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鹊界梯田景区种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1-12-07谭芳林曾劲松谭运帷张春霞范美蓉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种植业梯田景区

谭芳林,曾劲松,邹 勇,谭运帷,张春霞,范美蓉

(1. 新化县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湖南 新化 417600;2. 冷水江市农业农村局,湖南 冷水江 417500;3.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紫鹊界梯田景区位于湖南省新化县西部山区,主要分布在水车镇、奉家镇和文田镇管区,最高处海拔1 585 m,大多处于500~1 000 m,平均坡度为30°左右,最陡可达50°以上,面积约为3 801.6 hm2,其中核心景区中的梯田面积有1 274 hm2,主体属于典型的梯田稻作农业生态系统,起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至今已有超过2 000 a 的历史,是当今世界开垦最早的梯田之一[1-3]。紫鹊界梯田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其稻作文化因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山泉自流灌溉系统而特色鲜明,紫鹊界梯田的自流灌溉系统充分利用土壤孔隙水、岩石层裂隙水,形成群块自然灌溉系统,并在高处拦截山涧水源,再依山势地形开挖沟渠和分水闸门,逐级灌溉梯田[4]。紫鹊界梯田景区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直至今日仍保存了其农业文化独特性,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紫鹊界梯田景区农业生产诸多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尤以支撑景区的种植业更甚,其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紫鹊界梯田景区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紫鹊界梯田景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克服当前种植业效益偏低、劳动力缺乏、农户种植积极性不足等困难,千方百计抓好种植业,与时俱进保护好紫鹊界梯田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

1 紫鹊界梯田景区种植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1.1 生产现状

1.1.1 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边远地区,也是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使紫鹊界梯田保存了较为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水稻仍是面积最大的作物,特色优势在于遗留下来的许多传统水稻品种,如白砂糯、云农糯、荆糯一号、麻谷红、黑香贡米、黑米、紫香稻和红米等[6],每个品种的种植面积为33.3~100 hm2。除水稻外,景区主要粮食作物还有玉米、薯类和豆类等,传统杂粮有穇子、薏米、苦荞和粟米等,其中穇子是以往年代谷物青黄不接时的主粮,薏米是当地酿酒和外销的主要农产品,苦荞是家家户户养猪的主要饲料。此外黄豆、黑豆、米豆、绿豆、蚕豆、紫心薯、广东白心红薯、南瓜薯和黄心薯也都是传统品种,这些都是重要的种质资源。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油茶和花生。不同品种的白菜、萝卜、胡萝卜、芹菜、南瓜、白瓜、苦瓜、辣椒、大蒜、藠头、韭菜、香菜、西红柿、苋菜、甘蓝、莴笋、豆角和茄子等蔬菜作物,以及板栗、杨梅、葡萄、枇杷、柚子、樱桃、西瓜、甜瓜、梨、桃和李等瓜果类作物在紫鹊界地区也都有种植。此外,当地还种植有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包括金银花、厚朴、杜仲、吴茱萸、栀子、银杏、玉竹、百合、天麻、黄精、射干、桔梗、绞股蓝、白术、黄连、茯苓、前胡、白芍、菊花、鱼腥草、玄参和忍冬等。

1.1.2 农作物种植结构多元化 2018 年,景区内梯田以水稻种植为主,80%以上为散户种植,实际种植面积2 333 hm2左右,品种多为杂交籼稻,传统水稻品种有333 hm2左右;种植以高效为目标,大多数主体品种选择首重米质,兼顾稳产,玉针香、泰优390、紫香稻、黑米、湘晚籼12 号等高档优质稻和有色稻的面积逐年扩大,至2018 年,景区高档优质稻、有色稻面积已有267 hm2左右,紫鹊界梯田景区已成为当地高档优质稻基地。山地以种植饲用玉米为主,面积667 hm2左右,甜糯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大约67 hm2。其他旱杂粮油作物的占比相比20 世纪90 年代有所下降,20 世纪穇子、薏米、苦荞麦等特色作物家家户户种植的情景难以再现。但近年来,受景区旅游业带动影响,特色旱杂粮油价格持续稳中有升,种植效益有所提高,特色旱杂粮油作物面积逐年恢复;金银花、绞股蓝等中药材种植面积有所扩大;茶叶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其他作物面积基本稳定。

1.1.3 农作物耕作技术传统化 紫鹊界景区的耕作方式主要以传统手工劳作为主,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水稻收获后,在秋冬季翻耕板田,春季插秧前再进行2~3 次犁田、整田。人工整理、修复田埂,使得干耕时土壤湿度适宜,土壤最大持水量维持在70%左右。育秧技术:选择优良种子,以箩筐或扮桶催芽,方法简便,易于掌握,且出芽率较高。施肥:将杂草等堆沤发酵后还田,肥料以有机肥为主,耕作前作基肥施入,保证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传统的耕作技术使景区农作物的种植保持了原始的风貌,维护了梯田的自灌溉系统。同时,耕作机械和化肥投入较少,也保护了景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相关的各类动植物微生物资源受到扰动较小。传统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在景区内也形成了重要的风景元素。这对于保护和传承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现有梯田种植特征

