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真实与自我认同
2021-12-06李祥文
摘 要 艺术作品的真实与否,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创作者和受众两方面的价值认同。艺术作品表达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么它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是真实的;艺术作品符合受众的价值观念,那么它对于受众来说就是真实的。只有同时符合创作者和受众的价值观念的艺术,才具备真正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代表作《金宝汤罐》既表达了他真实的思想观念,又顺应了那个时代美国的社会思潮,因而具备艺术的真实性,中国艺术理论界不应该轻易否定美国波普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不必拔高它们。
关键词 艺术真实;价值认同;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金宝汤罐
引用本文格式 李祥文.艺术真实与自我认同——兼论安迪·沃霍尔《金宝汤罐》的真实性[J].创意设计源,2021(5):59-64.
Abstract Artistic reality depends on the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artists and appreciators. Artworks seem re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s while the true feelings of artists are expressed in artworks. Artworks seem re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eciators while the concepts of artwork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eliefs of appreciators. While the concepts of artwork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both beliefs of artists and appreciators,the artworks have great social values and artistic values. Andy Warhol's “Campbell's Soup Cans” expressed true thoughts of Andy Warhol and complied with the ethos of the Americans in 1960s, so it has artistic reality. We should not only confess the values of American pop arts, but also avoid their negative influences on Chinese society.
Key Words artistic reality;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y Warhol; pop art; Campbell's Soup Cans
艺术真实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我们对于艺术真实性问题的理解又获得了许多新的视角。艺术不是科学,艺术真实与否不在于它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比如《西游记》的内容都是虚幻的,但是几乎没有中国人会否定《西游记》在艺术上的真实性;毕加索《格尔尼卡》的画面看上去颇为混乱和奇幻,但是如果欣赏者懂得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立体派的画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常识,那么欣赏者大都会被《格尔尼卡》的艺术魅力所感染。这是因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审美,而审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并非事实判断。《西游记》在中国广受喜爱,是因为它的内容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在讨论艺术真实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艺术品背后的价值观念来理解。
一般来说,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许多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也是恒久不变的。然而,艺术与审美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在人類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艺术背后的价值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我们今天喜欢用鲜花或各种植物图案来装扮自己和生活,但是人类社会并非在一开始就是如此。普列汉诺夫指出:“原始的部落,例如布什门人和澳洲土人从不用鲜花修饰自己,虽然他们住在遍地是花的地方。”[1]原始人的生产力极不发达,他们处于狩猎社会的阶段,面对凶猛的野兽,他们哪里有闲情逸致欣赏鲜花与植物的美?同样处于狩猎阶段的中国山顶洞人,拿动物的头骨和牙齿来装扮身体。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会把一串动物的牙齿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对于植物美的欣赏是人类社会进入到采集与种植农业阶段的事情。因此,对于艺术作品真实性的判断,我们不能脱离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及生产力背景等综合因素来理解。
一、艺术的主体认同
艺术真实性只有获得创作者和受众在情感或价值理念上的认同才能体现出来。艺术的主体认同指艺术作品能够表达出创作者的理想情怀、道德情感、社会态度和情绪状态等,或者说艺术作品所寓含的价值观或精神情感与创作者相一致。从艺术的主体认同角度看,笔者认为艺术真实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及生产力背景下,体现为六个方面。
