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大田高效栽培竹荪关键技术

2021-12-07裘源春孙丽娟

江西农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竹荪覆土大田

裘源春,孙丽娟

(鹰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赣中综合试验站,江西 鹰潭 335000)

江西省是竹荪的一个重要产区,据2018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年鉴》统计数据,江西竹荪产业在全国排名第四,约占全国竹荪产量的7.42%,而且每年面积、产量均以两位数速度增长。棘托(长裙)竹荪属中高温型食用菌,是江西省竹荪栽培的主要品种,其中棘托竹荪品种有D89、D1等,由福建省农林大学培育,约占全省竹荪栽培面积70%;长托竹荪品种有D-古优1号,由福建古田食用菌研究所培育,约占全省竹荪栽培面积30%。另外红托竹荪作为中低温型食用菌,适合江西山区气候与环境,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调查发现,江西省竹荪生产受技术缺失、技术守旧、技术走样、管理粗放等不利因素影响,单位产量高低悬殊,为提高竹荪产量,增加产出效益,规范竹荪栽培管理过程,高效栽培竹荪关键技术的应用就显得非常迫切。近年来鹰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赣中综合试验站致力于栽培竹荪的实践研究,对高效栽培竹荪关键技术作了全面优化和集成,现将竹荪栽培相关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 前期工作

1.1 栽培场地选择

竹荪栽培的田块要求交通便利,土质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透气性好,排灌容易,土壤不易板结。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沙性不能过强,也不能过黏,沙性过强则易干,过黏则易缺氧,均影响竹荪产量。且竹荪种植不能连作,须间隔3年以上,周边田块未种植过竹荪最佳。考虑到本省梅雨季节时易造成大田内涝,大田四周的沟渠必须比大田深20 cm以上。

1.2 栽培原料准备

栽培原料是竹荪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来源,栽培原料的优劣对竹荪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栽培原料为木(竹)屑、谷壳、尿素、复合肥、轻质碳酸钙。栽培前2~3个月即每年11月份开始备料,一般竹屑4500~5500 kg/亩、木屑500~1000 kg/亩、谷壳500~1000 kg/亩、尿素50 kg/亩、轻质碳酸钙50 kg/亩。

1.3 栽培原料发酵

栽培原料必须进行充分发酵。具体发酵方法:第一天将准备好的主料(木屑、竹屑、谷壳)浇足水,第二天把2/3的副料(尿素、复合肥、轻质碳酸钙)均匀地撒在主料的表面,然后用铲车将主副料充分混合,混合的同时撒施剩余的1/3副料,并按每100 kg干料浇60 kg水的比例在堆料上浇足水,堆高1.5~1.8 m,进行第一次发酵,原料堆放长度视场地灵活掌握,以后每隔10~15天用铲车翻堆2次,前后共翻3次堆,翻堆时要做到上下、内外的料要互换位置,使栽培原料上下、里外发酵得均匀一致,发酵时间大约50天左右。发酵结束后培养料呈棕黄色,有发酵香气,无刺鼻氨味。

2 铺料播种

2.1 季节安排

棘托(长裙)竹荪属中高温型菌类,菌丝发育温度10℃~25℃,高于30℃则停止生长;菌蕾形成和生长温度20℃~30℃,最适温度22℃~25℃;子实体的生长(开裙)温度18℃~32℃,最适温度21℃~24℃,因此,适宜春播。一般安排在1月中下旬至4月初,分2~3次播种,其中第一次播种量占比二分之一以上。

2.2 大田铺料

铺料前需要在大田撒施复合肥10~15 kg/亩,然后按田块进出水方向、线距1.2 m拉(画)线,沿线铺料,料宽80 cm、高25 cm左右。

2.3 播种

播种前闻一下栽培料是否有氨味,如氨味较重,则铺料后过7天左右再播种。播种时先用竹棍在栽培料中间划一条凹槽,将种子掰成鸡蛋大小放入凹槽内,然后将栽培料复原,播种间距8~10 cm,用种量每亩500~600袋(500 g/袋)。如果栽培料有轻微氨味,则栽培料不要复原,直接覆土。

2.4 覆土盖草

播种后应及时盖土、盖草,采用培土机盖土或人工盖土的方式。盖土时,泥土要完全覆盖栽培料,一般盖土厚度7 cm左右,覆盖过薄,则易受雨水冲刷使栽培料裸露在外;覆盖过厚,则易压实栽培料,造成栽培料缺氧。盖草选稻草或细茅草,不能用杆子粗的大茅,以免出菇时压住菇体,造成畸形或折断。盖草要将整个泥土盖住,厚度约2~5 cm,起保温保湿和防太阳直晒、雨水冲刷的作用。

3 菌丝期管理

3.1 发菌管理

播种后10天开始检查菌种的萌发和吃料情况,如发现死种要查明原因并及时补种。对于裸露的栽培料要及时补充覆土。同时要注意栽培料的含水情况,料太干的话要在畦沟内灌水,待料湿度适中后再排干;料太湿则要排干田地积水。

