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园林绿化松科类树种松大蚜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2021-12-07武晓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胎生瓢虫若虫

武晓玲,张 易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连家砭林场,甘肃合水745400)

松科类树种在园林绿化植物中是很有特色的物种,因其常绿特性,在北方园林绿化中属首选树种,它不仅发挥着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的作用,而且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站在林业的角度,美化绿化环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园林植物。近年来,随着松科类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普遍应用,很多地方能发现松大蚜危害。

松大蚜(Cinara pinea Mordwiko)属同翅目,大蚜科,在西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及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很常见。其危害重点是针对松科类树木的嫩枝,当受害植株受到严重危害时,松针表现出枯黄色,地面上落针明显,松大蚜排泄物掉落地面,因糖分含量高,随着太阳光照呈黑褐色。同时,树势逐渐衰弱,易招一些蛀干害虫危害,形成枯枝,甚至整株死亡。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松大蚜有有翅蚜和无翅蚜2种。雌无翅蚜是繁殖的主体,它头小,腹大,黑褐色,体长3~4 mm、宽3 mm,近球形,腹9节,头5节渐宽,为较硬腹,后4节渐窄为软腹。触角刚毛状,6节,第3节较长。复眼黑色,突出于头侧。秋末,雌成蚜腹末被有白色蜡粉。有翅蚜雄蚜腹部窄,雌蚜腹部宽,但窄于无翅蚜。有翅蚜翅透明,在2翅端部有一翅痣,头方圆形,大于无翅蚜,前胸背板有明显圆环和水“x”形花纹。触角长1.5 mm。嘴细长,可伸达腹部第5节。

1.2 卵

松大蚜卵长1.3~1.6 mm,颜色多呈黑绿色,长圆柱形。2卵间有丝状物连接,多由8~16个卵整齐排列在松针叶上,也有白色、红色、灰绿色卵粒。卵刚产出时白绿色,后随环境和发育进程渐变为黑绿色。不太饱满卵中部有凹陷,卵上常被有白色蜡粉粒。

1.3 若虫

松大蚜若虫有卵生若虫和胎生若虫2种,它们的形态多相似于无翅雌蚜,只是体形较小,新孵化若虫淡棕褐色,腹全为软腹,喙细长,相当于体长的1.3倍。干母蚜:胎生虫体浅棕褐色,体长1.2 mm,后渐变黑褐色。

2 生物学特性

和蚜虫相似,松大蚜繁殖一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松针上越冬,危害季,靠针状刺吸式口器吸食嫩梢嫩枝的汁液为生。西北城市园林区多在翌年4月中旬—5月上旬油松顶梢萌动时,若虫开始孵化,孵化率可达90%以上,孵化时间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早春气温越高,孵化越早,卵孵化率也越高。初孵若虫分布在新长出的嫩枝上,以剌吸嫩枝或嫩叶汁液为生。初孵若虫生命力很脆弱,遇到不良恶劣气候条件,会造成大量死亡。2017年12月—2018年3月,庆阳地区气温较往年都暖和,最低气温-9.3℃,是1952年以来冬季气温最为暖和的一年,2018年松大蚜孵化较早,4月上旬就可见大部分孵化,但4月6—7日发生了异常低温,气温降到-2~-7℃,造成大部分蚜虫死亡。

3 繁殖

松大蚜繁殖快,繁殖次数多,可繁殖8个世代,表现为胎生7次多在夏季,卵生1次多在秋末。秋末雌蚜产卵量可达30~40个,陆续产出。每年夏季时,胎生雌蚜1次可生若蚜15只左右(雌蚜在繁殖时有孤雌繁殖特性)。秋末,随着气温下降,雌蚜开始在枝梢上产卵,通过其腹末均匀分泌的白色蜡粉,覆盖于卵上,起保护作用,从而保证卵能顺利越冬(特别指出的是胎生雌大蚜腹末无白色蜡粉)。松大蚜产卵后,雌蚜和卵一样留在松树上过冬,当气温低于-4℃时,大部分会冻死在针丛中。初孵若蚜在雌大蚜周围活动,聚集性的在新生嫩枝上危害(分部多时,枝条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虫体),经1周多时间,气温和空气湿度合适(通常气温达到20~26℃,空气湿度50%~85%)时,若蚜开始蜕皮,蜕皮后,皮粘于分泌的蜜露上。此后,松大蚜成虫开始分散活动。

有翅蚜通常在5月底开始繁殖,当第一代胎生若蚜生成后,有翅蚜密度很低,不足全年的10%。到6月中下旬时,第二代胎生若蚜生成后,有翅蚜密度明显提高,可达全年数量的30%左右。据统计,1只有翅雌蚜1次可产若蚜10多个,整个繁殖季陆续可产蚜虫30多个。7月份,成虫后的有翅松大蚜可以到处迁飞,这段时间也是危害最高季节。松大蚜是繁殖力很强的昆虫,若虫雌雄比7∶1以上。

