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视角下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期石城址研究

2021-12-07张瑞强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墙石城龙山

张瑞强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龙山时期石城址是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存,学界对这些石城曾做过一定的研究①详见: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题》一文认为各个氏族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石城的出现(《北方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28页);魏坚、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石城址初步研究》认为石城具有军事城堡的性质(《文物》1999年第2期);孙周勇:《大青山南麓石城聚落初步研究》认为环境的变冷加剧了人们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从而导致石城的出现(《文博》2000年第5期);魏峻:《内蒙古中南部史前石城的初步分析》认为环境的变迁加剧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争夺,从而促使石城的出现(《古代文明》2003年第2期);杨召礼:《内蒙古长城地带早期石城址的考古学研究》认为石城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韩建业:《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认为北方石城带是长城的“原型”,主要为了抗击北方民族的南侵(《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胡岩涛:《北方长城地带史前城防遗存及其特征研究》一文重点研究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史前城防遗存的特点,认为其占有重要地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大都认为内蒙古地区史前石城具有军事性质,但是,其缺乏梳理具体遗址出土的陶器及层位关系来重新判断石城墙的建造年代,以及分时段具体研究石城兴起的动因;因为龙山时期历时近500年,其早中晚期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石城的功能、兴起的原因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本文希望通过梳理自然环境资料和文献史料来深入地探讨这批龙山时期石城址建造年代及背后兴起的动因。

一、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期石城址年代再探讨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龙山时期石城主要分布在岱海地区、南流黄河沿岸,主要包括老虎山石城①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西白玉石城②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93页。、大庙坡石城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91页。、板城石城④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6页。以及下塔石城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下塔石城内城墙发掘简报》,《草原文物》2018年第1期,第16页。、后城咀石城⑥新华社呼和浩特勿日汗:《内蒙古在黄河边发现大型史前时期城址》,2019年11月20日。等。这批石城由龙山早期持续到龙山晚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石城形制、规模等日趋完善,石城的主要功能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通过审视这批石城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下面通过重新梳理相关简报材料,来探讨这批石城的年代及背后的深层动因。

(一)老虎山石城及城墙建造年代

图一 老虎山遗址III区四层陶器图

老虎山遗址地处永兴乡,位于蛮汗山余脉老虎山南坡,距离岱海25千米;遗址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南走向的两个山脊之间,石墙沿着山脊修筑,遗址主体呈三角形簸箕状,总面积约13 万平方米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老虎山遗址石城墙主要分为北—东北墙和西—西南墙两大段,石城墙总周长约1.3 千米,其中北—东北墙大致呈弧形,下土筑上石筑,下面土筑部分不甚规整,高低不一,大体宽1.5米,残存最高约1米,上面石筑部分大部分散落,也不甚规整,大体宽约0.7米,残高约0.3 米,土石共高约1.3米⑧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06页。。由此可以看出老虎山石城墙以土夯筑加石块垒砌而成,形成土石共存的墙体,相比较阿善文化石城的石块垒砌技术更加进步。另外,石墙底部土筑部分宽约1.5米,比上部石筑部分宽近一倍,形成上窄下宽的形制,石墙整体来看不甚规整,形制较为简单,走向也是顺地势而建,呈现出早期石城粗犷、简单的特点。

根据简报可知老虎山遗址涉及石墙层位关系的只有北—东北墙,通过P3解剖点外侧西壁剖面图可知石墙垫土在三层下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07页。,由F35 打破石墙垫土可知F35晚于石墙,但是由于F35 未有陶器发表,所以只能根据层位关系来大致判定石墙建造年代,又因解剖点在Ⅲ区,所以以Ⅲ区层位出土器物为主要判断依据。Ⅲ区四层所出的T310④:6斝、T305④:6斝足和T306④:4绳纹罐、T306④:1大口瓮、T306④:7豆表明其已经进入了龙山时期,许永杰、卜工两位先生研究认为三北地区黄河两岸遗存中空三足器、斝式鬲是这一地区典型的龙山早期遗物,①许永杰、卜工:《三北地区龙山文化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第2期。所以,四层所出斝、斝足和豆等陶器年代应为龙山早期,而石墙垫土为三层下,所以石墙年代最早不超过四层器物年代,应大致同时或者稍晚于四层,所以石墙建造年代大致处在龙山早期阶段,距今约4,500年左右。这与报告中碳14测定数据也较为吻合,其绝对年代距今约4,500—4,300年左右,报告也指出老虎山文化分为早晚两期,历时大致200年左右②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00页。。

