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红色基因 铸就农垦摇篮

2021-12-06陆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建设措施红色基因

陆军

摘要:历经百年,几代淮海农垦人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将青春与热血无私地奉献给了农垦事业,将厚重的军垦文化与经济社会事业的进步发展、职工群众的幸福安康有效融合,为企业发展增加了强劲动力。在此文章就针对“弘扬红色基因 铸就农垦摇篮”这个话题展开了详细地论述,以此展现出江苏农垦的发展与成效。

关键词:红色基因;农垦摇篮;建设措施

引言

69年前,一曲在建场“第一战役”中诞生的《保持荣誉 建设农场》场歌,其威武雄壮的歌曲,使农建四师官兵在建场征程中激情澎湃,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样,“我们的劳动热情高万丈,我们的战斗意志坚如钢”,成为每一名战士都会吟唱的战斗之曲。农建四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警备第9旅。1950年11月28日,第9旅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至1952年4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

屯垦戍边,碱地草滩树精神

挥师黄海之滨,屯垦戍边。1952年4月20日,农建四师这支肩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光荣使命,以千里行军、百里连营的铿锵,将驰骋海防前线的部队,在苏北沿海滩涂这块盐碱遍布、荒草丛生的土地上,以“生根、立足、建场”三大战役,拉开了江苏农垦开发国土资源的大幕,也让农垦人的开拓精神在这里激昂,他们用血汗甚至生命筑起了一座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

携手场乡共建,建场戍边。淮海农场建场初期把“以场带社,不与为争地”作为一条建场方针。在开垦土地对涉及到农民搬迁时,在保持现有土地房屋不动的基础上,部队将荒地开好,水利搞好,发足搬家费,才让农民统一到新垦的土地上安家,并成立江苏首个“大口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1953年4月20日,中央军委华东军政委员会批文成立国营淮海农场。依托近70年的历史积淀,淮海农场历届党委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黄海之滨上建起了军垦新城,构建了以场乡共建为依托的新型小城镇。

注入发展动能,兴城戍边。改革开放以来,淮海克服地处沿海,资源禀赋差的弱势,通过做大稻麦生产基地建设,做强大米种子产业,做足民生社会事业,利用军垦传统文化特色,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农场建设等,着力打造好“军垦传统文化”“社区广场文化”“全员廉政文化”“生态绿化文化”“健康体育文化”,真正让淮海成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海滨小城镇。

彰显特色,农垦摇篮扬红帆

军垦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所在,在保留红色文化基因,彰显军垦特色文化,让淮海这座农垦摇篮扬起红色文化的风帆。

弘扬红色基因,让地标建筑自我表达。淮海的军垦文化,2019年获江苏农垦特色子文化品牌,也是江苏农垦红色资源安身立命的“根”和“魂”。淮海坚持以红色文化为魂,打造军垦文化体系,树立了农建四师纪念碑文化地标建筑;建成了农建四师陈列馆,修缮了农建四师大院;命名了创业路;新建军垦主题文化雕塑、主题文化公园和军垦题材文化墙、照片墙;以师首长的名字命名了公园“桂莲”曲桥、“明山”假山,让军垦文化特有的标识,着力展示浓厚的红色基因和历史传承,在发展中展现出特有的军垦文化风貌。

弘扬红色基因,让军垦文化薪火相传。打造红色文化活动,把农建四师精神灌注到职工的灵魂、融入到居民的血脉,内外于心、外见于行。陈列馆中单锹挖土100斤的英模“江大锹”,担子能挑400斤的英模“仇大筐”组合雕塑,既是当年将士的学习先进典型,也是如今职工凝聚的榜样力量。淮海用农建四师模范教育人、感召人,使学模范、趕模范、当模范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同时也构建主题鲜明的职工文化活动体系,连续15届广场文化节,每两年一届的文明新事征集评选表彰,劳动模范、岗位标兵的创树,10多个文体协会正常开展活动,“五张文化牌”活动在农场方兴未艾……

弘扬红色基因,让淮海名片广为人知。淮海地处射阳县和滨海县交界,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尾闸两岸,这里既是万名农建四师开拓疆土的地方,驻守的官兵来自江苏各地,同时这里还有近7000名无锡、上海、镇江等城里的知青在这里上山下乡,近2000名海门等地的移民进驻,还有近300名淮阴籍的复员军人引进,这里更是吸纳了周边众多本土农村群众一起建设农场的家园。来到这里,可以说人们领略东海初升的旭日和麦稻醇香的壮美,拥有较为丰富的军垦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本土文化,一方土地接纳八方人才的包容理念和交融传承,是淮海独特的发展名片。

砥砺前行,美丽淮海铸家园

坚持规划引领,集聚人气。淮海远离县域城市的劣势,造就了集聚农场发展的优势,让周边职工居民纷纷融入到农场中心小城镇中发展。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农场将红色基因、军垦文化一同纳入规划,形成了以保护为要的军垦新城特色。淮海以优化环境、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休闲娱乐为导向,将周边乡镇的规划发展也融进农场发展的体系中,构建以淮海小城镇为中心、与地方城建辐射互补的城镇集群,携手共建了上百幢楼房,上百套别墅,万余人集聚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不仅让职工群众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居住红利,也将农场“国家队”的发展带动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大地。

完善配套设施,留住乡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军垦文化为特色,创树了军垦传统学校,淮海农场医院,农场社区办社会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前置到居民“家门口”的10个居委会娱乐活动室。沿街道布设农行、超市、酒店、浴室等便民场所。大力推进小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行雨污分离排放,设置无味垃圾收集箱,配置无味公厕,对老旧小区进行危旧房改造,对农贸市场维护运营,垃圾日积日清注重保洁。从楼宇及路灯节能高效亮化做起,覆盖整个城区,扮“亮”农场夜景。保护农场乡土情结淮海农机修理厂、军垦营房等老建筑,将历史旧物置于陈列馆中布展。运用日前200多名健在老军垦的言传身教和淮海人的故土情结,让人们留住乡愁中快乐生活。

注重产城融合,激发潜能。产业兴则城镇旺。淮海坚持以产城融合为方向,以提升小城镇功能为目标,依托滨海港列入国家大开发和淮河入海水道航运项目的相邻机遇,借助淮河分界线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大力发展麦稻商品粮和种子种植,“渠星”大米及啤麦品牌生产,大棚西瓜、水生花卉、苗木果园、农机投放、服装制衣和二三产服务、周边劳务输出等为主体,构建以农场为平台、产业为支撑,产城共融的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结语

新时期,我们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农垦工作提出的方针政策和部署规划,紧密联合农垦改革、发展与稳定中的各种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积极传承与弘扬红色基因,不断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推动农垦工作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随文成.转型崛起产业 提质增效促发展 积极探索农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J].农场经济管理.2021(07):3-5.

【2】陈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05):139-140.

【3】袁若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J].湖南农业.2021(06):4-5.

猜你喜欢

建设措施红色基因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工会管理的强化举措与信息化建设
高校办公室凝聚力建设探讨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雇主品牌建设 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关于加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