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穴隐喻的教育意义与超越

2021-12-06范诗怡崔岐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内卷

范诗怡 崔岐恩

摘要:从柏拉图“洞穴隐喻”来看,人类文明所铸就的是一个多级“洞穴”,这个洞穴是无限延展的形式,可以从一个“洞穴”中走出,但迎接的不过是一个更大的“洞穴”。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虽稳步前行,但仍问题频生,与其说等待外部大环境的改变,不如以“洞穴隐喻”审视教育现存问题。真正的危机是需要解放自身走向洞穴之外的世界,经历太阳与瞳孔的磨合最终适应太阳,突破自我,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的自我救赎。

关键词:洞穴隐喻;洞穴囚徒;内卷

现代社会以一种极其开放的姿态包容万物风俗,万千哲学理论思想渊薮于此。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仍以怀特海的一句“整個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解”为嚆矢,热忱于柏拉图式的哲学理论。在《理想国》的第七卷以柏拉图极大的前后对比和联系将哲学观点输出,以教育为本体构造出了一个极其晦涩的“洞穴之喻”。

一、洞穴隐喻的原初意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描写了一个洞穴式的世界,光明世界中的太阳的光辉可以延伸到黑暗的洞穴,而反观黑暗的洞穴中,是囚徒。洞穴中的囚徒由于客观的抑制结合主观的无奈性导致一种无法走动的状态。在其之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火堆和一堵墙。火光的另一头有人,把弄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它们产生客观的移动,最终将它们的倒影落在墙上。这时的洞穴囚徒似乎成了“井底之蛙”,视野狭隘,思想局限,看见的影子和听见的声音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客观存在,实则只是一种影像。此时,有一个人被解除了锁链的禁锢客观抑制性消失,而另一种被迫外向的拉力占据了他的主观无奈性,最终他走向了洞穴之外。洞穴之外的世界,太阳的光线灼烧着他的眼球。视觉中枢终究适应了太阳的热烈,终于他开始欣赏日月星河。在柏拉图看来走向光明的洞穴囚徒的确会庆幸自己的这一变迁,替自己的伙伴遗憾。但是他若是带着一双短暂时无法适应黑暗的眼睛回到洞穴,去较量“评价影像”,结果会是嘲笑和杀戮。[1]

在洞穴之喻之中,第一部分就是囚禁。囚禁的对象是囚徒,囚徒只能看见背后操控者通过影像希望让他们看见的世界,囚徒者其实是一个无法选择的人,他甚至不会去反抗,就好似一个灵魂被操控的傀儡,画地为牢。第二部分是觉醒,“井底之蛙”般的囚徒,当从“影像”走向客观现实的时候,但是貌似现在洞穴之外所见到的东西无法否认它是错误的,这时其实会出现这样一个冲突:到底是囚徒不敢面对的现实还是囚徒不敢面对的自己的声音?紧接着就是逃避,这份“解脱”在囚徒看来其实是另一个全新却又无法接受的牢笼。而时间却似乎慢慢抹平了他的训栗,他开始接受,甚至希望将现在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另一些囚徒。第三部分是救赎,他回到洞穴,告诉另一些洞穴囚徒那些真实客观存在,帮着他们逃离。

二、洞穴隐喻的教育意义

其实从柏拉图晦涩的“洞穴之喻”中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囚徒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而是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区别。每一个人无论是学习者也好,实践者也罢,现拥有的知识不是最全面的知识,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仅仅是说一个人内在的品质问题,是他们的环境困住了他们的思维在结合以群体思维中从众心理的干扰。知识其实是一个“无限”的概念,而人在所拥有的时间里是无法达到一个极限,尽管在“钟形曲线”的中间的确存在着一群人就比如说博士教授,反观大多数人类其实他们已经站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顶部,但是在知识领域其实也仅仅是在他所研究的那个领域达到了极限而已,但这也已经使人驻足凝望了。