1.2.1 景区梯田面积较大 根据当地丰富的水土资源,紫鹊界居民依山就势,开辟数万亩梯田。目前,以紫鹊界梯田景区为中心,共有梯田5 333 hm2左右,水田面积近4 000 万hm2;海拔500 m 以上的梯田面积超过4 000 hm2;核心景区集中连片的梯田达1 333 hm2以上,梯田坡度在25°~40°,梯田布满整个坡面,垂直高度700 m 以上;最大的田块约0.067 hm2,最小的只能插几十株禾苗。

1.2.2 生态条件较优越 紫鹊界梯田景区为中低山丘陵地区,最高海拔1 585 m,最低460 m,相对高差 1 000 m以上;梯田土壤属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垂直地带分布性明显,800 m 以下的多为红壤,800 m 以上的多为黄壤,均为沙性土,pH 值酸性或中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当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5℃,年平均降雨量为1 700 mm,无霜期260 d,日照时数1 448 h,但常年8 月15 日前后出现“倒秋寒”。紫鹊界梯田景区生态条件适宜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长发育。

1.2.3 种植环境良好 紫鹊界梯田景区远离厂矿,全靠天然灌溉系统,森林覆盖率高,加上耕作模式一直保持传统方式,景区既有传承千年的稻作文化,也有独特的生态条件,还有环境污染小、空气水资源干净的优势。在当前农产品丰富、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的形势下,紫鹊界梯田景区的环境条件,为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走高质量兴农之路。紫鹊界梯田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认证,景区内白水村等近120 hm2稻田还通过了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

1.2.4 旅游辐射范围逐年增大 紫鹊界梯田乡村旅游热潮正在形成。在拉动内需、带动关联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当地人口就业、改善乡村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区内农家乐已增加至100 家以上,旅游业发展推动了种植业发展,紫鹊界贡米、特色旱杂粮、“渠江薄片”等茶叶、地道中药材等生产加工销售量逐年加大,现在当地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已上亿元。

1.3 政府主导优势

1.3.1 政府主导,统一管理 作为紫鹊界梯田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主体,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紫鹊界梯田的保护和利用,将紫鹊界梯田保护和利用作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工作抓手。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保护当地农业生态环境,2014 年组织申报了关于紫鹊界梯田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项目。同时,为了加强紫鹊界景区的经营管理,成立了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旅游服务管理中心和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紫鹊界景区累计投入数亿元,公路、田间设施大为改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长足发展,核心观景点周围梯田保护力度加大,这些措施对于当地种植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在管理层面上,当地旅游局、水车镇政府等多家管理单位做到统一认识,统一管理,减少矛盾,共同开发,改变了“该管的无人管,有利的争着管”的局面,把资源保护、有效管理、共同开发三大要素统一起来,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1.3.2 以人为本,惠益分享 以人为本,充分兼顾农民的利益,建立紫鹊界梯田种植业可预期的稳定扶持体系。梯田,是紫鹊界历代先民创造的,当地居民是梯田的守护者、建设者,他们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紫鹊界的劳动成果。从旅游重点县资金和景区门票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紫鹊界种植业发展,补贴种植农户。老马凼、八卦冲、贡米岭、瑶人冲、九龙坡和丫髻寨等核心观景点梯田的水稻种植户除全面享受国家惠农政策补贴外,景区乡镇还补贴7 500~22 500 元/hm2,将旱作梯田改种水稻补贴22 500~37 500 元/hm2。重点鼓励种植特色稻和穇子、薏米、苦荞麦等特色粮食作物,推广绿色或有机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育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支持了“渠江薄片”“紫鹊界贡米”等公共品牌的创建。

2 紫鹊界梯田景区种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田生态系统受损

自紫鹊界梯田风景区2008 年对外开放以来,游客逐年增加,旺季时每天游客量超过5 万人,尤其是紫鹊界核心景区旅游业发展过快,游客拥挤不堪。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乱建乱挖等人为因素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梯田景观的完整性和美观度,严重威胁紫鹊界梯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紫鹊界梯田丘块小,坡陡梯级多,且生产与生活的距离较远,现代农艺措施难以运用,农户从事种植业的耕作难度和人工畜力成本远高于其他地方,种植效益差,导致许多农民缺乏种植积极性,弃耕转行的农民不断增加。而景区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也导致景区种植业呈下滑趋势,加剧了紫鹊界梯田保护的难度,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梯田维护不利、田地荒废、生态与灌溉系统退化等问题。

