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城市犯罪研究的发展述评与趋势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2021-12-06李鑫冰

法制与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者犯罪文献

李鑫冰

一、引言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传统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会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变迁、社会动荡等问题不可避免,城市犯罪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40年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也得以迅速推进。我国2018年的城市化率增长到59%,城镇常住人口也进一步增加到8.3亿[1],40年间增加了6.6亿。与之相对应,城市犯罪现象愈发严重,犯罪发生率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据统计,2018年全国共立刑事案件548.3万起,立案数比1978年的53.5万起增长了10余倍,同时,全国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105.6万人,提起公诉169.2万人[2]。

城市犯罪能够反映出当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也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2020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继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十三五”平安中国建设规划》指出,“要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此外,日益增长的城市犯罪不仅破坏社会的秩序稳定,还增添社会司法成本。据统计,中央一级关于公共安全支出费用不断增加,2018年达到2041.51亿元,占财政一般支出的6.24%,相较于2014年的1447.76亿元,近五年公共安全支出费用的年增长率达到8.2%。

面对日渐严峻的犯罪形势,我国学者对城市犯罪进行了大量研究。有的学者分析社区边缘青少年、流动人口以及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城市犯罪形成机制,针对不同群体提出相应防控措施;有的学者从城市化进程、收入不平等、社会保障体系等角度,分析城市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此外,受城市犯罪空间理论影响,还有学者着重关注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城市的空间环境在城市犯罪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对比国外,我国关于城市犯罪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起步,在综述研究方面更是鲜有成果。在仅有的综述文章中,或是介绍国外犯罪研究的发展历程,或是梳理犯罪行为与城市空间理论发展,缺乏对我国城市犯罪研究的整体把握,对于研究热点和前沿更是少有论及。鉴于此,本文拟梳理城市犯罪研究成果,理清该研究领域发展脉络,了解核心作者和关键文献,探索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未来城市犯罪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通过知网数据库(CNKI)简易检索发现,与城市犯罪相关的文献多达150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比55.5%。为了使检索文献更加符合要求,本文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在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期刊检索。在检索条件中,主题词输入“城市犯罪”(精确查找),期刊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文献语种选择“中文文献”。经过筛选、删减,得到541篇文献并导出Refworks格式文献参考。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计量分析软件,它可以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分析,来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学科最活跃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具体而言,该软件应用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生成科学知识图谱[3],分析学科的研究热点、探索学科的发展前沿。得益于准确、便利和高效的特点,CiteSpace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科学技术领域重要的文献检索、分析工具。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版本号5.6.R3),对城市犯罪研究进行计量分析,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一)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概括和抽象,通过对关键词共同出现在文献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找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使用CNKI数据,在CiteSpace中,年份设置为1989—2019,Node Types栏选择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 Top N设置为30,其余为默认值,运行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网络节点数量(N值)为109,节点连接数量(E值)为131,网络的密度(Density值)为0.0223,关键词共现关系整体上比较疏散,其中,关键词“犯罪”和“城市犯罪”的节点中心性(Centrality值)分别为0.35和0.27,在网络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结合图1可知,在城市犯罪研究领域分别形成了以“犯罪”“城市犯罪”为核心的两大研究热点群,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犯罪”研究热点群中,学者主要关注犯罪中的不同行为主体,诸如农民工、流动人口、城市外来青少年等。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发展水平差距,使得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这一现象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人口构成更加复杂,产生了诸多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群体,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犯罪主体、犯罪空间分布以及犯罪手段。就进城务工农民工来讲,受限于知识水平,只能从事低收入、体力性劳动[4],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容易陷入城市犯罪。同时,从图中“越轨理论”“社会目标”等标签可以发现,社会学也是学者们研究犯罪现象的重要角度,他们从宏观社会环境解读分析犯罪原因,并采用制度化、规范化等社会措施来预防犯罪,最大程度降低城市犯罪率,实现社会的安宁稳定。就青少年犯罪而言,2017年青少年刑事犯罪人数达到18.34万人,占到当年刑事犯罪总数的14.46%,学者们应用越轨理论、社会认同、亚文化等社会学理论,探究青少年犯罪的深层次社会学原因,从社会结构和青少年社会化层次等方面提出预防对策。

