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
2021-12-06伏成芹
伏成芹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工作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群体,并要解决受助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良好的实践教育,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灵活有效应对。由于传统社会工作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实践活动较少,限制了学生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培养。基于此,本文针对“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设计入手,确定了互惠小组成员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面向新生开展社会工作,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以及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专业,由老生负责实施,新生辅助配合完成互惠小组的学习任务,以此实现老生与新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社会工作;互惠小组;社会工作教学
新一代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眼界更加的开阔,自我认知也更加的强烈。而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的学生。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度与参与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由学生主导教学过程,可采用“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改进,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1.概念的提出
1.1新生适应环境的需要
社会工作专业的新生在入学后,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同学、新老师,而大多数新生很难快速融入和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从社会工作专业上来看,该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学生对于该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部分学生为调剂生,学生对于该专业认识有限,甚至少数学生排斥该专业,而形成了生源流失問题。所以,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需要一个愉快、轻松、互助的教学模式,以加快社会工作专业新生适应学习环境的速度。
1.2实践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化
社会工作专业注重学生实务技能的培养,实践课程占比较大,但是由于实践教学形式较少,缺少新颖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比如,比较常见的实践教学是参与志愿者活动,去帮助弱势群体,像走进养老院,培老人聊天、打扫卫生,或者是去福利院,关心孤儿,关爱残障儿童等,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社会工作内容,活动中需要实践的内容有限,与多层次的社会工作不符。还有参与社会与街道工作,实践的难度较小、深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甚至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而否定专业的地位,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3营造助人文化的需要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帮助与关爱弱势群体,富含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而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则过于重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相对的忽视了助人文化的营造。社会工作突显的是助人自助,工作面向的是弱势群体,给予其必要的心理关怀与物质帮助,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助人文化素养,彰显社会工作的博爱。由于学校助人文化建设的缺失,使得学生之间交流沟通较少,与社会工作中的服务积极主动相背离。社会工作做为职业化助人的典范,学校教育助人文化素养不够浓厚,则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社会工作者。
2.互惠小组教学模式实施的对策
2.1教学设计
互惠小组不是针对一个学年的学生组建,而是面向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实现学生之间横向与纵向的沟通交流,扩大学生的交际面。互惠小组以实践课程为基础,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小组培养,教师为指导者,从小组成员中选择能力优秀者为组长,以为新生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为方向,进行社会工作务实与社会工作评估的实践教学。
2.2教学实践
2.2.1适应阶段
互惠小组以帮助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新同学为目标,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可以实施四次小组活动。第一,建立契约,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认识彼此;第二,分享学校生活中的趣事,或者是生活经验,可组织开展交流会,让小组成员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活动氛围需轻松愉快,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第三,由高年级的学生陪伴新生游览学校,使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并了解配套的生活设施;第四,高年级学生通过与新生的互动交流,获知新生面临的问题,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新生感受到被关心与爱护。
2.2.2建立人际关系
小组成员之间渡过适应期后,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互惠小组下一步的社会工作是帮助新生建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还是以活动为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本身对新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互惠小组可以组织策划的活动有很多种,像迎新晚会、各年级交流会,或者是运动会、社团活动等,为新生提供互动交流的空间与机会,增加新生之间交流的频率,以帮助新生结识志同道合、脾气相投的朋友。而高年级的学生也可通过这些活动,认识到更多的新朋友,从而拓宽自身的交际面,提升自身与人交流、沟通、互动的能力。
2.2.3充分认识专业
小组成员之间有了一定了解后,需对新生进行专业认知的强化。高年级的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有着良好的认知,可以回答新生提出的有关专业问题,分享自身学习的方法与经验,弥补新生专业认知上的不足。而老生在这一过程中,则会获得社会工作的真实体验,对社会工作会有一个新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也可开展分享互动,进一步深化小组成员之间的友谊。
2.2.4开展社会实践
互惠小组通过前期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学生社会工作经验,为走进社会开展真正的社会工作实践做好了准备,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学与做,以锻炼和提升互惠小组成员的社会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可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专业内部,在社会工作专业内部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组织策划、沟通协调等工作能力;第二,为学校职工子女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比如,辅导其功课,与其交流沟通,解决其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等;第三,走入社会,通过前期的准备和社会工作经验积累,小组成员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后,开始步入社会进行真正的社会工作,安排小组深入社区、社会工作组织、团体机构等开展社会工作,全面提升互惠小组的社会工作能力,实现小组成员更好的成长。
3.经验总结
3.1明确成长方向
在实施互惠小组教学模式之前,应依据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实际,确定小组的成长方向,将老生与新生聚集在一个小组,为老生提供社会工作实践的机会,而为新生营造一个适应的环境,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互惠互助,实现共同的成长与进步。新生在老生的帮助下,利用较短的时间融入新的学习生活,老生在帮助新生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能力的提升。
3.2需要交流平台的辅助
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第一,建立互惠小组的微信群,小组成员可在群中交互信息;第二,建立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扩大互惠小组教学的影响力;第三,不同年级之间也可建立沟通渠道,增加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沟通机会,使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交流、沟通,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其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3.3试验先行
为了实现互惠小组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进,需要先进行教学试验,通过试验总结经验教训,以保证真正实行中少走弯路,多些教学成效。可开展小规模的教学试验,在各年级分别招募3名同学,作为试验小组成员,以某个社会公益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为依托,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小组成员为留守儿童提供为期3个月的课后作业辅导服务,通过对此次活动进行经验总结,以为互惠小组教学的正式实施做好准备。
结语:小组工作也可称之为团体工作,在社会工作中,是以小组的方式去开展各项工作,实行小组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整个小组成员的发展与成长,使小组中每位成员都可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其属于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采用小组工作理念组建社会工作专业的互惠成长小组,充分运用了小组工作的社会功能,实现互惠小组成员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金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9,629(3):207.
[2]郑蓉.社会工作高阶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20,35(1):94-99.
[3]吴骏.协作学习小组在社区工作实践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