(二)西白玉石城及城墙建造年代

西白玉遗址位于永兴乡水泉村西北1 千米处,地处蛮汗山余脉西白玉山南坡,南接与岱海相邻的低洼地,东距岱海27 千米,遗址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南走向的两个山脊之间,石墙沿着山脊修建,两侧略延伸到山脊之外,遗址呈三角形簸箕状,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93页。。西白玉石城城墙主要包括北—东北墙、西—西南墙两大部分,其中北—东北墙长约380米,石墙上部为石筑,下为土筑,石筑部分宽约0.7 米,残高0.2 米—0.4 米,土筑部分宽约1.5 米,高约1 米,两者总高约1.7 米—1.9米,石墙部分地段内侧砌有石台阶,宽约1.5米④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94页。。西白玉石城地势较为陡峭,遗址海拔平均1,500米,石城依地势修建,石墙主要建在两侧山脊之上,形成三角形簸箕状,北边石墙闭合,越往下越宽阔。石墙整体为上石筑下土筑,下面土筑部分较宽,约1.5米,上面石筑部分宽约0.7米,石墙残高总共约1.7米,另外,有的地段石墙内侧还建有石阶梯,北—东北墙靠下段有城门遗迹,阶梯、城门等设施较为完善,使得石城形成一个比较独立的生活单元。西白玉石城选址和老虎山石城很相似,它们皆是选在地势陡峭的山坡之上,且石城墙都修建在遗址两侧的山脊之上,遗址整体呈三角形簸箕状,这种形状一方面和自然地势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与石城的功能有关,石城越往北越高,且石墙交汇于北部,形成三角形,这有利于雨水顺着地势从高到低流下去,从而减少雨水对居址区的破坏,进而保护了生活区域。

图二 老虎山遗址陶器和西白玉遗址陶器对比图

西白玉遗址未解剖石墙,没有石墙的层位关系,所以,只能通过发掘出土的各层陶器来大致推断其建造年代。西白玉遗址四层出土陶器如T4④:1陶斝、T4④:4陶豆、T4④:6素面夹砂罐和老虎山遗址T305④:6斝足、T306④:7豆、T203④:2素面夹砂罐很相似,可以看出两者四层器物年代大致相同,根据简报所指出的遗址被石墙环绕,加上各层器物大致与老虎山遗址相似,且西白玉石城形制、选址等都与老虎山石城十分相似,所以,两座石城建造年代应大致相同,根据前文可知老虎山石城年代为龙山早期,故而,西白玉石城也应修建于龙山早期。

(三)大庙坡石城及石城墙建造年代

图三 大庙坡陶器与老虎山遗址典型陶器对比图

大庙坡遗址位于凉城县三苏木乡大庙村北,石城建在蛮汗山余脉南坡上,南邻与岱海相连的低洼地,东南距岱海约6.5 千米,遗址北高南低,中部有大冲沟,两侧为自然沟谷,山后为更高的山峰,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经过调查发现在冲沟东侧中部发现石墙一段,南北走向,顺山势修筑,残长8米,宽0.4米,残高0.4米,顺墙向南发现有约百米的墙基①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91页。。由此可见大庙坡石城选址与老虎山、西白玉石城比较相似,都是建在山势较为陡峭的坡地之上,石城墙随地形而筑,不甚规整,比之老虎山、西白玉石城墙稍显逊色。因为大庙坡遗址未经发掘,只有一些调查材料,所以只能根据仅有的F1材料来大致判断石城的年代。

