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给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021-12-06孙永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兴趣方法能力

孙永光

摘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更应该要让学生学会方法,学会学习。

关键词:方法;能力;兴趣

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用积极参与,整节课将是失败的教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会学想学,就必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规律,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粗读到细读,读懂题意

拥有好的自学能力就相当于拥有了很好的数学基础,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方法,如阅读例题中,先粗读:了解这道题的大概题意,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这是粗读时需要了解的内容;接着再细读:围绕重点句子去理解例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通过画线段图、写等量关系等方法去寻找解题方法,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如教学例题:“五(1)班有21名女生,男生人数比女生多 ,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自由默读,教师提问:“题里有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哪句是重点语句?比女生多 是把什么看作整体1?”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仔细读,理解重点,明确例题中是把女生人数看做整体“1”,女生的 就是求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通过这样“读”的基础,使学生们明确解题的方法。

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外,还要刺激学生抱有疑问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如在教学“甲乙两地距离4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全程的 ,行驶了多少千米?”让学生列式解答,然后教师再把“行驶了多少千米”改为“距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这样又该怎么列式呢?通过这样改变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问题变了,解题的方法也在变,从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所以说,经过看书理解,使学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掌握解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健因素。

二、参与实践,获取真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不利于开拓思维。实践可以带来真正的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多看、多思考,多问为什么?动口说理,从而获取新知识。同时,借助教具、学具、投影、电脑等现代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操作、演练,摸一摸、画一画、做一做,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老师先给学生看长方体的身体,自己摸一下,指出它的长、宽、高,在感知上认识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把例题中的长方体展开图与自己做的长方体模具进行比较,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解题思路。教师再把学生的想法板书:

(1)前、后两面的面积+左、右两面的面积+上、下两面的面积。(2)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3)(长x宽+长x高+宽x高)x2。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寻找出最佳的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在这过程中,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出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计算一些5个面、4个面的长方体表面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质疑比较,拓展思维

在数学教育中,比较这个逻辑性的方法的话,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力,有意识地,自发地获得知识,发展思考能力。同时,比较是学习的重要方法,通时比较才引发质疑、释疑,因此掌握数学的解题方法。所以,在教授中我们要用转移规则,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和容易混淆的知识联系方式。从中发现知识联系方式,掌握比較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出示:“怎么比较 ○ 的大小呢?”对于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学生们感到困惑。教师引导: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尝试计算,看谁能最快算出来。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们很快计算出: = , = , > ,所以 > 。这时老师再提示:这题我们还可以怎样比较?根据前面学过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们很快就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出来。面对学生们的喜悦感,老师再提问说:“还有没有另外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们既好奇又满脸困惑,老师再引导说:“你们把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数的分母相乘的积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 ○ ,2x6=12,1x7=7,12>7,所以 > 。究竟老师的算法对不对,学生们半信半疑。老师再出示:比较 ○ 的大小,让学生验证。通过验证,学生们发现分子乘积大的分数,这个分数就大;分子乘积小的分数,这个分数就小。学生们对这种简单的比较方法非常认可。因此,在教学中要勇于发现知识的联系点,挖掘学生的思维空间,积极思考,主动探讨,善于比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看法,正确运用联系、比较的思想和方法。如在教学训练中出现的练习:

(1)一袋大米20千克,吃了 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一袋大米20千克,吃了 ,还剩多少千克?

题(1)中 带有单位名称是具体的数量,列式为:20- =19 (千克)。题(2)中 没有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量的比,列式为:20-20x =4(千克)。通过“ 千克”与“ ”的对比,使学生对“量”与“率”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澄清思维的模糊性,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四、抓住关联点,寻找转换规律

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形成规律,逐步理解知识转化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又一途径。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抓住知识的联结点、转化点,寻找转化的途径,促进思维的转化和发展,掌握解题的规律。如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时,学生在掌握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如何利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也就是如何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后进生的又一难点。教学中我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的换算让学生自己解答,重温了单位换算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接着出示一些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完成。由于有了前面的解题经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最后,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换算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达到新旧知识互相转化、互相统一,从而形成解决这类单位换算的解题方法:

(1)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

(2)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通过教学中知识的转化,强化了知识的关联性,让学生认识到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解题能力。

结束语

如上所述,在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从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只有掌握教给数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教学[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0):70.

猜你喜欢

兴趣方法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