第一,在人类早期阶段,艺术作品反映出创作者朴素的实用主义理想。比如欧洲洞穴的原始壁画,其所画的野马和野牛等动物形象都有明显的夸张变形,即头部和腿部都画得比较短小,而躯干部位画得比较肥大。这大概是因为这些野生动物都是原始人类的狩猎对象,这样体型的猎物则更容易被捕获并提供更多的食物。原始人类还在艺术中表达了鲜明的生殖崇拜,比如欧洲著名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和中国仰韶文化中的蛙纹彩陶器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朴素的实用主义理想在中西方早期艺术中都有体现。这是因为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情况下,生存与生殖是原始人类实现种族繁衍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往往体现出创作者的道德情操或人生感怀。相传孔子所作的古琴曲《猗兰操》通过兰花的形象表现出孔子的高洁。自元代以来,文人画家通过四君子题材的创作表达了个人的道德理想。同时,一些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发泄个人的愤懑和超逸之情。苏轼《古木怪石图》把古木画得“虬曲无端”,象征了他曲折坎坷的一生,抒发了其胸中磊落不平之气。这种追求神似而反对形似的观点正体现出中国宋元时期文人绘画的主体认同观念。
第三,某些艺术作品表达了创作者对待社会现实的同情或批判态度,西方的现实主义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都有这样的特点。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俄国画家列宾等人的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底层民众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批判,同时期的浪漫主义绘画虽然使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是却表达了同样的情感态度。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也同样如此,受到鲁迅的极力推崇。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不朽的艺术作品具备类似的情结,比如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和现代画家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等。
第四,表现主义艺术往往表达艺术家短暂的、即兴的情绪。比如梵高画的大量向日葵题材的作品,有一些给人以强烈的热情,像太阳和火焰;有一些则给人沉闷的压抑之情,像毒药和黑夜。向日葵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情感差别,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梵高创作时的情绪和心态。同样,热抽象绘画的鼻祖康定斯基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作品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中国古代一些艺术作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王羲之在饮酒之后的微醺状态下写出了飘逸传神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草圣张旭的代表作《肚痛帖》是在急性胃痛或急性肠炎发作的状态下创作出的。
第五,某些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抽象的精神理念。比如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系列油画,其构图以纵横的黑色直线条为特征,表达出微妙的比例关系,体现出庄严的秩序感。俄国至上主义画派的灵魂人物马列维奇使用几何图形进行绘画,也有鲜明的理性色彩。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的大平涂绘画作品也蕴含了某种神秘主义观念。美国极簡主义画家巴内特·纽曼使用“拉链”式的线条分割画面,也使我们或多或少看到了蒙德里安的影子。这些精神理念虽然很抽象,但无疑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体现。
第六,一些现代派艺术反映了艺术家对于艺术传统的否定和革命。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宗教的祛魅已然成为现实,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颠覆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这种变化也促使艺术发生变革。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取消了连贯的故事情节,其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单一视角,在同一幅画面中画出不同视角的物象造型。最极端的艺术家当属杜尚,他的现成品杰作《泉》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这些艺术变革是艺术家对于艺术传统重新审视和重新诠释的结果,也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体现。
二、艺术的受众认同
艺术作品如果只能被创作者主观认同,那么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走入曲高和寡的死胡同,从而不能在艺术史上留下痕迹。因此,艺术作品也要符合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或者获得少数社会群体或阶层的认可,才能形成社会影响力,尽管这种认可有时是滞后的。