根据调查材料可知大庙坡F1共存陶器主要以斜腹盆、大口尊、大口瓮、素面夹砂罐为主,根据李伊萍先生的老虎山遗址典型陶器分期研究,可知T205③:6斜腹盆、H9:2大口尊、F2:2大口瓮属于老虎山晚期器物②李伊萍、赵李博:《老虎山遗址陶器分期》《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83页。,而大庙坡F1出土的斜腹盆、大口尊、大口瓮分别与之相似,所以,F1应属于老虎山遗址晚期阶段,又因老虎山遗址时间跨度与老虎山文化大致相同,所以,F1为老虎山文化晚期阶段。由上文可知老虎山文化处于龙山早期阶段,距今约4,500—4,300年,故而,F1 大致距今约4,300年左右。由于材料有限,现在只能依据F1 的年代来大致推断大庙坡石城距今约4,300年左右。

(四)板城石城及城墙建造年代

图四 板城遗址II层陶器和老虎山遗址VI区II层陶器对比图

板城遗址位于凉城县永兴乡板城村西北,东距岱海22千米,西距老虎山遗址3.5千米,石城建在阴山余脉蛮汗山坡地之上,两侧为冲沟和坝底河,遗址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共分为两大区域,第一区域为遗址的主要部分,位于低处面向东南的山坡上,主体部分环绕石筑围墙,呈弓背贝壳状,海拔平均约1,400米,第二区域位于接近山顶偏南处,内有5个方形石建筑遗址,海拔平均约1,500米,板城遗址总面积达10 万平方米;板城石城墙主要在遗址第一区域,主要为北墙、西墙两大部分,其中北墙呈直线形,长约80米,墙体建在东西向山体之上,结构为上石筑下土筑,现存宽约2—4米,地表残存高约0.5米,石墙按照石块大小逐层垒砌,石缝间垫以碎石块或者黄土,其内壁铺垫一层厚0.3 米的暗褐色垫土加固,外壁平齐,略向内收①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6、209页。。由此可看出板城石城址延续了老虎山石城的风格,也是选址在两侧陡峭的坡地之上,石城随地势而建,呈簸箕状,其总体仍不规整,展现出粗犷的风格,石墙建造技术没有太多变化,仍是下土筑上石筑,石筑部分以石块逐层垒砌。

根据板城遗址北墙P1、P2两处解剖点可知石城墙在二层起建并打破遗址二层②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10、211页。,所以,只要推知板城遗址二层器物的大致年代,即可得知石城墙大致的建造年代。根据图4 可以看出板城遗址二层陶器如T5②:2斜腹盆、T3②:4蓝纹罐、T1②:3豆、T5②:5直壁缸分别和老虎山VI区二层陶器斜腹盆、蓝纹罐、豆、直壁缸相似,所以,两者二层所含陶器年代大致相同,又老虎山遗址VI区二层年代属于老虎山文化晚期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80页。,所以,板城遗址二层年代大致为老虎山文化晚期,即龙山早期晚段。因为石城打破二层,所以,板城石城建造年代当晚于龙山早期晚段,绝对年代大约介于4,300—4,200年之间。

