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研究*

2021-12-06

砖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干栏壮族楼梯

张 欣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0)

起源于树上巢居的干栏式建筑,通过一些考古研究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为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干栏式房屋,该干栏式建筑属于带前廊的长屋形式,而该建筑构筑过程,应用的构筑方法十分先进,如梁头榫、平身柱卯、转角柱卯柱头等。由此可见,该地干栏式房屋建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自那时起,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美妙绝伦的干栏文化体系也已逐渐汇聚而成。该文化体系内,属于基本面的干栏住房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同时该体系中还包含鼓楼(同源于“树”且以干栏式建造)、风雨桥(借鉴跨水干栏房子建设)等。对壮族干栏建筑文化、人文尺度的生态文化诉求及生态美学价值取向进行实用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建立干栏建筑评价体系的生态价值观,探寻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价值及其艺术表现,实现了具备精湛技术、特色突出的干栏式建筑,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壮族又为干栏式建筑的保存、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干栏式建筑营建改造意义

1.1 唤起乡村记忆

经历过乡村生活史的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埋藏着对一方故土的温情,而其成长经历也受这一热土而获得了更多的滋养,积淀着浓厚情感的每一砖与每一瓦,是一种牢牢守望精神家园的充分体现。从某种意义方面来说,某个村落历史记忆符号及文化发展链条就是传统居民,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居民见证了村落百年、上千年的生活状态及风俗习惯,是一种人们智慧的充分体现,而以这一智慧为依托,探索宜居环境这一“特定场所”中建筑的生态化建设创意的策略及应用,树立生态文化信仰的干栏建筑美学价值观,丰富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品质。

1.2 符合壮族居民生活习惯

壮族某些县域的主要生产模式就是农耕作业,而居住建筑形式则以一体化的居住、农作、谷物晾晒、仓储等为主。壮族干栏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人居住,下次养牲畜和堆放农具。楼底架空有利于在泛洪期的雨水疏漏,人住楼上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防潮作用、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人畜生活十分方便,结构合理、适用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壮族干栏建筑的空间元素以廊、卧室、厅、火塘、楼梯、厨房构成。其中廊、火塘、中厅为公共部分,卧室为私密部分。一些调查显示,壮族居民对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带来的便利十分留恋,同时一些新建的新房中,也仍然是以典型壮族干栏式建筑为主,而建筑房体中的各结构及各使用功能区,为壮族居民生活各方面提供了巨大便利,也密切关系着壮族居民日常生活及劳作。

1.3 改善建筑缺陷、适应时代步伐

在当今社会营建改造壮族传统杆栏式建筑的过程中,主要思考的中心应以怎样协调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为主。从人们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看,大量农村人十分倾向的就是城市优越生活环境,考虑到这一方面因素,在营建改造壮族传统杆栏式建筑时,应注意卫生条件的积极改善,同时加强火灾等防范力度,基于建筑室内平面布置的优化完善,配置多样化功能,确保符合当代人生活观念及现代居住环境要求的新型干栏式建筑有效营建改造而成。

2 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营造原则

2.1 尊重地区环境、彰显建筑地域特色

与当地自然地形条件不符的建筑,地域性建筑意义会因此丧失。所以,在建设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时,应因势利导,基于山区地形的适宜性原则为出发点,以阶梯式方法来架构房屋。与其他地居式干栏建筑挑空底层吊脚楼有所不同,阶梯式房屋架构可将底层当作室内空间来应用,确保建筑和自然环境能够融为一体,进而实现浑厚及整体自然流畅的建设效果。

2.2 完善室内布局、提升功能的合理性

在一些壮族地区,地居式干栏建筑往往会整合火塘和后室,而火塘中架设的火炉则是以焚烧柴火为主,此时会有大量浓烟产生,并且浓烟顺畅排出也难以实现,导致浓烟在整屋弥漫,对此,要想排出和疏散浓烟,只能利用屋顶陶瓦缝隙或侧面山墙及瓦顶间缝隙。人们频繁活动的交流区域就是火塘及后室,所以在建设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时,应注意火塘排烟道的增设,确保浓烟能够向室外直接排除,同时立足干湿分区这一原则为出发点,将卫生间区域预留在后室。

2.3 土木建材为主、多元结合增加美感

目前,壮族多地干栏式建筑建设过程,主要应用的材料为原木及木板、夯土墙等,而在工艺水平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开始逐渐涌现更多新型建筑材料,此时可用红砖砌筑原有夯土墙,而砖面并不需要任何装饰设计,仅需要通过红砖纹理与规则砂浆粘贴纹路的应用,即可保证良好原始表面纹理有效形成,同时硬朗的红砖与柔和的原木条及原木板相配合,也能再现古朴风格,充分体现干栏式建筑特色。基于原有风格定位为基础,通过材料多样化搭配的增加,加之升级材料,能确保建筑灵活性及适应性、时代感充分凸显。