其实细看学习的定义,是一个通过某种努力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那么为什么会说它是痛苦的。因为在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它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最为痛苦的是它与你内心期待的不相同的一种痛苦。也就正如囚徒面向洞穴外的世界,真正痛苦的不是那阳光与瞳孔的适应程度而是他所见到的客观物体与在洞穴中所面对的影像的不同的偏差感带来的一种内心的冲突。

而最后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感受过洞穴外世界的人重回洞穴。其实反观现代读书人,这除了是一个修身,正心,诚意的过程,必须上升于国家社会层面治国,平天下。所以说返回洞穴也许会带来很多无法预计的后果但是必须义无反顾。的确历史的发展让我们一直在洞穴之间周旋,不过是从一个“洞穴”到另一个“洞穴”,但也是知识水平的一次又一次的升级。

三、从“内卷囚徒”走向“越狱救赎”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下,“内卷”以2020年的网络热词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2]。从学前教育阶段下的兴趣班的堆叠,到高等教育下的考研趋势疯涨,都可以归结为“教育内卷”的现实表现[3]。

“内卷”和“洞喻”根本不同点在于主观个体的看法。“洞穴之喻”是一个突破不了的状态,你拥有的是自我意识自我知识水平的一个不断提升,是一个慢慢说服自己内心的痛苦,退却茧房,视角更加通透的过程。而“内卷”确是将所有的精力付诸于一种“无用功”上,自织茧房,自我囚禁,终究是个愚昧之徒,束缚自己的认知,累积自己的苦楚,世界慢慢黑暗。所有真正的“反内卷”是一个突破自我内心的一个过程,或许每一位内卷或者被内卷的人其实都是黑暗洞穴之下的囚徒者,它们一直在一个被抑制住的空间循环那个世界的规律,往复循环,不由自主。而世界之大总有领先者以一个正常的视角审视世界,看出“内卷”化的不足之处,走向另一个光明的世界。但是走出来的他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种内心不平衡的缺失,若是稍有不慎,阿喀琉斯之踵将会重蹈覆辙。但好在有些事物的存在就是一种违背正常的社会发展的状态,其结果就是逐渐消失。所以“反内卷化浪潮”会越来越高,原本的走出洞穴的人逐渐适应光明。

随着“双减政策”下,“内卷”正在瓦解,但是客观因素的变革终究敌不过内心信念的强大。与其等待外部大环境的改变,不如解放自身走向洞穴之外,经历太阳与瞳孔的磨合最终适应太阳。突破了自我,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的自我救赎。

四、总结

在认知提升的路上我们的确是从一个山洞走进另一个山洞。懂得越多的人越谦虚是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自己是“无知”的,他们不执着于门的另一头是不是另一个洞穴,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某个地点,而是认识自己的“无知”,提升自己的认知。尽管“洞穴之喻”突破不了,你拥有的是自我意识、自我知识水平的一个不断提升,而只有必须不断说服自己内心的痛苦,退却茧房,你的视角才会更加通透。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

[2]张琦. 上半年网络热词请收好[N]. 山西日报,2021-07-28(011).

[3]谌涛. 教育需要从内卷到成长型竞争的转型[N]. 衢州日报,2021-07-06(06).

作者简介:范诗怡(2001-),女,汉族,浙江金华,温州大学本科师范生,研究方向:符号教育。崔岐恩(1975-):男,汉族,陕西汉中,博士,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符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方向:符号教育学。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逻辑构建和符号接地问题的哲学、心理学研究”(18ZDA032);2020年浙江教育厅项目“小学生符号意识研究”(Y202043191);2020年温州大学侨特色项目“马来西亚华侨对中国符号的认知特征与趋势研究”(WDQP20-YB010)。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1147020;202101179044)。

猜你喜欢

内卷
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的创新补贴“内卷”研究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内卷不是便利贴,别在矫情中用过了头
你“内卷”了吗?
大学生“内卷”现象引热议
中考体育改革之争难以摆脱的应试化“内卷”
我就是中国TOP2大学的“内卷”大学生
“内卷”的中国高校: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