(五)下塔石城及其内城墙建造年代

下塔石城地处清水河县下塔村,位于南流黄河沿岸地带,它建在一处坡地之上,石城墙顺着地势和冲沟而筑,城墙共分内外两重,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700米,其中内城略呈不规则形,外城近似弧形;内城城墙宽约1—1.1 米左右,由石块层层垒砌而成,城墙外建有11 处马面设施,以2号马面为例,其位于内城墙东门南侧,形状为圆角长方形,长约7米,宽约6米,其外侧建有石墙,内侧有夯土墙体,形成外石筑内夯筑的马面形制,另外南墙西侧建有城门一座,门道宽约2米,长约2.4米,城门外有类似“瓮城”的设施,内城墙外有冲沟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下塔石城内城墙发掘简报》,《草原文物》2018年第1期,第16-20页。。由此可以看出下塔石城内城比老虎山文化石城进步,其城墙较为规整,四周合围,石城不仅建造有城墙,还建造了马面这样的防御设施,同时城门也较为规整,石墙不仅由石块层层砌筑,也加入了夯土筑造技术,使得城墙更加坚固。另外,下塔石城由内外两重城墙构成,内城墙和外城墙是否同时,有待探究,现在根据内城墙发表的材料可大致推断出内城墙的建造年代。

图五 下塔石城内城F1出土陶器图

因为下塔石城只有内城墙发掘简报,且只发表十几件陶器,根据简报城墙的解剖层位关系,可知T1 城墙叠压在2层之上,同时被1 层所覆盖②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下塔石城内城墙发掘简报》,《草原文物》2018年第1期,第25页。,所以探究二层层位年代,可大致推出石墙修筑年代,又发表陶器中层位清楚且器物组合较为明晰的仅有F1,F1开口于1层下,根据F1所出双耳罐、豆座、折腹罐以及陶鬲可知其属于永兴店文化。又F1③:2陶鬲与白草塔晚期F8:21陶鬲基本一致,根据魏坚先生研究,永兴店文化矮领双鋬鬲有一个发展过程,其中白草塔F8陶鬲属于永兴店文化晚期③魏坚:《试论永兴店文化》,《文物》2000年第9期,第66页。,据此可以推断出下塔石城内城F1 也大致属于永兴店文化晚期,又魏坚先生认为永兴店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左右,其与龙山文化大致同时④魏坚:《试论永兴店文化》,《文物》2000年第9期,第67页。,所以,F1年代亦处在龙山文化晚期。而下塔内城墙建在二层之上,F1又开口于1层下,所以,F1年代与内城墙修建年代大致同时。已知F1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故而,下塔石城内城墙建造年代也大致为龙山文化晚期。

根据上文可知下塔石城内城墙外建造有十余处马面,其外还有冲沟以作防御屏障,下塔外城墙也建有马面,内城墙建造马面当是防御外部之敌,若内城墙与外城墙同时起建,内城墙外建造马面,且有冲沟防护,然后在冲沟之外又建造外城墙,同时外城墙建造马面设施,这明显不合理,合乎逻辑地解释应是下塔内城先建造而成,其城墙建有城门、马面等设施,同时利用自然冲沟等形成一个防御系统,随着时间推移,下塔石城又加以发展,修建了外城墙及马面、角楼等防御设施,至于内城墙和外城墙是否同时共存一段时间?外城墙修建好以后,内城墙及其马面等设施是否依旧使用?这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来实证和探究。总之,基于现有的材料,可以看出下塔石城内城建造于龙山文化晚期,外城建造年代应晚于内城。

除此之外,南流黄河地区龙山时期石城还有后城咀遗址,它地处清水河县浑河北岸,总面积约138 万平方米,也是由内城、外城组成,城墙建有马面、瓮城等防御设施①《内蒙古在黄河边发现大型史前时期城址》,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19-11/21/c_1125255817.htm,2019年11月20日。。由于这座城址详细简报尚未发表,只能根据现有的材料来大致判断这座石城情况,根据下塔石城情况,以及这一地区石城发展脉络来分析,后城咀石城的年代可能也是龙山晚期,其内城外城当和下塔一样,非同时兴建。

二、石城的演变及其功能的分析

(一)相关石城的演变情况

龙山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石城主要以老虎山文化石城和永兴店文化石城为主。老虎山文化石城主要分布在岱海地区,包括老虎山石城、西白玉石城、大庙坡石城、板城等;永兴店文化石城主要分布在南流黄河地区,包括下塔石城、后城咀石城等。

