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地搜救医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021-12-07吕传禄甘辉亮李旭霞仇顺海

海军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海冰医疗保障极地

吕传禄,甘辉亮,李旭霞,仇顺海

极地地区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分别是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南极是一块广大的陆块,面积约1 261万平方公里,称做南极洲;而北极则是一片汪洋,面积约1 409万平方公里,称做北冰洋。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意义使其成为世界新的焦点。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冰覆盖率下降,自然资源开采难度下降,人类在极地区域的经济、军事和科研活动日益频繁。然而,人类活动的增加同时意味着对搜救力量的更多需求。与其他地区搜救事件的医学保障不同,极地的特殊环境让搜救事件相关的医学保障具有地域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极地搜救的医学问题进行分析。

1 极地搜救面临的挑战

1.1 辽阔的面积

北极地区面积辽阔,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多数居民定居于地区南部[1]。南极地区更是包括了南极大陆、冰架及其周边广阔的海洋[2]。辽阔的面积不仅增加了搜救响应时间,更是对搜救行动医疗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低温

极地地区日照的季节性大幅度变动造成了极端气候循环,南极最低气温甚至达到-94 ℃。一旦发生需要搜救的事件,不仅遇险人员和搜救人员面临着低温的严峻考验,医疗设备也更容易发生故障,严重影响伴随搜救的医疗保障能力。

1.3 风雪

各国极地搜救最常用的设备是直升机,然而直升机受风雪的影响极大。风雪降低了能见度,影响直升机稳定性,直升机表面突出部位会有结冰的现象。当风雪较大时,接到搜救任务的直升机很有可能延迟或无法起飞,这无疑会对搜救响应产生不利影响。

1.4 海冰

在秋冬季节,海冰阻碍海上通行,而夏季海冰虽减少,但海冰的位置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大多数海船无法承受海冰撞击,有失事的风险,而营救陷入冰中的船只需要可在冰上作业的救援船和海冰水域专用的后送装备。

1.5 基础设施匮乏

1.5.1 公共卫生系统 南极大陆与周边国家并不相邻,目前没有可用的公共卫生系统;北极地区虽有当地居民社区,但居民区的公共卫生系统非常脆弱,无法为搜救任务提供医疗支持,也没有接纳大批幸存人员的能力。

1.5.2 通信系统 通信是整个搜救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有效搜救协调所必需的。然而,极地地区地处偏远且缺乏通信基础设施,宽带、无线电和其他通信手段受到严重限制。一方面,通信系统的薄弱让遇险人员求救信息难以被及时接收;另一方面,各国通信手段和搜救信息系统的不统一也会导致搜救信息的共享与沟通不畅。

2 极地搜救医学问题的分析

受极地特殊环境的影响,极地搜救有着许多独特之处,如遇险人员求救信号接收滞后、对遇险人员待援生存能力要求高、幸存人员后送难等。

2.1 待援阶段

由于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地处偏远,搜救响应时间长,寒冷的气候和漫长的等待时间对人员生存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提高遇险人员待援生存能力对于争取搜救时间极为重要。

在待援阶段,遇险人员需要面对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发出求救信号,二是保持生存能力。一般来说,无论是海上遇险人员还是空军飞行人员,都会携带个人救生装备,如美军最新研发的F-35飞行员北极生存包,其中包括了保暖物资、食物、求救装备和其他一些极地生存所需的工具,能够有效延长遇险飞行员在北极地区的待援生存时间。

除遇险人员携带的救生装备外,生存装备与物资的快速投放也能够提升遇险人员待援生存能力,为搜救部署的展开争取更多时间。美国研发的可以通过C-130或C-17飞机快速投送的北极维持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包含了帐篷、食物、通信设备、医疗物资等各种生存所需物资,可为26人提供72 h的医疗和生存支持[3]。

2.2 救援阶段

极地地区脆弱的公共卫生系统无法为搜救任务提供医疗保障,因此,极地地区的搜救需要搭配可移动应急医疗设施,例如可以迅速展开并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护的应急医疗装备,以支撑大规模搜救任务。美军提出要针对北极特殊创伤类别研制可通过C-130或C-17飞机部署到北极的应急医疗单元,其中包含了执行医疗保障所需要的设备和药材,需要时可以将其空运至最近的适宜开展医疗救护的地区快速部署,以提供救治能力。

2.3 救援后阶段

受到极地特殊环境的影响,传统的伤员后送模式在面对大批伤员时无法有效展开。例如,北极地区的社区往往很小,且地处偏远,公共系统也相对脆弱,缺乏收容大量伤病员所需的医院和后送中心,也无法承担大量人员涌入对公共系统的压力。因此,在应对大批遇险人员搜救时,需要一套可以提供临时收容安置的装备。这方面,美军提出开发一套可以迅速部署的临时收容单元,该单元不仅可以为进入北极的大量搜救人员提供保障,还可以为获救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支持。该应急收容单元的所有物资提前打包,在需要时可以通过空运快速部署并展开。

3 极地搜救医学研究思考

3.1 极地生存能力针对性培训课程

极地的特殊环境使得极地生存具有特殊性,应研究具有极地环境特色的生存能力培训课程,其中应该包含关于极地觅食、临时庇护所搭建、雪崩预警、冻伤防治、极地海洋生物伤防治等极地生存方面的特色内容。

3.2 直升机加载搜救模块研究

我国在极地地区缺乏直接的搜救力量平台,极地科考船搜救能力也极为有限。为保障科考船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增强其搜救能力,可以考虑针对极地特殊环境研制直升机用可加载搜救模块。在发生搜救事件时,科考船上的直升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搜救能力。

3.3 极地适用个人救生装备研究

国际海事组织对极地水域航行船只的救生装备有明确要求,但现有救生装备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4]。应当积极研制新的装备和技术,如隔热性能更好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救生艇,救生艇内氧气测量装置和报警器,更适合的食物和水配给标准,以及反应迅速的求救通信设备及人员定位与追踪设备等。对飞行人员,同样需要配备适用于极地的个人救生包。

3.4 可快速空投生存包研制

能够快速投放的极地生存包能够为极地救援争取时间。生存包的研制并不复杂,但需要考虑极地特殊环境的影响,无论是保暖物资、食物还是通信装备,都需要考虑极地特殊的环境条件,例如可以自加热的口粮可以提升极地遇险人员的士气,可以正常使用的通信手段会增强遇险人员的生存信心。

3.5 极地医疗装备与技术研究

针对极地特殊环境,充分考虑极地温度低、电磁强的特殊情况,研发或改造形成系列专用医疗救援装备,包括伴随搜救的医疗保障所需的装备和远程后送医疗装备,如适用的复温装备、药品保存设备、医疗后送装备、伤员运输担架以及能够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的其他医疗装备。

猜你喜欢

海冰医疗保障极地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近三十年以来热带大西洋增温对南极西部冬季海冰变化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5号(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防控医疗保障战线的坚实卫士
南极海冰融化致帝企鹅减少
贵州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助力脱贫
极地之星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