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核心故事的地方作为
——《习近平情系西海固》采写手记

2021-12-07王磊李钧德张亮

中国记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西海固分社新华社

□ 王磊 李钧德 张亮

(作者分别系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常务副总编辑、政文采访部主任)

今年8月,由新华社记者历时三个月采写的特稿《习近平情系西海固》在《瞭望》新闻周刊“治国理政纪事”专栏刊出。2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四访西海固,情系西海固人民,倾心倾力帮助西海固脱贫的大量细节和故事首次得到系统性披露。稿件感情丰沛、细节生动,全国900多家新闻网站和数十家中央、省市级党报在头版头条等重要位置刊登稿件全文或摘要,全网浏览量达3.6亿人次,社会反响强烈。

这次报道的成功,是新华社宁夏分社长期深耕西海固地区的回报和成果,充分说明了中央媒体地方分支机构在高端时政报道领域大有可为。

深耕“中国贫困之冠”,赓续优秀传统

宁夏西海固地区曾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亦被联合国相关组织评价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正是这样一片“苦瘠甲天下”之地,却成为长期以来新华社宁夏分社记者着墨最多、倾情最多的地方。

最贫穷的地方,一度也是外界最关注的地方。作为宁夏为数不多的“新闻富矿”,西海固一直都是新华社宁夏分社重要的采访调研基地。一代代记者扎根于此,反映西海固的苦难,记录西海固的发展。当西海固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时,记者第一时间深入西海固,眼含热泪采写参考报道向中央反映百姓疾苦;当西海固城乡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记者也备受鼓舞,通过一篇篇沾泥带露的报道,为西海固的发展鼓与呼。

尤其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新华社宁夏分社更是把西海固的脱贫事业作为报道的重中之重。为了让记者在西海固沉下心、扎下根,分社先后通过选派骨干记者挂职西海固贫困乡镇副乡长、年轻记者坐班车下乡等方式,鼓励记者扎根西海固土地,贴近西海固群众。在分社主要领导带头践行“扎根工程”和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激励下,记者纷纷把西海固当作“第二故乡”,有的记者在西海固一待就是三个月,有的记者一年到西海固采访数十次。

得益于扎实践行“四力”,分社近年来有关西海固的报道量大质优。《新西海固呼之欲出》《探寻减贫中国策》《西海固新生》《走出黑眼湾》等一批融合报道不断掀起高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2021年,时逢建党百年,西海固地区也于2020年11月如期摆脱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分社总编室认为需要组织一个“高峰之作”,对这一彪炳历史的事件进行总结。

1997年、2008年、2016年、2020年,习近平同志先后四次踏访西海固,为西海固的脱贫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说,西海固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百姓疾苦的历史见证,更是习近平开展东西部协作、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地、实践地之一。基于这一独一无二的重大选题资源,分社策划在建党百年之际,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主角组织一篇重磅报道,讲述20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西海固发展、倡导推动闽宁扶贫协作模式助力西海固脱贫攻坚的故事。

涉及中央和全局的报道,对于一个地方分社而言操作难度很大。但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宁夏分社记者就采写出《中南海与西海固》的通讯名篇。正是这一报道和分社记者一代代传承的扎根基层的优良传统,鼓励着记者下定决心突破自我、再攀高峰。

深入践行“四力”,用心用情讲好核心故事

报道团队在西海固的旱塬山坳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采访,像蜜蜂采蜜一样,被采到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暖到、甜到。

图为报道团队在宁夏西海固地区采访。

▲ 图为黄统帅给记者展示他1997年和习近平的“同框”照片。

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踏访西海固,时间跨度超过20年,足迹遍布西海固8县区。为此,记者多方联系地方报社和党史部门,搜集了大量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来宁夏考察的资料,并撰写了数万字的案头笔记,终于在出发前绘制出采访调研的路线图。

