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的高产种植技术
2021-12-07孙鸿锐
孙鸿锐
(乐东黎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海南 乐东 572500)
红薯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民日常生活喜爱的食物。在我国南方,红薯种植面积广泛,特别是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等区域。海南为热带气候,非常适合红薯的种植,为红薯生长发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条件。目前海南的红薯种植模式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优良品种少,多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农机具较为落后,以手扶拖拉机为主。少数市县有公司开展连片种植,生产效益良好,如澄迈桥头、东方板桥等地,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导致红薯产量低。因此必须推广红薯高产种植技术,有效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海南当地红薯的生产与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更好地巩固国家脱贫攻坚成果。
1 种植环境
在种植红薯之前,首先要充分调查红薯的生长习性。红薯为喜温喜光的作物,所以在红薯种植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较高,不同生长周期适合的温度条件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国红薯的种植时间都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决定的。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如果种植期间温度低于15℃,那么红薯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会降低红薯的产量,造成经济损失。其次,在红薯种植过程中,光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只有具备充足的阳光,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此外,土壤环境也是影响红薯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针对影响红薯产量的相关因素展开了细致的论述。
1.1 适时种植
红薯具有喜温、不耐寒的特性,不同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30℃,块根形成最适温度是24℃~25℃,块根膨大最适温度是22℃~24℃。要根据红薯生长特点和对应的气候农时开展种植工作:在“大暑”前后种植,使红薯前期能充分利用7月~8月的高温强光条件,及时长好茎叶,早分枝、早结薯、多结薯。植株在适应生长期的相应温度下,可以有良好的长势,有利红薯结果膨大,并增加结果数量,提高产量。
1.2 光照
红薯是喜光、短日照、不耐阴的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光有极高的要求。从茎叶期开始,光照充足能有效促进其光合作用,每天日照时间宜在8~10小时。充足的光照不仅可以促进开花、形成块根,而且还可以使较多的养分积累到块根上,促使块根膨大。
1.3 水分
红薯耐旱性强,但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可以锦上添花,促进红薯良好生长。土壤含水量过低可能会导致根系生长迟缓,造成弱苗、矮苗、病苗等现象的出现。块根期土壤持水量宜在60%~70%,可有效促进块根形成、膨大,此时土壤水分不宜过大,否则容易造成块根腐烂,因此遇雨天要加强管理,注意提高排水能力,减少田间积水现象。
1.4 土壤
优质的土壤是红薯生长发育良好的基础,红薯耐酸碱性好,土壤环境适应性强。红薯生长过程中需肥较多,根据红薯的生长特性最好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通气性较强、适合灌溉、pH值在4.2~8.3的沙壤土。
1.5 营养
红薯植株生长过程中要满足不同生长期对各种肥料养分的不同需求。氮肥有利于植株良好生长,促进光合作用;磷肥可加速植株细胞分裂,促进根部生长,利于养分吸收,提高块根品质;钾肥可以提高光合效能,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块根数,促进块根膨大增重,增加产量。但施用各种肥料不宜过量,否则会造成根部细胞木质化,影响块根数量,严重过量时会不结块根。
1.6 温度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由于昼夜温差比较大,为了保证红薯幼苗的成长,可以在红薯植株种植以后覆盖地膜,既可以充分保证地表的温度,还可以锁住地表的水分,充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在覆盖地膜之后,红薯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红薯的外观品质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且红薯的淀粉含量更多,适口性更好。同时,由于覆盖地膜提高了温度,红薯的采收时间可提前10天左右,如此一来,就可以让红薯提早上市,避开交易高峰期,提高经济效益。
2 选种与种植模式
2.1 选用良种
红薯品种的选择对红薯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种植红薯前,选薯种工作十分重要,需选择产量高、品质好、耐肥、抗旱、结薯早的优良苗种。在选种时,要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要注意栽种地区的海拔高度、季节、茬口等不同的栽培环境与条件,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品种的健壮的薯苗,合理利用良种,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1]。
2.2 种植方法
红薯采用高垅单行种植形式,起成垄宽90 cm(包坑)、高36 cm的梯形畦,株距17 cm,亩插3000~4000株,垄作土层高深厚,有利于雨季排水,防止田间过涝积水。红薯种植不宜过疏,也不宜太密,太疏浪费土壤,太密则光合作用就比较弱,植株生长会受到影响。种植方式可采用水平插秧法和斜插法等。
2.2.1水平插秧法
在采取水平插秧法时,对秧苗的长度有一定的要求,必须保证秧苗在20~30 cm,一般情况下要插入到地下5 cm深的浅土层。该方法与成果的条件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各结节的位置都能够生根结薯,减少空节,并且可以保证结薯比较均匀。该方法适用于水肥条件比较好的土壤,在进行大面积插秧时都会采取该方法。但由于该方法抗旱性能比较差,如果遇到高温干旱的环境,容易出现缺株或弱苗的情况,因此,采用该方法进行插秧时要确保土壤湿润。
2.2.2斜插法
如果秧苗的长度在15~20 cm,那么比较适合用斜插法。一般情况下,要求秧苗要入土10 cm左右,秧苗的斜度大约在45度,该方法操作起来是最为简单的,而且上层结节的位置结果比较大、比较多,但是下层结节的位置结果相对来说就比较少,而且红薯的大小不太均匀。该方法优点是抗旱性较好,成活率较高,适合在山地或者缺水源的旱地运用,如果可以适当控制插秧的密度,加强相应的水肥管理,那么产量就会获得大幅度提升。
3 合理施肥
3.1 基肥充足
种苗移植前要施足基肥,才能为种苗提供整个生长期所需要的大部分养分,确保其生长发育良好,基肥施肥量占整个种植过程中施肥量的60%以上。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一亩施入2 t左右的有机肥,每亩红薯地可再施入氮、磷、钾比例为17∶14∶20的双专利高钾复合肥50~80 kg。
3.2 科学追肥
在基肥充足、茎叶盛长的前提下,对薯苗进行科学追肥,保证植株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成分,有利于提高红薯产量与品质。植株生长过程中主要在两个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追肥,分别为提苗肥、结薯肥[2]。提苗肥的时间在植株栽培后的15天后,这时候科学追肥可促进根系的发育,加速薯苗的成长,建议每亩追施5~7 kg的尿素;结薯肥施于栽种后的1个月左右,建议每亩追施尿素15~20 kg、氯化钾20~30 kg,其目的是促使分枝生长且早结薯,对于生长发育较弱的幼苗以施氮肥为主,发育较好的幼苗以施钾肥为主[3]。
4 科学田间管理
4.1 查苗补苗
栽好幼苗后5~7天内,应进行查苗,如发现有薯苗死亡、空缺漏种的情况,需及时补苗,才能确保不浪费土地,提高红薯产量。
4.2 除草
薯苗移栽前后都要对地块进行除草处理,防止杂草与红薯抢夺营养和生长空间,影响红薯生长。
4.3 打顶摘心
当主秧长至30~35 cm时要进行打顶,薯蔓长至50 cm时需喷洒多效唑,抑制叶蔓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块根膨大。摘心有促进分枝、抑制徒长的作用,植株在前期若长势过旺,可以摘心或适当割舍。
4.4 排水
夏季多雨时期,要做好防涝排水工作,防止水浸泡红薯块根导致出现腐烂的现象,要保证块根有充足的发育空间。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红薯种植过程中,要实现高收益,就必须注意种植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中的种植时间、光照水分及土壤中酸碱度等;要对红薯植株进行定期施肥与追肥;同时还要因地制宜选择红薯品种和种植方式。本文对以上几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希望可以提高我国红薯种植的效率,提高红薯的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