耕作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稻田养鱼鱼米香,稻谷稳产鱼兴旺”,稻田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充分显示稻渔综合种养“稻田百千万工程”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1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从零星零散的传统模式到现有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1 1949—1977 年的探索过渡期

此时期以自给自足的传统零散方式开展稻田养殖,技术水平和稻鱼产量较低,丘陵山区养殖面积较多些。1954 年第四届全国水产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农村部部长邓子恢指出:“稻田养鱼有利,要发展稻田养鱼”。之后,稻田养鱼在全国得到大力发展,1959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突破66.7 万hm2[2],但此后由于苗种受限、农药使用等多重原因稻田养鱼面积快速下滑,整体规模小、效益差。

1.2 1978—1994 年的平稳增长期

此时期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稻农稻田养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良水稻品种和低毒农药研发使用,稻渔养殖品种多样化,再有就是社会对水产品需求有较大的潜力,这一阶段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恢复增长到80.0 多万hm2[3],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基本覆盖全国主要稻区,但整体上由于技术粗放、品种更新慢、模式较为简单,使得稻渔综合种养的综合产量不高,还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稻鱼产品的需求。

1.3 1995—2011 年的快速增长期

此时期稻渔综合种养的养殖模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稻田养蟹、稻田养鳖、稻田养鳅、稻田养虾等10 多种技术模式,更加注重稻渔综合种养的质量效益和全程产业融合发展,初步构建了“水稻绿色栽培、水产生态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订单销售服务”的规模化、集约化技术体系,增强了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并开始在全国示范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建立了不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示范点。

1.4 2012 年起的绿色增长期

此阶段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在133 万hm2以上,并随着“小龙虾经济”的旺盛市场和红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迅速增大。2020 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33.4 万hm2,水产品产量超过 290 万t,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份纷纷出台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措施,其中以“稻田小龙虾”为主。稻渔综合种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尤其在助力乡村脱贫攻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整个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得以延伸和融合,产业功能和文化内涵不断拓展,“稻渔+功能产品”“稻渔+休闲体验”“稻渔+创意观光”等业态精彩纷呈,稻渔综合种养的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2020 年6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贺兰“稻渔空间”给稻渔综合种养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为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指引重要方向,以实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2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的重要文化遗产

至2018 年,我国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15个,其中有关稻田(稻渔)综合种养的4 个。2005 年6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 300 多年历史,清光绪时期的《青田县志》中有“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的记载。2010年6 月,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入选,该系统有包含稻、鱼、鸭循环共生体系在内的稻田面积5.5 万hm2,已有 1 300 多年开垦历史。2011 年 6 月,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该系统以在水稻田中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为特色,以鸭食虫、以鱼食草、用鸭鱼粪作肥料,鱼稻鸭同收,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功能。这模式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生长于稻田,侗人秋季一并收获稻谷与鲜鱼,长期传承演化成稻鱼共生系统,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侗族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稻-鱼-鸭”系统距今已有1 400 多年的历史。2018 年4 月,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入选,其中,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 00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

3 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成效

3.1 保持了水稻产量的相对稳定

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SC/T1135.1-2017,明确规定了稻渔综合种养田沟坑面积占比不得超过10%,稻渔综合种养主产区在稻田工程改造中严格执行规范,并充分利用土地规模化平整和零碎田块集中开发的良好机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种养面积。南京农业大学现代农作制度与生态循环农业实验室多年来在江苏20 多个试验示范点的结果表明,稻小龙虾种养模式在不使用化学农药、较常规稻作减少20%~30%化学肥料的条件下,水稻产量维持在405~672 kg/667 m2之间,较当地大面积水稻生产单产减产2%~5%,这对稻谷总量安全影响很小。

3.2 促进了渔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能够在稻田浅水环境进行小龙虾、甲鱼、螃蟹等水产品养殖,每年每667 m2稻田能够养殖出75~175 kg水生产品,稻田养殖通常是中低密度养殖,达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较池塘养殖能够较大幅度减少投料量和调理剂使用量;水稻植株还能吸收养殖生物排泄物和未被取食的残留物,具有较大的环境缓冲能力,在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下,病害发生相对较轻,能够更好地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种养。