最近20多年,西海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因移民搬迁,西海固人口变动甚大,记者要找到当年与习近平有过交流、交集的人有较大困难。多走、多访、多听、多问就成了记者采访时的不二法门。在隆德县,为了找到1997年习近平考察过的一口小圆井,记者拿出当年的照片在乡间小路上反复比对。找到了这口井,却没有人能讲出故事。记者又向村干部逐个打听在照片上出现过的村民,这时那个穿着红毛衣、站在习近平旁边的小男孩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个孩子叫黄统帅,是我侄子,他当年才11岁。这娃娃‘攒劲’,去过福建打工,回来搞养殖很快就脱了贫。”村民黄学习原本是我们费尽周折找到的采访对象,可是他的一席话,让我们与黄统帅这个更具有故事性的人物不期而遇。黄统帅成长、脱贫的经历,正是西海固人民在闽宁协作机制帮助下与贫困做斗争的无数典型案例中的一个。

在固原市原州区深沟村,村支书马正刚回忆起2008年习近平来深沟村考察时的嘱咐言犹在耳。这些年,深沟村沿着习近平指出的“村干部要当致富带头人”的路子,一手抓组织建设,一手抓村集体经济,昔日山大沟深的“深沟村”如今已经一片坦途,成为固原城边的一个城市社区。

一路走一路看,正是在这样一个个耳闻目见的鲜活事例中,记者对西海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闽宁协作、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稿件的写作框架和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讲好核心故事,不能把报道简单地落脚在讲故事上。采访完成后,报道团队召开头脑风暴策划会,深入研讨报道的谋篇布局,对稿件的立意、结构、内容、细节精心设计,在内容甄选、表现形式、思想内涵上深入挖掘,确定了以总书记四访西海固的故事为明线、以共同富裕思想的萌发和实践为暗线的思路结构,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点一滴的探索、一丝一缕的深情串联起来。在谋篇布局和后续写作过程中,国内部央采中心齐中熙同志充分发挥了央采记者站位高、经验丰富的优势,高效完成相关工作,避免了走弯路。

敢于创新,地方小分社也要常怀“国之大者”

《习近平情系西海固》稿件得到了新华社社长何平和总编辑傅华的肯定。何平社长批示指出,展示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形象,揭示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是新华社重要政治责任,社办报刊和地方分社同样大有作为。傅华总编辑批示指出,这是新华社讲好核心故事、展示核心形象的又一力作,传播效果显著,社会反响强烈,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站位,出色的策采编发能力,真挚的敬爱领袖的情怀,值得充分肯定。社领导的批示,对社办报刊和地方分社参与核心报道既是肯定和鼓励,也是鞭策与要求。结合此次报道,笔者在分社探索开展核心报道方面有如下感悟。

一是创意策划方面,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涉及核心的报道,作为央媒的地方分社,并非不能有所作为,关键是要善于借力,注意整合各方资源,不要自己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作为新华社地方分社记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既是对个人的思想政治建设要求,也是采编工作应当贯彻落实的根本遵循。而讲好核心故事,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体到行动上的应有之义。

二是厚积薄发,功夫下在平时。既要接天线,也要接地气,这是对新华社记者的基本要求。常年在偏远小分社工作,记者容易出现“接地气有余而天线不足”的缺陷。为此,宁夏分社近年来结合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一方面以多种形式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一方面鼓励记者多“抬头看天”,积极参加总社编辑部组织的高端时政报道和调研小分队,锤炼本领。

新华社宁夏分社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宁夏分社长期调研观察点实施办法》,选取总书记视察过的闽宁镇、将台堡、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作为长期调研点,由分社主要领导、总编室负责同志牵头组成调研组进行蹲点调研。同时,分社对考核办法进行修订,激励记者多参加总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治国理政纪事”等高端时政栏目稿件的采写。

三是统筹多兵种,做好对内对外报道。在《习近平情系西海固》报道策划、采访阶段,报道团队都能够做到文字、视频、图片多兵种协同作战,最终稿件也是文字、短视频、图片、海报等全媒要素展示。一个小小的遗憾是,报道团队一开始没有考虑到对外传播。稿件推出后,总社总编室领导认为这一选题非常具有对外传播价值,并要求分社继续做好对外英文微纪录片的制作。这也为今后做好核心报道提了一个醒,讲好核心故事,要对内对外同步策划,一次采集,多元分发,向海内外展示好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形象。

猜你喜欢

西海固分社新华社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再创新高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