在“城市犯罪”研究热点群中,城市化、犯罪防控是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空间防控、犯罪制图则是该热点群所提供出来的独特视角,他们主张分析犯罪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其间,恰逢公安部立项“金盾工程”,大力推进公安通信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在此背景下成功应用于警务实战工作,有效帮助公安部门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减少司法成本。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既是犯罪地理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又进一步提高警情研判的准确性,推动学者在空间算法和基础理论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观察两个热点群联结部分可以发现,犯罪预防、对策等关键词成为了连接两个研究热点的中介桥梁,两个热点群在共同研究犯罪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另外,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等关键词作为单独分支从两大研究热点中延伸出来,经过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该知识群集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违法行为,与当前的研究热点较为偏离,也符合关键词共现图谱所反映出来的情况。

(二)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文献作者的分布状况是学科领域研究的缩影,某一学科领域发展需要一批有丰富成果的核心作者[5]。由于CNKI数据相应分类信息的缺失,CiteSpace不能有效支持核心作者分析,因此本文使用CNKI被引文献分析,以被引次数作为作者重要程度的衡量标准,制作文献高被引作者表(见表1)。

表1 文献高被引作者表

根据表1可以发现,王发曾、陈屹立、单勇等人作为独立作者在城市犯罪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研究内容来看,王发曾(文献数22篇,被引次数566次)关注国外城市犯罪的地理研究情况[6],基于地理学角度分析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空间环境等因素与城市犯罪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聚焦公共空间、边际空间、移动空间等各类空间盲区中存在的犯罪问题,他认为解决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具有不可替代性[7];毛媛媛(文献数4篇,被引次数222次)以上海城市犯罪为对象进行研究,总结“两抢一盗”案件的空间分布[8],认为监视不足、环境维护不佳、活动水平低等特点是犯罪高发区存在的环境特征[9],采用实证方法分析居住区环境、街道网格结构、老城区建设与犯罪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应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在城市规划、小区环境等方面提出犯罪预防对策[10];陈屹立(文献数2篇,被引次数127次)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城市化进程、收入不平等、人口流动率等角度,分析中国犯罪率变化情况,在犯罪的威慑效应方面,他认为惩罚的确定性、严厉性,对暴力犯罪的威慑作用均小于财产犯罪[11];单勇(文献数8篇,被引次数101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街面犯罪的聚集分布,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城市中心区的犯罪热点,在防控策略上主张控制犯罪条件,在预防方法上主张犯罪聚集热点的空间防控[12]。

从研究重要性来看,王发曾是最早一批关注城市犯罪问题并引入国外犯罪地理研究的核心作者,同时对城市犯罪的成因和治理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之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每个研究城市犯罪的学者都要重点关注的作者;陈屹立尽管只有2篇城市犯罪的相关文献,但是其被引次数达到了127次,单篇平均被引次数达到了63.5次,就这一方面来看,该学者文章质量较高,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收入不平等、城市化与中国的犯罪率变迁》中提出收入不平等、国民教育水准、城市化、失业等宏观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犯罪率产生显著影响的看法[13],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单勇对于城市犯罪问题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微观犯罪聚集分布的综合治理,更尝试建立犯罪引力模型,从宏观视角揭示城市犯罪的吸引机制,对于城市犯罪的研究更具有突破性,该学者是近几年城市犯罪问题研究中发文量比较高的年轻学者,其城市犯罪研究和引力模型理论会随着学者的继续研究而日趋完善,其影响力也将不断扩大。

2.合作团队分析

作者合作图谱可以显示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评价科研人员、合作团队提供一个新视角,那些合作紧密、影响力大的科研人员、合作团队正是值得关注的[14]。在CiteSpace中,Node Types栏选择author,Selection Criteria Top N设置为30,其余为默认值,运行得到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图2)。

图2 作者合作共现图谱

在作者合作共现图谱中,网络节点数量(N值)为48,节点连接数量(E值)为29,网络密度(Density值)为0.0257。结合图2可知,除了柳林团队、金小红团队以及少部分存在合作关系的学者,城市犯罪领域学者的整体关联程度较低。