3 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

3.1 屋顶处理

屋面形式。屋面形式是中国古建筑较为重视的一个内容,而屋顶能有效丰富建筑体形及轮廓线,确保独具美感的立面效果有效形成,所以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屋面形式,如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等。壮族广西传统干栏式建筑中,多以悬山顶或歇山顶应用为主,一般选取30°的坡度,为屋面顺畅排水提供有利条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屋面瓦材搭接。对于干栏式居民山墙来说,一般都会有挡雨披檐增设,主要是将腰檐加设在四周,能使悬山式屋顶不足之处有效弥补。以屋面坡度做法不同为依据,通常又有金字水、人字水之分,二者显著差异化特征体现在不同屋顶横向坡面坡度方面。

屋脊。一般施工中,通常会将小青瓦或杉树皮覆盖在屋脊上,距今约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小青瓦,通常是以黏土烧制为主要方式,20cm×18.5cm为瓦片尺寸,小青瓦的显著特征体现在不透光及自重轻、便于取料和烧制、能隔热防寒等多方面,因此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仍然较为广泛。盖瓦施工时,一般是先将一层阳瓦覆盖在屋脊上,之后将瓦塔设置在屋脊正中,进而将小青瓦依次倾斜地叠放在瓦塔两边。

檐部处理。屋顶和墙面间过渡区是进行檐口边界处理的主要部位,针对出挑的檐口来说,一般是以自由落水的排水方式为主,排水具体是借助滴水槽或滴水线、檐沟等。向上翘起的檐口两端部位,在常规情况下一般需要借助角兽进行装饰。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中,通常会将披厦设在两侧墙下,同时重檐与腰檐也需要在前后檐下增设。而从横梁挑出的披厦,一般是在一年之中风量最大且来风最多的方向设置,值得注意的是,披厦的下部会存在一个小开间,其能促进主体抗侧力的增强,同时也能实现遮阳挡雨效果,为主体构件不被雨水侵蚀提供保护作用。

3.2 墙体建造

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墙体建设过程通常都是以生土及木板、石头、竹子等为主,其中运用最多的为木板,而运用较少的则为茅草,如图1所示;而在丘陵地区,因木材十分匮乏,所以外墙及部分外墙通常会将生土及砖墙等当作木料来使用,但其内部仍然以木干栏结构为主,如图2所示。

图1 茅草墙

图2 夯土墙

原木板是木板墙较常用的建材,厚15cm~20cm,组装方式是以分层及柱穿枋或槽接等为主,在一些书籍中阐述,壮族木板墙施工工艺如下:在壮族居民建筑木板壁的过程中,通常是以木工师傅个人手艺装修独特性为主,一般有满鼓壁及架线壁等壁式之分,而安装不同墙壁的过程中,因所处区域不同,所以也会产生差异化作用。以满鼓壁为例,其主要是将烤干的木板,通过木尖梢的应用,将完整板壁组装而成,之后借助楣枋包住并向框架中一同装入,该种形式壁面的严密性及平整度较好。与石头墙壁及砖头墙壁不同,木板墙壁不具备良好隔音效果,同时也不能起到良好的空间围隔效果。

3.3 建筑装饰

将各种花纹图案雕刻或绘画在屋脊及檐口、檐墙、门楣等部位,同时可将院门及披屋式大门设置在入口部位,而墙身应以虚实构建及底层架空等原则为主,通过退堂及挑檐等半户外空间形式的应用,确保一种凹凸起伏的感觉有效形成,进而使其与墙面之间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呈现出来。通过悬挑处理方式的大量应用,能为建筑形象注入活力,同时也利于空间的扩大和应用。除此之外,具有一定讲究的美人靠及栏杆设置、排列形式应以多个外隆出弯月形小木条等距离排列方式为主。

3.4 楼梯建造

出入居室的唯一通道就是楼梯,一般来说,楼梯往往是以木质材料为主,模式则主要有两种:第一,主楼梯,简单来说,就是地面直接通向二楼起居室的楼梯就是主楼梯;第二,次楼梯,向阁楼等其他空间进入的楼梯为次楼梯。设置楼梯时也存在一定讲究,如设置的位置及用料等,在壮族传统杆栏式建筑中,楼梯通常是在底层前缘两侧或内侧设置;而对于侗族来说,更多的是在底层前檐外侧或旁侧设置。壮族干栏建筑的楼梯步数通常设置为单数,如九级或十一级等;此外,楼梯台阶数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奇数形式,该种设计形式不仅匹配人机工程,同时也符合居民生活习性。

4 结语

漫长历史岁月中,通过多代人经验及智慧结晶而形成的传统民居,不仅有人们和自然的斗争、适应性等蕴含其中,同时也是人类进化历史的充分反映。所以,当代社会建筑仍然要吸取、借鉴传统建筑形式,通过合理部分及精华的筛选,加之与现代建设理念、建设技术等结合,发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实现现代建筑的创新性。

猜你喜欢

干栏壮族楼梯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逃跑的楼梯
扫楼梯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上下楼梯时要注意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