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21-12-07谭晓明
谭晓明
(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阳江 529800)
非瓣膜性房颤在心血管内科中比较常见,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对患者身体健康能够造成严重威胁,通常采取华法林等药物进行治疗[1]。而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高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目前已有相关药物治疗报道[2]。华法林是常用的口服抗凝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但存在出血风险及个体化差异。利伐沙班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Xa抑制剂,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效用,且血药浓度比较稳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来我院就诊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设为观察组)及华法林治疗(设为对照组)的≥60岁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2~83岁,年龄平均(73.66±5.3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4~81岁,年龄平均(74.13±5.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3]及冠心病[4]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楚,无精神系统疾病。③入组前3个月无手术及心脏复苏治疗史。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入组前明确活动性出血性疾病者;②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药物过敏者;④年龄<60岁。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10mg/次,1次/d,口服。对照组使用华法林治疗,初始口服剂量,2.0mg/次,1次/d,第4、6、8d检测INR,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量,一般为0.5整数倍;直至调整后的药量在2.0~3.0范围内稳定;每隔2~3d检测INR一次,当持续检测3次INR处于2.0~3.0间时,可考虑改为1次/周,或者,1次/月;当患者有肾功能不全或体质量低时,考虑适当减少药物用量。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小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包括轻微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出血、球结膜出血、皮下瘀斑<25cm2、二便潜血;②非大出血及大出血事件发生情况:非大出血事件包括皮下瘀斑≥25cm2、血尿、消化道出血,大出血事件包括严重鼻出血、咯血、脑出血;③栓塞事件、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下肢静脉栓塞及心肌梗死;消化道反应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及消化不良;④凝血相关指标:统计治疗前、治疗后统计PT、APTT、TT及FIB水平;⑤肝功能指标:统计ALT、AST及TBIL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小出血、非大出血及大出血事件发生情况
对照组轻微鼻出血1例、牙龈出血2例、口腔黏膜出血1例、球结膜出血1例、皮下瘀斑<25cm22例、二便潜血1例;观察组牙龈出血1例、皮下瘀斑<25cm21例,观察组小出血事件总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30.00%(8/30),χ2=4.904、P=0.027;
对照组非大出血事件皮下瘀斑≥25cm21例、消化道出血1例;观察组非大出血事件血尿1例,观察组非大出血事件总发生率3.33%(1/30)与对照组6.67%(2/30)比较,χ2=0.351、P=0.554;
对照组大出血事件严重鼻出血1例、咯血1例,观察组大出血事件严重鼻出血1例、脑出血1例,观察组大出血事件总发生率6.67%(2/30)与对照组6.67%(2/30)比较,χ2=0.000、P=1.000。
2.2 栓塞事件、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
栓塞事件发生情况: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2例、肺栓塞2例、下肢静脉栓塞2例、心肌梗死1例)与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1例、肺栓塞1例、下肢静脉栓塞1例、心肌梗死0例)各事件组间比较,P均>0.05;
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腹痛2例、腹泻1例、恶心1例、消化不良0例)与观察组(腹痛1例、腹泻0例、恶心0例、消化不良1例)各发生情况组间比较,P均>0.05。
2.3 凝血相关指标
治疗前,观察组PT、APTT、TT、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TT、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相关指标比较
2.4 肝功能指标
观察组治疗前、后ALT、AST及TBIL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因为心脏电活动无规律、心房颤动波无序快速,进而造成舒张期时心脏左心房血流减缓、心房体积扩大,引发机体纤溶系统丧失平衡,凝血功能被削弱,血栓形成风险提升[5]。尤其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冠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其血压较高,血液高凝风险、血管内皮损坏风险及脑栓塞发生风险均高于普通人。故需采取抗凝药物,以调整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指标,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心梗发生风险。华法林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凝剂,源自香豆素类药物,通过对维生素K的抑制作用,发挥减少凝血因子合成的效用[6]。随着越来越多新型药物应用于临床,抗凝治疗方案也得到一定的调整,利伐沙班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血药浓度,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7]。
本研究结果证实,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应用效果均较好,且在出血及栓塞事件发生风险方面疗效相当。且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变化不大;说明在调整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方面,长期应用利伐沙班的临床效果更好,但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对肝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利伐沙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使用剂量具有依赖性等。
总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器官功能处于持续衰退状态,卒中发生风险较高,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