表1 龙山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石城统计表

由表一可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龙山早期石城以老虎山、西白玉为主,面积9—13万平方米,龙山早期偏晚以大庙坡、板城为主,面积10—25万平方米,龙山晚期以下塔、后城咀石城为主,内外城总面积28—138万平方米,即龙山早期以老虎山文化石城为主,龙山晚期以永兴店文化石城为主,总的趋势是石城面积逐渐增大,海拔逐渐降低,石城逐渐复杂和完善。另外,老虎山文化石城一般建在海拔较高的山上,例如老虎山石城最高处达1,560 米,西白玉、大庙坡石城平均海拔也在1,500 米左右,板城稍低一些,但是也达1,400 米,这批石城建在如此之高的山上,当有特殊的原因。到了龙山晚期的下塔石城时,石城已经由海拔较高的山上转向坡地或者台地之上。永兴店文化是承接阿善文化发展而来的②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永兴店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245页。,所以深受阿善文化影响,其石城也受到了后者的影响,例如寨子上石城是阿善文化中趋向合围的石城,下塔内城则完全合围,同时修建了城门、马面等设施,修筑技术一方面继承了早期的石片垒砌技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夯筑技术,所以,综合来看永兴店文化石城比之早期石城要进步很多。

(二)石城功能的分析

龙山早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石城以老虎山、西白玉石城为主,这两座石城都建造在海拔较高的山上,石墙沿着山脊修筑,整体呈现倒三角簸箕形,最高点往往是石墙交汇的地方。由图六、图七可知,其整体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且石城墙修筑在海拔逐渐变低的山脊上,石墙如鱼脊线一般,顺势而下,这样在遇到雨水之时,山上的降水会顺着石墙由高向低流下,且石墙的鱼线形使得其受雨水冲刷的程度减弱,这样的选址、造型和设计都使得石城更利于抵御洪水的侵蚀,另外遗址中间的冲沟也便于雨水流走。反观老虎山、西白玉石城墙宽约1.5米,高1—1.9米左右,这样的规格与军事防御不匹配,另外,这几座石城并没有完全合围,只是利用地势来修筑石墙,假如军事防御,当不至于如此简陋,况且这样的石墙怎么防?纵观这些石城之间并未存在明显的等级、规模之别,加之老虎山文化周边并未有强大的势力集团,所以,这样的选址更多的应是为了规避自然灾害,而非部族军事冲突等原因。龙山早期偏晚石城主要以大庙坡、板城石城为主,此时的石城选址也是在较高的山上,布局和形状大致和早期石城相似,所以,龙山早期阶段老虎山文化石城的功能更多的是为了规避雨水等自然灾害,同时保持城内水土,护卫遗址,标识界线等,而非为了军事目的。

图六 老虎山遗址图①引自魏峻《内蒙古中南部史前石城的初步分析》,《古代文明》2003年第二卷。

图七 西白玉遗址图①引自魏峻《内蒙古中南部史前石城的初步分析》,《古代文明》2003年第二卷。

到了龙山晚期下塔石城、后城咀石城时,石城不仅合围、趋于规整,面积也更大,而且还建造了马面、护城壕等防御设施,马面作为典型的防御建筑,鲜明地体现出这一时期本地石城性质已变成军事防御的城址,这与龙山早期老虎山文化石城性质大不相同。下塔石城不仅有石筑城墙,还出现了夯筑墙体,这在筑城技术上也是一大进步,另外较为密集的马面设施,也展现出严密的风格,且其建在海拔不高的坡地之上,这与老虎山文化石城动辄1,500米的高度截然不同,况且,龙山晚期已逐步接近夏代纪年,此时,阶级、军事等国家色彩是十分鲜明的,这正好印证了下塔等龙山晚期石城为什么会出现马面等防御设施。所以,综合来看,龙山晚期本地区石城已成为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址,其功能与早期石城不同。