2.3 新型主体带动能力较弱

紫鹊界梯田景区内仍以散户传统耕作模式为主,自给自足的占主流。现有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虽有100 余个,但是除新化湖南紫金茶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紫鹊界分社等少数几个主体规模较大且经营能力较强外,其余的主体规模较小且经营能力较弱,品牌影响力弱、订单生产面积不大。而且,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中能推行绿色甚至有机标准化栽培的也不多,缺乏通过生产高质量农产品壮大品牌营销的能力,制约了种植效益的提高。

2.4 古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被破坏风险增大

一是耕作方式与其他地方越来越趋同。独特的耕作方式是紫鹊界梯田景区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但受居民生活方式、农产品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紫鹊界梯田种植业无论是农作物生产结构还是耕作方式越来越与其他地区同化,景区过去杂粮占比很重的生产格局已难以全面恢复。二是梯田旱化增多。天然的山泉自流灌溉系统是紫鹊界梯田景区的主要特色,但受旅游活动、修建公路、水利设施老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块的自流灌溉系统断流,灌溉条件变差,生活和农业生产争水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因此紫鹊界水田改旱土的梯田呈逐年增加趋势。三是梯田荒芜化不容忽视。由于水利设施老化、不适宜机械化生产、生产难度比其他地区大、农业效益低、劳动力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紫鹊界梯田景区内各村都有不同程度的梯田抛荒现象。加上现代化耕作过程中化肥施用过多,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耕性变差,许多梯田的整治难度加大。

3 紫鹊界梯田景区种植业发展对策

3.1 制订专门的保护与开发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2010 年1 月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仅从方向上提及了严格保护紫鹊界梯田的原有风貌和自然灌溉体系、灌溉形式,保持稻作农业;不得损毁梯田和水利设施,严格保护自然山水与梯田生态环境,严禁荒废梯田,对已破损和被改作其他农事的梯田必须修整和还原等内容,需要就景区如何加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保护进一步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具体的保护措施。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管理处既要思考当前景区种植业遭遇的问题,制订专门的保护与开发方案,推进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也要进一步加强对紫鹊界旅游开发公司的引导作用,促使公司高度重视景区内特色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3.2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紫鹊界梯田景区的土地整理、公路建设、田间灌溉、梯田抛荒整治等投入上亿元资金,田间设施大有改善,但对传统耕作方式、农作物种质资源、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地地力保护等的投入严重不足,几千年的古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正面临退化风险。为保护紫鹊界梯田原有风貌和自然灌溉体系、灌溉形式,保持传统稻作农业,必须加大投入,申请梯田农业专项保护资金,确保种植业的主体地位。除了在政策上、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之外,还应学习外地经验,从景区收入中拿出适当比例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有益于农业生态保护的行为给予激励和补偿,例如通过对梯田地区栽种的传统品种进行保护性收购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7-9]。同时对有害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

3.3 多渠道遏制耕地抛荒

防止梯田种植业景观退化,近几年将整治梯田旱化和抛荒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稳定投入数百万元,帮助农民改善水利设施,进行种植补助。在种植模式和生产方式上,要抓住国家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有利时机,牵头组织各村成立粮食生产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主要目的是突破当前农业生产的瓶颈,确保景区内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并不断增强景区生产特色。同时还可尝试采取梯田认租方式,提高种植效益,减少抛荒。

3.4 坚持高质量发展景区特色产业

紫鹊界梯田景区要贯彻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精神,坚持种植业由数量增长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走高质量发展、培育种植业新动能之路,要用好现有的公共品牌,积极培育与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其创办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与壮大品牌、逐步扩大订单生产面积。紫鹊界梯田景区一要坚持以生产绿色优质稻和茶叶为主导产业,特别是鼓励发展已具品牌影响力的绿色(有机)特色稻;二要紧随紫鹊界旅游业的发展,抓好当地小有名气的穇子、薏米、苦荞麦等特色小杂粮产业的振兴,近年来随着景区游客增多,传统地方农产品销量也增大,种植效益也随之提高,薏米、穇子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这一势头要稳住;三要继续结合产业扶贫,推进景区茶叶、地道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四要强化高质量发展意识,着力推行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与加工技术,切实做好农旅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3.5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品牌宣传

紫鹊界梯田是南方稻作文化的历史遗存,其独特的种植业、自流灌溉系统、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包括梯田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在稻作文化中十分典型。在景区旅游和有机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其发展前提和目标的紫鹊界梯田遗产更应受到保护,这对于推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要考虑农业生态承载力的最大极限,节约用地,控制景区的盲目扩张,要建立梯田核心保护区,保护集中连片梯田。

在原有“农耕文明”特色旅游品牌的基础上,组建或扶持水稻产业发展龙头,引进新品种,采取多种方式,创建产品品牌,鼓励各经营机构进行品牌注册,并结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本土产品标准,打造产品品牌和产地标识,提高品牌知名度。

猜你喜欢

种植业梯田景区
农业农村部公布10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甘肃梯田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河北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摘牌』
“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