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坯模”教育思想研究
2021-12-06赵姣
赵姣
摘要: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视“家居讲学、接引后来”为有益之事,他的教育思想自明其德,止于至善,自成一家,偏重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全面。宋末以后,朱熹的哲学思想逐步确立为封建教育阶级的统治思想,朱熹经学渗入到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之中,此后直至元、明、清的教育仍占据重要地位,广泛、深刻的影响中国教育长达七百年之久。时至今日,朱熹系统全面的儿童教育思想依然为我国本土化儿童教育所借鉴,引导当代儿童教育办学理念广泛融合西方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之精华的同时,逐步深入探索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朱熹;儿童教育;教育思想;社会意义
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坯模”教育启蒙
“小学”最早出现在殷周时期,其含义并非仅指教育意义上的初级教育,还包括语言学范畴的文学训诂学。因此,学“小学”的也未必都是儿童。而从中国传统教育这一角度来说,儿童受教育的“小学”称为“蒙学”。周朝已经出现小学,随后汉朝的“书馆”、“学管”和“书舍”等教育机构都用来教育儿童,宋朝更是出现了“乡校”、“村学”、“家学”、“义学”、“冬学”等多学并存。根据对儿童心智成长和身体发育规律的认识,朱熹在教育原则中特别强调“明德”。“人的‘明德’是一种来自于天的内在的德,是虚灵不昧的,并且人世间的理也全都被囊括在里面,所以人可以应对一切发生的事情。”而“坯模”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必须抓实、抓牢才能行大学之道,明明德。
(一)“坯模”教育的基础性
“基礎性”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坯模”教育,即儿童教育,是为以后的教育打基础,其二是指教育偏向基础、简单的知识。教育时间要及早,教育内容要偏向基础,即由表及里。朱熹根据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小学”和“大学”两个不同的阶段来划分将学校的教育过程。“朱熹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整顿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造就贤才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1]“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2]教育的内容则是传统的儒家经典思想,其中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念,正所谓:“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错”[3]。学习的也是洒扫、应对、进退等简单地常识。结合儿童理解能力有限的生理、心理特点,仅仅要求他们知道个大概,只眼前事。小学是事,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告诉儿童礼仪规矩,并依此规矩做去,而所谓的“规矩”就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伦理。
(二)“坯模”教育的关键性
“收其心,养其性”的教育在儿童时期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扎根脚的过程,他把儿童形象的看成是一个“坯模”,儿童的“小学”学习就是在打“坯模”,在培养“圣贤坯璞”。“困而不学,然后为下”[4],如果儿童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扎牢根脚,那么等他们到了“大学”阶段则“习之易荒,觉已难悔”。反之,如果儿童在“小学”阶段打好了“坯模”,那么等到了“大学”阶段则只需要在其基础上稍“加光饰”,即将其与现实结合思考就可以了。为了打好“坯模”,减少以后的学习难度,朱熹认为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应从孩子稍能自理起,就要教导和培养他们对这些规矩的认知,使他们明白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朱熹的“坯模”教育方法
(一)按部就班、由表及里
朱熹认为教育教学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发展程度来实施。他提倡小学阶段的肯定教学,多说恭敬少说防禁。也就是说,对“坯模”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少给予“否定”,进行鼓励式教育。朱熹主张通过按部就班、由表及里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教育虽有联系,但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基于儿童的每个认知发展阶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这些阶段是不可逆的。所以,儿童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既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教育他们。
(二)贴近生活、因材施教
朱熹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而教育者就要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是对儿童进行更好的培养的重要方法。他说“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5]即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教育,使学生们通过教育都能够成材,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教育者要了解掌握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式、认知方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使儿童们都能通过教育培养成才,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成长发展。“朱熹十分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极为强调教材的思想性和知识性”[6],合适的教材一定是适合儿童掌握的,一定是贴近生活的,一定是思维引领导向的。
(三)诱导为主、启发教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者的作用主要在“领”上。同样,朱熹认为合格的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书要自己去读,道理要自己去探索,老师只是做得引路底人,做得个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他认为若要更好的去理解所学的知识,保持并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善于进行正面诱发式的教学,要善于与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他认为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去进行诱导启发,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深明义理,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达到的效果远比那种普通的教学方式所到达的效果好。学生们只要明白了道理,不用长辈的管教,不用法规的约束,他们也会学好。但是,他强调诱导启发式教学要适度,要适时,要在学生“必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给他们启发。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善于在恰当的时刻去启发诱导儿童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如要教学更好的达到效果,朱熹认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者在教学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若仅靠说教,强迫学生机械性学习,所达到的成效微乎其微。但是若诱导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激发自觉学、乐学的主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求知,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三、朱熹“坯模”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道德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那么相应的道德教育也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当今社会中医疗事故频发、食品安全层出不穷、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反思为何社会道德沦丧至此。加强德育,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此类现象。朱熹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对塑造人格起导向作用,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否接收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培养,对其今后的人生乃至社会道德水平来说都起着重大作用。未成年人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发展的后续力量和持续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未成年人的德育,德育要从“娃娃”抓起。
“坯模”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关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培养认同封建伦理道德的知识分子以维护封建统治,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教育体系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成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借鉴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贺明.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3][4][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2,181,161,339
[6]李英翯,姜殿坤,姜晓洁.朱熹对中国传统启发教学思想的继承发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