总之,本地区龙山早期的石城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规避洪水等自然灾害,是较为简单的石城,以防御自然灾害为主;而本地区龙山晚期的石城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御敌对军事集团的攻击,是建造有马面等防御设施的石城,军事意味浓厚;石城功能的变化,暗示了阶级的出现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夏朝建立前夕)是相吻合的。

三、环境视角下石城兴起动因的探讨

(一)距今4,500—4,300年左右当地气候环境的湿润多雨

有学者指出“修正后的中国全新世:青莲岗高温期(8,000—6,000aB.P)、北京寒冷期(5,600—5,000aB.P)、半坡温暖器(5,000—4,000aB.P)、商周寒冷期(3,000—2,800aB.P)……”①刘清泗:《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4期。可知在5,000—4,000年处于温暖湿润期,所以雨水才会充沛,从而形成洪水,这才对当时人们造成水患压力。也有学者指出“中全新世温暖器(6,500—3,500aB.P),本段以灰绿色黏土、亚黏土具有水平层理的湖相沉积为主,多数层段孢粉含量较丰富,乔木花粉占较大比例(20%—45%)……其植被类型以森林草原和草原类型为主……这些资料表明,中全新世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是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②周延儒、张兰生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年,第141页。在气候湿润的背景下,降雨充沛,雨量较多,这一方面有利于人们获取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另一方面,雨量的增加,也带给了人们水患的压力,故而,当地人们寻求更高的居住地来规避洪水。

表2 岱海距今8000—1000年湖面变化数据表③引自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根据表二可以看出距今5,000—4,000年岱海地区湖面高程上升了一米,最大深度上升了1.5米,平均深度增加了0.42 米,湖水面积增加了26.7平方公里,所以,据此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降雨量在增加,这也照应了前面所述4,500—4,300年左右,当地气温温暖湿润,降雨充沛,所以综合来看,老虎山文化时期石城所处的自然环境温暖湿润、降水较多,这就与文献所说的“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相符合,表现出水患较多的历史场景。

(二)尧舜时期洪水的肆虐以及龙山晚期军事压力的增大

龙山时期本地石城年代主要在4,500—4,000年左右,根据相关学者研究指出“尧、舜、禹时代距今约4,500—4,000年左右,社会组织形态为邦国。”④王震中、李衡眉等:《中国大通史导论史前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18年,第100页。又张忠培先生指出尧舜时代为龙山时代,而龙山时代大致指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即4,500—4,000年左右)。⑤张忠培:《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1期。严文明先生认为龙山时代距今约4,600—4,000年左右。⑥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所以,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尧舜时期大致距今约4,500—4,000年左右,这与老虎山文化石城年代有一定重合。《尚书·尧典》载“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①(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尧典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页。《国语·周语下》“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②(战国)左丘明著、胡文波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8页。据《史记》载“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③(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24页。又《汉书》载:“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④(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523页。

根据以上文献史料可以看出,尧时洪水肆虐,“怀山襄陵”意即包围山川,淹没丘陵,由此可见当时洪水之大,在百姓遭难、洪水滔天之际,尧一方面听取“四岳”的意见,另一方面希望选出治水之人,在四岳的建议下,尧用崇伯鲧来治水,崇伯鲧率众治水,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之法,经过九年而无功,治水失败,最终被处死。所以,根据战国、秦汉史料可以得出尧时确实降水过多,导致洪水肆虐,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尧指派鲧治理洪水;而老虎山文化石城地处岱海附近,其更直接面临水患,在洪水肆虐的背景下,当地部族可能会组织人员治理水患,但是更多、更便捷省力地方式是将遗址迁到海拔高的山地之上,这在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就是老虎山文化石城普遍选址在海拔高、地势陡峭的地带,同时为了防御洪水、保持城内水土,便修建了石城墙,以便将生活区域圈围起来。