中国古典戏剧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喜剧效果迎合了中国封建社会底层民众善良的心态,补偿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体验。民间年画与文人画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源于二者的受众不同。民间年画往往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内容俗气,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群体的认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底层民众,他们在物质财富上往往比较匮乏,他们无法理解文人画构图中大量的留白,他们认为买了这样的画意味着金钱上的损失和浪费。因此,中国民间年画通常都有非常饱满的构图,这迎合了老百姓“锱铢必较”的朴素心态。年画大量使用连年有余、马上封侯和平安吉祥等功利化的题材,并用谐音化的图案来象征。这种艺术迎合了受众的观念与心态,那么在受众看来自然是真实的。
西方艺术也有这种受众认同的现象,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与民众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中世纪的教堂壁画往往把人物形象画出“飘飘欲仙”的感觉,这迎合了善良的信徒渴望升入“天堂”的心理。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桎梏开始被冲破,这时期绘画中的人物开始充满鲜活的世俗情感。达芬奇等艺术家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资助,因此,他们的作品免不了受到美第奇家族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在科学革命和世界大战的影响下,西方民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革,因而也影响了艺术的面貌。当代西方艺术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元化局面,这与西方多元的文化、民众的自由选择和大量移民的社会状况有关。
艺术作品的主体认同和受众认同并非同时存在,大部分是各有侧重,只有少数艺术作品能够实现主体认同和受众认同的统一。有些艺术作品故意谄媚于受众,比如一些民间美术和民间戏曲。这种媚俗的艺术往往缺乏真诚,不能表达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不具备较高的艺术格调,创作者也未必真正喜欢这种作品。有些艺术家因为功利和世俗的目的而创作一些媚俗的作品,而有些艺术家则坚持自己的个性与真诚,坚持创作中的主体认同。据董其昌《容台集》中记载:“吴仲圭本与盛子昭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仲圭之门阒然,妻子顾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盛子昭即盛懋,为元代画家,他的绘画作品在其生前受到人们的追捧,大概是他的作品有媚俗的特点。吴仲圭即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他完全可以模仿盛懋的创作来卖出更多的画,但是他坚持自己的创作品格,过着清贫的日子。后来果真如吴镇所预料,几十年后他的作品大放光芒,而盛懋的绘画则由于落入俗套,渐渐被世人所扬弃。这充分说明艺术的受众认同相对于艺术的主体认同有时候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西方艺术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梵高的绘画在其生前几乎没有产生丝毫的社会影响,而在其死后被推崇备至;马蒂斯等人的绘画在最开始被艺术批评家讽刺为“野兽”,而马蒂斯等人乐见其成,以“野兽派”自称,后来被西方艺术界广泛认可。只有受众认同与主体认同相统一,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在艺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比梵高的悲惨遭遇,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人生无疑是成功和幸运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一开始也饱受非议,但是短时期过后,时代背景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如 1967 年,安迪·沃霍尔中枪,从死亡边缘被抢救过来)造就了它的巨大成功。
三、安迪·沃霍尔的价值观与《金宝汤罐》
我们根据艺术作品主体认同与受众认同的原理去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就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结论,而不是简单的崇拜或否定。虽然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往往被认为是继承了杜尚的衣钵,但是笔者认为,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在精神理念上与杜尚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区别。如果说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是为了革命而革命,那么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则是把这种革命与社会现实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安迪·沃霍尔具有鲜明的、甚至极端的平等观念。他主张艺术应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1928年,他出生于匹兹堡的一个捷克移民家庭,父亲是一名产业工人。他家庭贫困,而他的出生恰好遇上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可谓是雪上加霜。他幼年经常体会到食不果腹的滋味,相形之下,二战后可以轻易吃到浓汤罐头的人是多么幸福。他的父亲总是去矿区出差,他说他几乎没有怎么见过父亲,而他的父亲在他幼年时意外去世。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安迪·沃霍尔的母亲特别关爱他。源于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安迪·沃霍尔幼年时经历过三次精神崩溃,他在辍学养病期间得到了母亲的精心照顾。在纽约成名后,他的母亲也来到纽约同他一起生活。大概由于缺乏阳刚的父爱而过分吸收细腻母爱的缘故,安迪·沃霍尔的性格偏向于女性化,他说话总是轻声细语,他也从不使用激烈的、对抗式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情绪和艺术观点。1949 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着自己的画册去纽约闯荡,与今天北漂们的艰苦生活相似,他初到纽约时与 17 个人挤在一间地下室生活。一次,他带着画册来到《时尚芭莎》杂志办公室,打开画册,一只蟑螂从里面爬了出来。他在纽约生活的最初十年间,一直以时尚杂志插画师的职业谋生,而且颇为成功。他擅长绘制色彩细腻唯美的装饰画,尤其以擅画女鞋著名。这种困苦的人生经历和阴柔的性格使他对于底层的民众充满了同情,但是他又缺乏革命者那种暴风骤雨般的激情,他用另一种静默和“艳丽”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平等。