3.2 除草

当菌丝布满土层,即菌丝爬上土面或即将爬上土面时,要选晴好天气用除草剂除草,不宜人工除草。

3.3 搭建遮阴棚

竹荪子实体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通常在“七阴三阳”环境下生长最好,产量最高。为此,为了促进竹荪子实体的形成,采取一定措施遮阴是竹荪高产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一般大田除草后菌丝爬上土面长至沟两侧半山腰时即可在畦面上搭遮阴棚,这段时间如果天气晴热高温,搭建遮阴棚时间可适当提前;如果正好遇到绵雨低温的天气则适当延后。

具体方法:沿着畦面纵向(长边方向)每隔3.95 m打一个木(竹)柱,沿着畦面横向(宽边方向)每隔3畦打一个木(竹)柱,即柱间距3.95 m×3.6 m,木(竹)柱紧挨畦边入土40 cm左右,柱高不低于1.8 m,柱与柱之间用铁丝或尼龙绳连接形成网格状,棚四周木(竹)柱以及棚内沿畦面纵向每隔3个木(竹)柱则用铁丝或尼龙绳斜拉紧至地面并用木桩固定,网格上面覆盖4 m宽的6针遮阳网,四周用2 m宽的6针遮阳网遮盖。网与网之间、网与铁丝或尼龙绳之间用细铁丝(或一次性竹筷)连接。

4 菌球期管理

在5月-7月自然温度条件下,菌球从形成到成熟开裂需经28~30天,此期须重点搞好湿度管理。一方面要适度喷水,使基质含水量从65%提高到75%,另一方面要保证菌球期生长的小环境空气相对湿度达85%以上,同时还要每天揭开拱棚上覆盖物1小时,给予菌球弱光刺激,如遇刮风天气,则要盖严棚膜防止菌球风干。之后,菌球在22℃~26℃、空气相对湿度达85%~95%时成熟,初始菌球顶端破裂,菌盖、菌柄依次从中挤出,菌柄伸出后,便从菌盖和菌柄之间吐出菌裙。

5 田间管理要点

5.1 温度管理

竹荪在自然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合理安排季节是栽培竹荪控制温度的主要方法,但通过人工方法控制温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温度管理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若在低温季节播种,应在畦面覆盖一层稻草和薄膜保温,使栽培料的温度保持在15℃以上;二是在高温天气要及时遮阴,避免菌种或菌丝被晒死;三是在出菇阶段,若遇上高温天气,要加厚遮阳物,避免菌球高温萎缩死亡。

5.2 湿度管理

在发菌阶段,栽培料的湿度控制在60%~65%,即用手使劲捏,捏到无水挤出即可。在菌丝未走满栽培料前,不要让雨水久淋,畦沟内也不宜长期浸水。在发菌后期和出菇阶段,要注意控制覆土的湿度,以便菌丝进入土壤,形成菌索进而长出竹荪。土壤湿度一般控制在手捏土粒能压扁而不黏即可。出菇阶段则应侧重于畦面空气相对湿度的控制,一般雨天不淋水,连续天晴时要在畦面浇水,但气温在25℃以下时喷水次数要少,量要足,30℃以上时喷水宜少量多次。

5.3 光照管理

光照是指阴棚光照,菌菇体生长最初的第1~7天,菌索尖端出现米粒状白色原基——菌蕾,当菌蕾长到卫生丸大时,阴棚光照保持“四阳六阴”。此后的第8~16天,菌蕾逐步长成鸡蛋大小,此阶段阴棚光照保持“二阳八阴”。第17~23天,菌菇体持续生长,菇球破口抽柄散裙,阴棚光照保持“一阳九阴”。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随意调节阴棚光照,因此生产上一般采用4针遮阳网覆盖阴棚,光照采取“二阳八阴”处理,做到上下兼顾。

5.4 病虫害防治

竹荪菌丝具有较强的抗杂菌能力,对其造成主要危害的杂菌有红鬼笔和白鬼笔,一旦被侵染则整畦报废,因此发现杂菌后要立即消毒,控制其扩散。此外危害竹荪的还有白蚁、蛞蝓等,可用白蚁灵毒或喷洒5%食盐水防治,同时在大田周围撒石灰粉做隔离带。

6 结束语

调查发现:田块排水不畅、栽培料偏少、氮肥不足、覆土偏薄是导致竹荪产量偏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竹荪的栽培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栽培场地选择,四周沟渠起码要比大田深20 cm以上,栽培料备足6000 kg以上,尿素50~60 kg,覆土5~9 cm。同时菌球期注意覆土的湿度变化,避免连续高温使得畦面发白过干,影响菌球正常发育。

猜你喜欢

竹荪覆土大田
水稻机械直播同步悬摆式覆土装置设计与试验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竹
菌中皇后话竹荪
“竹君”食疗菜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一碗竹荪汤
百病傻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