到了龙山晚期,随着各个部族之间矛盾、冲突的增加,军事防御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便催生了诸如马面、瓮城等防御设施的出现。例如陶寺遗址G8便出土了30余个人头骨,上面多有砍斫痕迹,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还有大量骨镞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这些暴力遗存都表明了陶寺晚期社会矛盾冲突地加剧和军事征伐地增多。据《淮南子》载“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㺄,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⑥顾迁译注:《淮南子·修物》,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3页。又《孟子正义》载“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⑦(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万章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28页。由此可以看出尧舜之时,尧舜集团曾对周边一些部族展开战争,譬如舜流放共工、驩兜,杀三苗、鲧等,通过暴力手段镇压反抗者和异己者,经过系列战争,使得尧舜集团取得并巩固了统治地位,所以,龙山晚期各个集团之间、各个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和财富,不断发生战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防守较为严密的城址便出现了,例如位于南流黄河地区的下塔、后城咀石城,它们建造了城墙、马面、瓮城等防御设施。

(三)老虎山文化石城和永兴店文化石城兴起的动因

根据上文可以看出老虎山文化石城主要建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上,且其石城整体呈现倒三角形,这样的流水线形石城墙由高到低修建,有利于雨水的排泄,加之环境资料显示4,500—4,300年左右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富,容易形成洪水灾害,另外根据史料可知尧舜时期洪水滔天,洪水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灾害,结合环境和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老虎山文化石城所在的龙山早期洪水横行,所以,这些石城便建在海拔1,500米的山上规避洪水的侵袭,同时修建倒三角形石城以利于雨水的倾泻,并保护城内生活居址。

永兴店文化石城建在海拔较低的坡地、台地之上,其石城较为规整,面积较大,同时修建了马面、瓮城等人工防御设施,这明显带有军事防御色彩。根据陶寺遗址出土大量战俘牺牲等人头骨以及文献中关于尧舜时期战争征伐的记述,可以看出到了龙山晚期,随着阶级的分化,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争夺财富、统治权等,不断发生战争,这与夏代建立前的社会背景是相吻合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各个社会集团之间一方面通过联盟或者联姻等方式结成政治同盟体,另一方面不断扩张,吞并较小的部族,在这样的压力下,龙山晚期较大规模的城址不断出现,而处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交界的南流黄河地区,便出现了如下塔这样的石城,其修建的马面等人工防御设施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反映。

总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老虎山文化石城兴起的动因主要是为了抵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是当时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而非为了抵御敌对势力的侵略;永兴店文化石城兴起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防御异己势力集团的征伐,是当时部族之间战争冲突较多的结果,军事防御是石城的重要功能。由此,可以看出本地区石城由不完善逐渐趋于完善,由修建在高出逐渐迁往低处,功能由早期的防御洪水到晚期的抵御战争,石城的变迁正是历史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结 语

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期石城主要分布在岱海地区和南流黄河沿岸地区,岱海地区主要是老虎山文化石城,包括龙山早期的老虎山石城、西白玉石城,以及龙山早期偏晚的大庙坡石城、板城等;南流黄河地区主要是永兴店文化石城,包括龙山晚期的下塔内城、后城咀石城等。通过梳理自然环境材料和文献史料,可以看出龙山早期洪水灾害严重,治水是当时社会的重要任务,老虎山文化石城正处于这一历史环境中,其石城选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当是为了躲避洪水的侵袭,而非为了军事防御,洪水灾害是其兴起的主要动因;龙山晚期社会集团之间军事冲突较为频繁,战争压力增大,处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永兴店文化石城修建了马面等人工防御设施,这些石城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所以,战争的压力是其兴建的主要动因。总之,本地区石城是史前先民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是石城发展、变迁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欢

石墙石城龙山
简约现代风 绍兴龙山玫瑰园私人影院
浪淘沙·岳阳龙山行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仙女
不一样的数字墙
吴堡石城札记
石城旧事
遇到幸运的石墙
龙 山
别具观赏性的石城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