20 世纪 60 年代,已经在纽约时尚界颇具名声的安迪·沃霍尔开始从商业绘画转向纯艺术创作。1962年,他以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金宝牌浓汤罐头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波普作品《金宝汤罐》。这件作品由 32幅丝网印刷的画面组成,每一幅画面都是一个罐头形象。每一个罐头看起来都几乎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每个罐头中间的成分标识不同,比如番茄、蔬菜、绿茶、牛肉和洋葱等等。这件作品刚刚展出时,也备受美国批评界的讽刺和冷落。然而,短短几年内,这件作品在美国艺术界和时尚界的名声一跃而起,备受推崇。
直到今天,关于这件作品的评价在理论界依然形成两个极端,一端认为它是不朽的伟大作品,象征了美国精神,而另一端则认为它格调低下,粗俗不堪,甚至认为它根本不是艺术,或者认为它是美国文化殖民阴谋中的一件道具。笔者认为,《金宝汤罐》的价值不易过分拔高,但也不应该被简单否定,要获得解开《金宝汤罐》艺术之谜的钥匙,首先要分析安迪·沃霍尔的精神理念,也就是《金宝汤罐》主体认同中的内涵。安迪·沃霍尔在 1978 年出版了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图书《波普启示录:安迪·沃霍尔的哲学》。这本书的内容颇为混乱琐碎,语无伦次,有“意识流”的味道,令人难以卒读,因此没有引起艺术理论界的足够重视,但笔者细心阅读后,发现其中隐含了一些可以揭示沃霍尔思想理念的线索,由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宝汤罐》的艺术价值与理念。
《金宝汤罐》反映了安迪·沃霍尔极端民主的观念,以及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安迪·沃霍尔出生于大萧条时期,在贫民窟长大,对贫苦百姓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即使在他成名并变得富有之后,他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喜欢与流浪汉等底层民众平等交流。他说:“我认识的一些人,可以很自如地使唤佣人,和他们对视,调教他们,但我完全办不到。当我在酒店的时候,我会整天待在房间里,以防止女佣的进入。”[2]116他无法忍受女佣对他的“谄媚”服务,他骨子里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值得同样尊重,无论身份地位如何。“美国开启了一个伟大的传统,有钱人可以和穷光蛋购买本质上完全相同的东西。你可以在电视上看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喝可乐,伊丽莎白·泰勒喝可乐,而且想想,你也可以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再多的钱也不能买来和街角的流浪汉喝的不一样的可乐。所有的可乐都一个样,所有的可乐都一样好。泰勒知道这一点,总统知道这一点,流浪汉知道这一点,而你也知道这一点。”[2]113这种极端平等的观念不正是《金宝汤罐》所表达的语义吗?一个个罐头几乎没有差别,尽管中间的一行小字可能不同,但是主体是完全一样的。这也是安迪·沃霍尔所期望的美国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与“美式民主”所宣扬的平等理念相一致,尽管这种平等可能含有相当多的虚伪成分在里面。
《金宝汤罐》反映了安迪·沃霍尔反精英主义的思想倾向。他说每个人都可以当上十五分钟的名人,他认为名人或精英并不值得人们盲目崇拜,“在电影时代早期,粉丝会崇拜一个完整的明星。而现在,粉丝升级了,他们只崇拜明星的一部分……一个摇滚巨星不管卖出几百万张唱片,只要他演坏了一部电影,他不会因为唱得好而得到任何同情。”[2]94他甚至认为一些社会名流不过是经过包装的骗子而已,“现如今,如果你是个骗子,仍然会得到重视。出书、上电视、接受采访——你会成为名流,没有人会因为你是个骗子而小看你”[2]95。在美国波普艺术流行之前,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在美国红极一时。他们的繪画甚至被称为是美国精神的象征,是美国艺术的高峰。然而在安迪·沃霍尔眼里,他们大概属于那种被包装的“骗子”一类,他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给予了辛辣的讽刺:“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因为我经常手抖,天生是画抽象派的料。”[2]88他把波洛克式绘画当作手抖之下的作品,大概与癫痫病人的创作无异。在安迪·沃霍尔看来,与其以道貌岸然的精英形象去创作一些故弄玄虚的作品,不如像一个印刷工人那样复刻一些老百姓都看得懂的“粗俗”艺术,比如用大家喜闻乐见的罐头作素材。
《金宝汤罐》真实地再现了丰裕时代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安迪·沃霍尔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方传统美术在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下,往往追求虚无飘渺的彼岸世界,从而忽视现实的世俗社会。“柏拉图使物理式与物相脱离,进而形成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式世界,并把他移置到天国中去。”[3]比如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渲染了无比美好的天堂,而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祛魅,这种宗教美术的影响力逐渐式微。但是,追求形而上的理想仍然是西方美術的主流,比如蒙德里安和波洛克的抽象绘画,虽然脱下了宗教的外衣,但是仍然表达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彼岸”情怀。