从研究方向来看,柳林团队关注中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总结该领域在研究类型、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上的变化情况[15],分析街头抢劫犯罪的犯罪热点空间分布、临近重复发生现象[16]以及微观空间因素的影响。此外,受害者的动态时空分布、报警行为特点以及犯罪者行为的犯罪地理研究,成为该团队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团队构成上来看,该团队成员主要来源于中山大学,结合柳林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经历来看,团队最早将犯罪地理作为研究重点也是理所应当。金小红团队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17],从社会目标、同辈亚文化群体的吸引、社会控制的失范等角度,运用实证的方法解读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动态机制。该团队以社会学为视角,主张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升城市融合程度,以此来降低新的生存风险和环境风险对外来青少年的影响,减少犯罪的发生。从团队构成来看,早期合作关系集中在金小红和陈薇,后期合作关系转变为金小红和陈香明,学者金小红多年的社会学教育背景为该团队从越轨理论视角和社会融合视角研究城市犯罪提供了可能。

(三)核心文献分析

核心文献通常为学科提出了关键性理论或者全新研究视角,对学科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影响。由于CNKI导出文献信息的缺失,CiteSpace无法进行文献的共被引分析,故本文应用知网引文检索系统,梳理文献被引情况,并制作文献被引次数表(表2)进行分析。

在表2中,毛媛媛于2006年发表的《犯罪空间分布与环境特征——以上海市为例》被引频数最高。该文以上海城市犯罪为数据,首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从犯罪分布、人口密度两个角度总结案件分布特点,发现了犯罪分布存在的圈层结构特征。随后运用SPSS软件,进一步分析了犯罪空间密度、数量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认为案件密度和空间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应该通过影响环境变量来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18]。被引频数排名第二的是江立华于2002年发表的《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文章从经济原因、社会转型、文化冲突和行政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形成机制,他认为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主流群体,主张从社会组织、制度改革和价值评判体系三个方面有效化解农民工犯罪。王发曾于1988年发表的《国外城市犯罪的地理研究》排名第三,该文章在综述犯罪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上,肯定了城市犯罪地理在国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生态因素与行为特征、城市犯罪区和犯罪目标区位三个研究方向梳理犯罪地理学发展,认为地理研究将在国内城市犯罪研究中显现巨大潜力。

表2 文献被引次数表

(四)主题演变分析

关键词时区图谱能够从时间维度上反映知识演进历程[19],帮助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主题演进过程,发现各个时间段的研究发展变化,为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提供参考。在CiteSpace中,Node Types栏选择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 Top N设置为30,聚类方式选择LLR,显示方式选择Timeline模式,运行得到关键词聚类时区图谱(图3)。

一般而言,显著的社会结构要求Q值>0.3才有意义,同时当S值>0.5时,才能认为形成的关键词聚类合理。在本文关键词时区图谱中,共形成了4个聚类,聚类的模块值(Q值)为0.7761,认为网络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值)为0.5708,认为聚类是合理的,4个聚类分别是#0犯罪、#1城市犯罪、#2违法、#3暴力犯罪,这与关键词共现图谱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结合图3,可以将关键词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3 关键词时区图谱

1.第一阶段(1991—1999年):城市犯罪基础性问题探讨

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逐渐受到国外影视作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社会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犯罪高峰。1996年,中央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性的严打行动,此时,研究城市犯罪成为学者的主要工作。在这一时期,学者们一方面集中研究城市犯罪的存在现状、基本类型等基础性问题,剖析各类犯罪的发生特点以及发生原因,另一方面探索社会经济水平、城市人口结构、居民思想观念[20]等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与城市犯罪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揭示城市犯罪的成因,预测城市犯罪的发展。此外,学者还对城乡犯罪进行比较[21],分析城乡犯罪在类型、手段、主体、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城乡结合部犯罪问题也是学者们研究犯罪问题的另外一个角度。尽管这一时期的文献大多为定性研究而缺少量化分析,但是为城市犯罪其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后来学者提供了奠基性和指引性作用。

2.第二阶段(2000—2010年):以特殊群体为视角的新探究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人口涌入城市。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1.3亿。此时,城市人口组成和结构发生重大变迁,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特殊群体以及与之对应的城市犯罪问题。因此,不同犯罪群体成为该阶段研究的新视角。在城市特殊群体中,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关注的热点和解决的难点,学者总结流动人口的基本类型、自身特点,从经济利益期望、社会角色变迁[2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23]等角度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机制,在社会角色调适、社会结构转型、价值评判体系三个方面形成预防对策。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此时,未成年人成为除流动人口之外的重要研究角度,学者梳理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分析家庭、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程度。此外,还有学者比较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特征,来补充城市犯罪研究视角。

