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与运营

2021-12-07任利敏重庆三峡学院

关键词:体育中心功能建筑

任利敏(重庆三峡学院)

体育建筑是体育产业极为重要的一环,其功能的复合化是新时期体育建筑建设、运营两大主体反思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文化、体育经济、体育技术等发展下的必然要求。 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单一功能体育建筑(专门服务大型赛事的体育建筑)无法满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一缺陷在体育建筑空间角度是显而易见的。 国内多数体育建筑立项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特定赛事举办的需求,如亚运会、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顶尖赛事,由此也形成了体育建筑的 “原罪基因冶,即一次性大规模投入之后,体育建筑空间可以为具体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良好的保障,但随后体育建筑空间实用价值迅速贬损,进入赛事完毕寅空间闲置寅运营失败寅城市负债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体育建筑的单一功能与复合功能既是一对矛盾体,又存在共生性,由单一功能形态向复合功能跨越的本质,是一系列体育建筑内外空间、结构、组合、造型的改造,要求在不降低大型赛事服务能力的前提下,还应确保体育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有效运营、获得充足的经济收益。 胡新赞编著的《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年1 月)一书以复合功能理念为依据、以实现体育建筑长期效益为目标,提出体育建筑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创新升级一体化的构想。

一、立足时代精神的延续,夯实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的理论基础

体育建筑较之一般商用、民用建筑的最大优势,源自其诞生之初就被赋予的光荣使命,即在建筑空间内承载体育竞技运动的开展,让运动员尽情展现力量、速度、技巧,通过拼搏、抗争、超越去获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荣耀。 体育以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促使全人类走到一起,从古罗马竞技场到现代化奥林匹克场馆,体育建筑在为人们提供狂欢舞台的同时,自身也被塑造成一个时代最耀眼的象征符号。以奥运会为参照,现代体育建筑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96—1916年)的体育建筑严格遵循了 “体育为本冶的理念,建筑及相关设施作为辅助机制,从设计到建设都采取了朴素、简约理念。 第二阶段(1920—1948 年)的体育建筑开始注重人文关怀及商业价值,为运动员、观众提供了较为舒适的参赛及观赏环境。 第三阶段(1952—1984 年)的体育建筑得益于建筑技术创新、资本模式运作,产生了较大的质变,如这一时期屋盖技术、大跨度钢结构成熟运用,加上体育赛事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建筑与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度融合。 第四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体育建筑开始注重建筑设计艺术、商业运营、生态保护等问题,其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体育建筑多功能构想,以确保体育赛事结束后,体育建筑仍然具备可持续利用的价值。

回顾我国体育文化发展,2008 年奥运会遗留下的水立方、鸟巢等体育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标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先后在我国举办,一大批体育建筑拔地而起,如该书提及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徐州奥体中心、浙江黄龙体育中心等,体育建筑已经超越了自身作为建筑实体的存在,成为延续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该书从时代精神继承的角度出发,全面夯实了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的理论基础。 作者认为,体育建筑不单纯地属于一系列体育功能空间的集合,其本身具有强烈的公共产品属性,是大众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向复合功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同时,人民群众是时代精神的创造主体,功能体育建筑面向大众开放符合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要求。

该书还从技术适用性理论、社会技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的可行性,既兼顾体育文化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也强调建筑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平衡。 复合体理论是该书的理论核心所在,一方面强调体育建筑功能复合化,即体育建筑建设前,应充分考虑专业化体育竞技功能与大众体育建设功能相融合,另一方面强调体育空间复合化,即强调在同一体育建筑空间多层次、立体化拓展,实现多种体育空间单位的协调共存。

二、聚焦竞技与商业统一,剖析复合功能体育建筑运营的现实特点

分析近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体育建筑建设动机越来越复杂,从纯粹地为体育赛事提供场地,到打造一个经济、文化、竞技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中心,这实质上是体育建筑功能复合化的重要表征。究其原因,体育建筑作为一个象征符号,除了被赋予强烈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情怀之外,也是许多前沿科学技术的磨刀石。 事实上,由于体育建筑投资规模巨大、社会关注程度高,设计师、建设者、管理人员等都希望展示出体育建筑别具一格的优势,因此各类新型建筑材料、先锋结构技术、超前工艺手段等都会优先应用其中,这意味着体育建筑的物理形态本身,是向世人展示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综合实力的载体。 然而,评价一个体育建筑的价值,除了物理形态所展现出的科技、文化等直观成分外,还有经济价值范畴的间接成分,因为体育建筑建设需要消耗庞大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如果仅仅是 “好看好用冶,而在赛事结束之后,无法有效融入现实社会维度继续发挥作用,显然是不符合 “高投入、高回报冶预期的。

该书通过对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徐州奥体中心三个复合功能体育建筑的分析,深入剖析复合功能体育建筑运营的现实特点。 在无差别的 “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冶视域下,核心议题是 “建设与运营的统一冶,即体育建筑不能一建了之,必须考虑后期市场运营的需求,提前纳入体育建筑规划设计之中。 进一步对体育建筑建设、运营抽象化,使其脱离建筑实体层面,与体育竞技、商业模式建立关联。 其中,建设-竞技之间的关联,从体育建筑投资阶段就已产生,如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建筑都采取了PPP 投融资模式,政府鼓励社会多样化资本的介入,而投资者本身对后期体育建筑经营有着强烈意象。 但无论体育建筑参与者的成分多复杂,建设维度下的唯一目标,就是确保体育竞技部分的需求充分满足,在这一纯粹目标之外,则要更加灵活地处理各种配套设施、服务,为后期运营打开商业空间。 而运营-商业之间的关系没有统一模式,同一个体育建筑在对公众开放之后,往往会产生多种经营业态,如娱乐服务、场地租赁、会员制、公益性等,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复合功能体育建筑运营的显著特征。

三、基于强烈的创新意识,优化复合功能体育建筑的建设运营管理

该书所列举的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徐州奥体中心三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参与的体育建筑项目,由此也积累了大量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建设与运营经验,为进一步提出创新模式奠定了实战基础。

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创新的起始点是体育场馆建造体系,由一套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投资、设计、管控、评价等标准构成;着力点是体育场馆长期运营能力构造,重点是突出科学发展观,由科学选址、科学设计、科学筹划、科学使用等一系列操作体现。 该书特别突出了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强调在未来的复合功能体育建筑物理结构中,地热、太阳能、环保材料等将成为亮点;落脚点是体育建筑运营管理模式,从体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大型赛事举办是整个生命周期的闪光点,随后体育建筑进入漫长的经营管理周期,由于大部分时间处在大众体育文化情境中,因此管理思维、方式方法等必然发生异变,创新重点应放在技术管理体系、设施运营体系、持续运营支持、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

在超越体育建筑物理形态之外的创新上,该书也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观点,如在体育建筑内部空间增加非体育功能,包括大型商业展览、舞台表演、文化活动、会展功能等,这一观点在国内许多体育建筑中得到了成功验证,如北京工人体育场、香港体育馆(红馆)、上海体育场等,常年对外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已经成为体育建筑功能复合化的成功典型。 同时,该书进一步提出政策保障、体系保障等建议,指出复合功能体育建筑在进行建设运营管理创新时,应综合考虑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城市气质等因素,打造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功能建筑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深圳湾体育中心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