相比较而言,《金宝汤罐》的艺术观念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即理式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具体的现实事物中。二战结束后,美国进入丰裕社会,百姓生活富足,摆脱了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窘境。而消费社会的形成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密不可分,人们生活在一个物化或商品化的世界,各种商品包括食品都可以是批量化生产的产物。而金宝汤罐就是当时的典型商品,它象征了既富足又空虚的生活。用金宝汤罐作为素材进行美术创作,相比宗教题材和抽象题材,在民众看来难道不是更加真实吗?既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消费社会,为什么不能模仿批量化的工业生产方式去生产艺术呢?用丝网印刷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手绘方式去创作绘画,这难道不是更加符合社会现实吗?社会在发展,艺术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一点合情合理。
四、美国受众眼中的《金宝汤罐》
20 世纪 60 年代,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在美国受到广泛的欢迎,这与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二战结束后,婴儿潮、民权运动、性解放运动、摇滚乐和嬉皮士运动等社会与文化现象在西方国家接连爆发,而波普艺术或者说波普运动也是这些文化变革当中的一段小小插曲,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势造英雄,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是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而被美国社会所拥抱的。从受众的角度看,《金宝汤罐》至少在三个方面契合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民众的心理需求。
(一)《金宝汤罐》寓含了反战的理念
二战是人类历史的重大灾难,世界人口在战争中大量伤亡。二战结束后,由于物质生活的充裕以及战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美国出现了近20 年的婴儿潮现象。美苏争霸的冷战背景下,核大战的阴云笼罩在美国民众的头上,人们的生活与生命面临着随时被核战争毁灭的威胁,因此,得过且过和及时行乐的思潮在民间汹涌流动。披头士乐队创作了一首歌曲名叫《要做爱,不要战争》(Make Love,Not War),它鲜明地反映了这种思潮,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性解放运动爆发的原因。安迪·沃霍尔以梦露为主题创作的波普艺术明显含有情色与性解放的观念,也是呼应时代思潮的产物。 1962 年,也就是安迪·沃霍尔创作《金宝汤罐》的同一年,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核大战近在咫尺,人类世界滑向最危险的毁灭边缘。美国自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以来,民间反战的呼声不绝于耳,著名电影《阿甘正传》对于这一段历史有着精彩的描绘。《金宝汤罐》的内容看起来很粗俗,但是很好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可口的食物和美好的生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为一些虚无飘渺的政治理想和所谓的“主义”而去发动战争并毁灭世界呢?
(二)《金宝汤罐》寓含了平权的思想
自20世纪 50 年代开始,各种民权运动在美国社会风起云涌。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使黑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1961 年,肯尼迪总统通过了平权法案,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黑人的权利。同时期,女权运动也在美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女权主义者对父权制、男权制和“性阶级”体制进行了狂放的挑衅。安迪·沃霍尔对于当时的法国女星碧姬·芭铎推崇备至,“碧姬·芭铎是最早具有真正现代性的女性之一,男人在她那里是物化的。买下、用完、抛弃,我很是喜欢”[2]54。既然在传统社会,男性可以轻易占有或者抛弃女性,那么在新时代,女性为什么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男性呢?安迪·沃霍尔这种平权的思想与时代思潮不谋而合。《金宝汤罐》描绘了 32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罐子,从某种角度看,这些大同小异的罐子象征了美国社会当中的各种人物,白人和黑人、男人和女人,他们都是平等的。无怪乎《金宝汤罐》很快受到美国民众的认可,因为它暗合了当时天赋人权与人人平等的社会思潮。
(三)《金宝汤罐》寓含了生活的真实
20 世纪 60 年代,嬉皮士运动在美国风行一时。嬉皮士的人生观与古希腊犬儒派哲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反对国家政治与社会道德的绑架,主张回到史前社会去体验群居生活。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的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毒品和迷幻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物品,性泛滥是他们群居生活中的常态。在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工厂”,有很多明星其实具备嬉皮士的身份或性格,最著名的当属那个时代的当红女星伊迪·塞奇威克,她的早逝也可能缘于过度吸食毒品。食色,性也。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远离了柏拉图主义的彼岸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最朴实的素材,而这些素材通常与食色有关。也就是说,那个时代以嬉皮士为代表的美国年轻人,他们一方面厌恶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另一方面似乎又蜕化到了野兽的状态,满足于食欲和性欲等原始的生理需求,而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正好与这一点相契合。《金宝汤罐》虽然看上去简单粗俗,浅陋不堪,但也是社会蜕化现象的真实反映。