4 为害特点

松大蚜危害呈快速发展势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松大蚜雌雄比雌蚜占绝对优势,繁殖快;二是因为夏季胎生有翅蚜会很快迁飞,造成区域内松科类树种虫害侵染快,危害爆发。松大蚜危害时,以成、若虫刺吸松树类干、枝汁液为生,其危害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和秋季。被害树木表现为成虫、若虫密集分布在枝干或松针基部吸食树木汁液,造成树势衰弱,针叶枯黄、脱落,枝条干枯等现象。严重发生时,松针上蜜露明显,远处可见密集的油亮点,树木干、枝泛暗黑色,诱发煤污病。危害集中发生时,松大蚜吸食树木汁液量大,会分泌出蜜露通过蜜管排出体外,滴落到树下地面,形成一层黏液,晾干后地面泛黑。

5 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森防16字方针,严格落实“六强化、六确保”的防治措施,对危害区域加强监测,重点防控。同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药剂的使用和管理,做到规范合理、安全有效。

5.1 防治难度

松大蚜危害在实践中有着防治难度大、防治次数多、防治周期长等特点,主要原因:一是松大蚜密集在松树枝干上,有层层叠叠的松针保护,喷药杀虫时药剂不能均匀喷施到虫害部位;二是树体高,被危害树木上部喷药时药剂无法有效送达;三是松大蚜世代繁殖快、世代多,喷药防治未根除的部分害虫快速繁殖,虫口密度又将迅速恢复到防治前,需反复喷药防治,增加防治难度。

5.2 防治方法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松大蚜危害防治宜遵循其发生规律,抓住其繁殖高峰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较好。

5.2.1 营林措施防治 一方面是通过改、培、育等措施,提高林木质量,以大力营建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合理密植、中耕除草、科学施肥、适时灌溉,优化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体抗性,进而提高林木抗病虫害能力。其次,针对松科类针叶纯林绿化区域,采取“去针引阔”的更新措施,采伐一些病弱树体,补栽阔叶观赏树种,乔灌结合,降低密度。

5.2.2 苗木检疫 松大蚜随着苗木运输,传播性较强。其卵、幼虫、成虫附着在苗木枝条上随着交通运输传播开来。因此,在调运苗木时,要加强产地检疫,坚决杜绝从疫区调运苗木,一旦在检疫中发现有虫体或卵,应就地终止调运,就地处置带疫情的苗木,防治在本地区蔓延。

5.2.3 生物防治 一是培养天敌,利用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实践中观察发现,瓢虫家族里有很多成员都是蚜虫类的天敌,如二星瓢虫、四星瓢虫、七星瓢虫等。据研究,瓢虫1只成虫每日可食蚜虫150头,瓢虫幼虫每日可食蚜虫130头。它们先食松大蚜若虫,在找不到若虫时就吃成虫。松大蚜的天敌昆虫还有草蛉、蟹蛛、食蚜蝇等。二是利用菌类防治。利用菌类防治松大蚜是近年来比较新颖的防治措施,也广泛应用于其他农业害虫防治中。菌类中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有苏云金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其防治原理是菌株在与害虫接触后,可在体内产生2种内、外毒素。内毒素能起到胃毒作用,迫使害虫停止取食,害虫均因饥饿、细胞壁破裂、血液败坏和神经中毒而死。外毒素能抑制细胞RNA聚合酶的合成,进而影响其生命力。用菌类防治害虫在低龄期效果较好,松大蚜在若虫阶段防治,使用后2~3 d就可见到成效。

5.2.4 人工防治 一是采取抚育管理措施,冬季剪除松大蚜着卵枝条,集中统一烧毁,彻底消除虫源。二是越冬卵孵化期结合浇水,用一定压力的水柱冲洗掉枝条上的若蚜或成虫。三是冬季对树木枝梢喷水或喷雾,当温度低于-4℃时,促使越冬卵或成虫冻伤冻死。

5.2.5 化学防治 松大蚜化学防治主要在若虫孵化期5月份前后和6—7月份成虫迁飞期2个阶段进行。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 000~1 200倍液、10%吡虫啉800~1 000倍液、阿维菌素1 500~2 000倍液防治,3种药交替使用,每个防治阶段喷药3次,每次间隔3~5 d为宜。

猜你喜欢

胎生瓢虫若虫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植物激素在大叶落地生根胎生苗无性繁殖过程中的作用
小小瓢虫
世界
飞呀,小瓢虫
不同日龄悬铃木叶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田间常见8种有害蝽类若虫龄期的区分
瓢虫
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