3.3 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在不同稻区的经济效益有差别。每667 m2稻田纯效益江苏盱眙稻田小龙虾、浙江海盐稻田小龙虾、江苏句容稻田青虾、江苏江宁稻田甲鱼等模式基本在2 300~3 500 元之间,有的甚至超过1 万元以上。江苏西南岗稻区采用稻虾共生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技术,通过稻虾产业引领、企社合作、劳务带动、股权分红等措施进行产业扶贫,实施稻渔种养产业结构调整,每667 m2纯效益达到2 000 多元,实现了土地产出效益倍增,促进了长效扶贫和乡村振兴。

3.4 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较常规稻作减施20%~30%,并适量施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生产出来的稻米和水产品口感风味提升,钙、硒等部分营养物质丰富;稻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程度提高,稻田田埂附近的蚯蚓粪明显增多,还可降低稻田甲烷气体的排放[4-5],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发挥着较好的作用。另外,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出的优质稻米、美味水产品、功能性农产品,营养价值高、商品性好,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旺盛。

4 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稻渔综合种养的开沟问题

按照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SCT1135-2017)的要求,开沟面积不得超过稻田面积的10%,但在实际生产中,稻渔综合种养一般在低产、低效、低洼、沿河、沿库、沿湖的“三低三沿”稻区进行,往往存在单个稻田面积小、集中连片不易的特点,开沟易超过标准。如稻田小龙虾养殖,一般2.5 m 以下的开沟不利于小龙虾的健康生长,通常需要3.0 m 左右,那就需要4.0 hm2左右的稻田作为单个稻渔共作区,这样大的田块在部分稻区存在难度。另外,由于存在“沟大好养虾”的片面观点,农户把沟开得越来越大,也就明显超过规范要求,还存在“重虾轻稻”的做法,使得水稻产量得不到保证,给粮食安全带来影响。

4.2 人放天养质量差的问题

现在进行稻渔综合种养的农户原来大多数是从事水稻种植,对水产和水生生物的管理缺乏经验,并且稻渔综合种养季节性很强、农事操作复杂、技术水平要求高,种稻农户往往难以胜任,对田间的水草、沟坑消毒、养殖密度和饵料投放往往难以准确到位。因而部分农户仅是跟随潮流,只管稻田放小龙虾,却没有精心养殖,使得稻田捕获的小龙虾规格小、产量低,甚至病害重。

4.3 农田其他生物侵害的问题

白鹭、水老鼠、田鼠、蛇等生物对小龙虾的取食数量和速度非常快,如何有效防控这些生物难度很大。一方面这些生物不全部是有害生物,有些甚至是国家保护动物,另一方面由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省药减肥,农田环境明显改善,因而增加了稻田的生物多样性。现行稻渔综合种养生产上采用超声波、两层网线、防逃膜、架构围网等措施进行预防,从生产实际中需要更加高效的生物、生态防控举措,以减少对稻田养殖水产生物的为害。

4.4 土壤质量次生潜育化的问题

适度开沟模式的稻渔综合种养共作模式,在中后期采用深水灌溉的方式,水层深度通常在30~50 cm,并且全年3/4 时间有深水层,稻田土壤产生明显的次生潜育化[6],这对水稻健壮生长和水产养殖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稻渔综合种养的年限延长,如果不注重改善土壤环境,土壤潜育化程度将更重。为了维持稻田土壤的持续生产力,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注重脱水晒田和微生物菌剂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关键。

4.5 稻田水产养殖规格质量的问题

以稻田小龙虾为例,大多数农户往往前茬不清、数量不清、大小不齐,甚至为了减少苗种的投入费用,存在捕大留小、连年套养的习惯,这样反而不能做到精准放养,稻田小龙虾养殖规格越来越小,难以发挥稻渔综合种养的综合效益。因而,对于稻田小龙虾养殖来说,“繁育分离、精准投苗、茬茬清空”的技术途径是实现绿色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需改变以往的稻田大养虾为稻田养大虾,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5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技术趋势