五、《金宝汤罐》对于中国艺术理论界的启示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波普艺术在中国艺术理论界受到广泛争议。上文对《金宝汤罐》的分析或许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
首先,有学者认为某些美国波普根本不是艺术,否定了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一点值得商榷。“拿波普艺术家来说,他们把工业社会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等手法而命名为‘艺术品,但他们并没有解决如何把‘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的问题。他们想通过制造一个外在的艺术时空氛围(如画廊、画框)来完成这种转化,实际并不成功……除了实物的拼贴显得十分‘触目以外,它的内部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也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观看这类波普艺术时,总觉得他们还是像一堆垃圾。波普艺术家把废品从垃圾堆里检出来,并且放置到美术馆内,却仍然没有赋予它们生命。因为艺术家没有赋予它们以‘情‘意。波普艺术家成了艺术中的拜物教。”[4]如果站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立场去分析波普艺术,未免会显得驴唇不对马嘴,因为我们不能脱离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去判断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正如本文前面所论述的,以《金宝汤罐》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在“精神性”上并非一片虚无,它还是具备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只是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美国文化与美国艺术。
其次,有学者认为以《金宝汤罐》为代表的波普艺术是美国文化阴谋的产物,是美国文化殖民主义的载体,这一观点也有矫枉过正的嫌疑。“美国波普的所谓‘现实主义,是直接把现实作为艺术,直接陈列现实中的实物、图像。表面上,美国波普的现实主义,似乎是超越抽象表现主义及其现代主义,成为所谓‘后现代(这正是美国艺术史论家全力让人们相信的)。但实际上,波普式现实主义的真正战略意义,在于超越绘画,乃至超越艺术本身!”[5]艺术阴谋论认为美国通过输出波普来实现对欧洲艺术的超越,实现世界艺术中心从法国巴黎向美国纽约的转移,从而实现美国的文化霸权。如今好莱坞电影风靡全世界,正是美国文化霸权的体现。《金宝汤罐》是美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观念,为“神圣”的传统艺术进行祛魅。《金宝汤罐》积极的社会意义不容忽视。
最后,尽管《金宝汤罐》有着它的时代价值,比如反战和平权的思想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金宝汤罐》利用印刷来复制,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它所蕴含的嬉皮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堕落的、腐败的精神,让人蜕化为野兽的状态,让浅陋变成常态,让性爱和毒品泛滥成灾。这种反科学、反技术的反智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对美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美国社会的抗疫表现可见一斑。
六、结语
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受众两方面的情感与观念。具备艺术真实性的作品要么表达了艺术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要么迎合了艺术受众的价值观念。有些艺术家具备时代的超前性,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不能立即被艺术受众所认同,然而,当艺术受众认同这些作品后,这些作品的社会价值也就逐渐体现了出来。《金宝汤罐》等艺术作品在过去没有被中国艺术批评界广泛接受,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国民众艺术视野与社会观念的不断开拓,《金宝汤罐》正面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逐渐被中国艺术批评界和中国民众广泛认可。
《金宝汤罐》既反映了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又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精神的空虚和对技术、技法的不屑,导致极端主义和反智主义的流行。對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我们既不应该简单否定,更不应该盲目崇拜,我们应该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肯定其正面的价值,扬弃其消极的内涵与影响。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周杨,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0.
[2]安迪·沃霍尔.波普启示录:安迪·沃霍尔的哲学[M].张馨月,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
[3]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64.
[4]叶朗.从中国美学的眼光看当代西方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J].文艺研究,2009(11):5-17.
[5]河清.艺术的阴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94.
李祥文
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