3.第三阶段(2011—2017年):综合学科手段的新探索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学术研究更加复杂、更加开放,众多问题越来越多地需要多个学科共同参与[24],跨学科、跨领域成为该时期城市犯罪研究的显著特征。在这一时期,犯罪学研究萌生出些许交叉学科、分支学科,即制度犯罪学、犯罪地理学、传媒犯罪学等。聚焦到城市犯罪研究,学者们综合学科手段探索城市犯罪问题,主要形成了犯罪地理分布和环境设计预防两个方向。有关犯罪地理分布的研究通过地理制图总结犯罪空间分布的区域模式,构建模型预测未来城市犯罪空间,为警力分配和优化提供依据,从而对犯罪高发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关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将犯罪地点的周边环境作为预防犯罪的重点,通过加强对城市空间盲区的监督,消除产生犯罪机会的情境。

四、研究发展趋势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城市发展也会不断推进,城市犯罪问题仍将是学者们常谈常新的命题。通过分析主题演变和关键词发展脉络发现,城市犯罪研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转换

过去,关于城市犯罪的研究受制于传统思维和技术限制,更多从犯罪学、法学角度关注犯罪的表面特征,通过访谈、调查等传统方法来描述、探索城市犯罪。随着对城市犯罪的研究深入,对于犯罪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等问题,仅仅用单一的定性研究方法已经难以进行合理探究。诸如一些学者已经应用数据调查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特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收入差距、社会满意度等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充分探讨相关因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对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在了解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收集、分析定性数据,结合定性研究方法,更深层解释和解读定量研究的分析结果。因此,转换旧有单一研究方法,融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应该成为未来学者研究的主流方式。

(二)学科交叉加深

在学科融合方面,城市犯罪研究分散在多个学科领域,比如法学、犯罪学、地理学等。打破学科壁垒,加深学科交叉,能够为城市犯罪研究带来新发展。比如,空间环境设计和犯罪地理分布的引入,给城市犯罪研究在“大科学”时代以新的生机,使得学者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研究课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规划设计在犯罪防控上的应用,也是学科交叉的典型例证,反映出学科融合对学术研究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多领域、跨学科合作,城市犯罪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会进一步加深,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三)研究角度细化

无论是以犯罪群体为视角,还是以社会制度化防控为视角,以往的城市犯罪问题常常从宏观社会角度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学者视角逐渐细化。例如,王发曾对移动空间、边际空间、非公共空间等盲区的研究,毛媛媛以“两抢一盗”街面犯罪为研究对象,分析街道环境与犯罪分布的相关关系。此外,研究视角的不断丰富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成熟的标志,因此,城市犯罪的研究角度需要更加细化和丰富。

(四)研究指向精准

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新兴的“互联网+”行业成为犯罪新发的领域或“重灾区”[25]。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围绕疫情实施的网络诈骗犯罪层出不穷,对比2003年的“非典”时期犯罪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且主要集中于使用智能终端实施的网络诈骗。这要求学者更加精准地靶向研究,针对新兴犯罪“精准打击、对症下药”,为城市犯罪问题提出全新方案和整治措施。因此,未来研究指向更加精准。

五、结语

本文利用知网(CNKI)数据库,围绕“城市犯罪”进行了研究领域发展述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犯罪形势的日益严峻,解决城市犯罪问题已然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多是犯罪现象探讨和理论基础研究。21世纪以后,国内学者丰富了城市犯罪的研究角度,细化了研究对象,针对不同人群和空间分析犯罪特征,提出了面向实际的犯罪防控措施。同时,学科的交叉发展使得该领域形成一些合作紧密的研究团队,城市规划、空间地理等学科与城市犯罪联系愈发紧密,给犯罪研究带来了警务地理信息系统(PGIS)、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等成果。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转化和学科交叉的加深,学者们应该顺应新形势,进一步丰富城市犯罪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者犯罪文献
公园里的犯罪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elevi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环境犯罪的崛起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