5.1 适合不同稻区的优质多抗水稻品种和稻田养殖渔类品种选择

由于稻田养殖通常在中后期长期淹水,水层维持时间较长,且要维持较深水层,水稻品种要能够适应淹水状态,并能抗御水分多、湿度大带来的稻曲病、纹枯病重发的情况,也就是品种需要不倒伏、抗病虫、品质优、产量好。由于稻田和池塘的养殖环境差异大,水层浅、交换少、水稻植株进行物质代谢等,有些适合池塘养殖的水产生物放到稻田养殖存在生长慢、病害重的情况,因而需要选育与水稻生育期协同的水产生物品种。

5.2 不开沟和严控10%以内的稻田养殖模式

最近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国际市场粮价快速上涨,各地都特别重视粮食安全。稻渔综合种养应以基本不减少稻谷产量为核心,虽然现有技术规范允许10%以内的开沟,但是生产中要尽量做到不开沟,即采用基本维持稻田原貌或者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的稻田直接进行稻田养殖,也就是实行不开沟的“一稻一虾”,只要适度加高加宽最外围的田埂,这样能够让农户管好稻养好鱼,并且实现效益最大化。全国多地已经开展不开沟的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工程研究与应用。南京农业大学近年来在南京江宁开展的不开沟“一稻一虾”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稻田小龙虾“繁育分离、精准投苗、茬茬清空”的种养结合[7-8],小龙虾产量在 80~110 kg/667 m2,水稻产量基本同常规稻作田水平,纯效益达到8 000 元/667 m2以上,又能够防止稻田土壤的潜育化,广西、安徽、湖北、浙江等省份技术人员和种养大户纷纷前来参观交流。

5.3 病虫草害和为害生物的绿色生态防控

由于在稻田生态系统水产生物添加营养剂,稻田化学性农药几乎不用,而且中后期长期淹水使稻田环境高水分、高湿度,导致水生生物病害加重,因而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稻病虫草害绿色生态防控显得尤为关键,其中生物菌剂将发挥最大效应。另外,由于中后期淹水时间长,可能给水稻籽粒灌浆带来一定影响,需要喷施能促进水稻灌浆的叶面营养物质。由于处于全年最高的温度季节,加上水层浅、温差大、溶氧不足等原因,可能导致稻田养殖的水产生物病害较重,尤其是病毒性病害,一旦爆发将带来较多的死亡。如何结合调节饵料、改善水质、增加溶氧、降低有害物质等措施来尽量减轻稻渔综合种养的病害发生十分关键。另外,白鹭、田鼠、蛇类等田间生物取食稻田水产生物带来为害,稻田生态防控尤为紧迫。

5.4 机械化、信息化管理技术需求

随着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民劳动力的减少,稻渔综合种养需要的人力资源显得越来越缺乏,加上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重,更需要发展智慧型机械化农事操作,如水稻“无人化”栽种、自动投饵机或者无人机投饵、自动增氧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水质巡航船、机械捕获装置等,可大幅度减少劳动强度。更需要让种养大户学会先进的机械操作方法、提高操作的技能水平,以适应将来的规模化农业、“无人化”农场。

近年来,现代农业绿色健康种养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18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 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迎合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在大幅度减肥减药基础上维持水稻产量基本稳定,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功能多样化和实现绿色高效的生产目标。稻渔综合种养将进一步增长面积,预计面积可超过400 万hm2,带动1 亿多人次参与稻渔综合种养休闲体验和认种认养活动。未来将以产量、质量和效益相协调,发展以稻田小龙虾为首位的稻渔综合种养绿色产业,以确保粮食产量稳定与农户种养结合增效为核心,规模化、绿色化、产业化开发为关键,机械化、信息化、专用化为方向,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推广创新,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猜你喜欢

养鱼小龙虾种养
养鱼记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小龙虾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养鱼记
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