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2021-12-06王美蓉
王美蓉
(沂源县国有毫山林场,山东淄博 256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沂源县国有毫山林场始终将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促进新发展理念发展、以民为本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营造林质量管控,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要求沂源县国有毫山林场不断强化作为,深刻理解,全面领会,把握好新阶段发展的新机遇,注重贯彻新理念和应对新挑战,在融入新格局的同时,还要担当新的使命,在新的时期履行新的作为,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入开展林木盗伐防治堡垒攻坚战,不断提升营造林水平。
1 影响因素分析
1.1 技术因素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与营造林技术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关联。从沂源县国有毫山林场实践来看,随着目前营造林技术要求日益提升,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环境因素,还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对营造林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有的营造林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更新,导致营造林技术水平不足,影响了营造林质量的提升。林场技术人员安排种植人员种植时,在技术指导时缺乏全面性,在选种、规划、时节等方面科学性不足,导致影响了树木成活率。
1.2 人员因素
人员主要指营造林人员,目前,农场的营造林人员以当地百姓为主,在营造林方面专业技术不足,加上在营造林过程中,为提升自身工作效益,往往以牺牲营造林质量为代价。技术人员在现场验收和检验时,常出现较强的形式化问题,导致出现没有达标但验收通过的问题,后期会出现营造林质量问题。此外,在造林时由于忽视科学规划,使营林工作开展缺乏人员维护,如药物喷洒、病虫害防治,干旱季节灌溉等不及时、不到位,影响营造林质量。如2019 年3 月26 日,对全县共8000余hm2松林枯死树木开展现场虫情鉴定,发现是因日本松干蚧为害,导致整株死亡的情况较为严重,因为没有严格按照“有虫不成灾”的防治目标要求开展预防为主的生态防治工作,与人员因素有很大关联。如忽视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对枯死松树监管不严,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状态。
1.3 自然因素
沂源县国有毫山林场地处鲁中腹地,属于山东平均海拔最高地区,地势很高,没有客水过境,地下水分布不均,富水区面积不足,属于典型温暖带季风区气候,春天风大雨水少,夏天湿热多雨,同时兼具干旱,秋季干燥少雨,冬季较为寒冷,属于山区地形,有明显的小气候特点,面临干旱威胁较为严重。加上在营造林规划、日常维护等方面成本和难度较大,使营造林成本较高,还会影响营造林质量。
1.4 管理因素
目前,在沂源县国有毫山林场营造林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有限,营造林面积较大,加上缺乏完善管理维护机制,不仅管理成本较大,而且管理效率不高。虽然近年来开始利用现代科技辅助管理,但实际成效有限,在完成造林中,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上火灾和乱砍滥伐情况较为突出,使营造林质量受影响较大。
2 新时期新对策分析
2.1 更新理念,强化观念,加强学习,谋定而动
为适应“十四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营造林工作应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期营造林工作理念,强化自身责任观念,既要树立亲近自然的经营理念,又要建立系统化的治理理念,以多方位提质理念和全过程管理理念,加强营造林专业技术学习,做到谋定而动,在生态修复和管护经营森林时,要始终亲近自然。从顶层开始布局,注重林草融合,着力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统筹推动种苗和栽植、管护与支撑等环节科学管理,以不断保障并巩固苗木与草种种植成效,坚持生态营造林,加强保护原生地环境,禁止炼山与全垦整地,避免由于营造林而导致生态破坏的情况出现。
2.2 科技助力,发展创新,多元格局,绿色发展
为提升营造林质量,在林业工程中,林场在做好上述工作基础上,还要注重营造林管理工作创新,以科技助力,不断创新营造林新模式,既要注重造林,又要加强营林,着力打造多元化营造林格局,推动林场营造林工作朝着绿色方向发展。在科技助力方面,在营造林中加强应用现代科技,助力营造林工作。如种植带有土球的树苗前,利用卷尺、游标卡尺和长尺进行测量,其中游标卡尺测量地径,卷尺测量土球直径与厚度,长尺测量树苗高度和冠幅等,再用手机拍下测量结果图片,最后把测量数据与图片录入手持终端森林大数据App中,新栽种的每棵树木都有了自己电子身份证,可进行精细化管理。最后,通过大数据全面、深入地分析植树造林情况,及时掌握树木种植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BIM 技术提前模拟苗木在每个阶段生长情况和分布情况,掌握造林区域、范围、树种、数量等信息,减少由于规划不足而导致成本增加。同时,每棵树木都设置身份二维码铭牌,在现场管理中,通过扫一扫掌握苗木来源、树种、规格及产地、年龄、维护等情况,创新营造林管理工作。而在多元化发展格局方面,打造“近期得利+长期护林+相互促进+农林并进+协调发展”新格局,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为重点,引导当地农户参与,促进营造林质量,还能助力脱贫攻坚,使林场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2.3 技术发力,多元联合,生态营林,科学造林
科学技术是保障林场营造林质量的前提,因此,要在林业工程中加强营造林技术普及和推广,尤其应加强一线种植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发挥营造林技术优势,保障营造林工作深入实施,将管好、育好、用好林作为根本原则,将提升营造林生产作业质量为中心,着力实现生产过程全过程管理,既要强化生产人员自身责任意识,又要提升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定期邀请林业专家开展营造林技术培训,加强学习树木造林先进技术与方法,采取林分分类科学抚育技术与补植补造相结合方式,大力加强病虫害和鼠害防治,有效落实任务分配公示制度、生产作业合同制度及作业人员实名制度。强化森林培育考核,不断强化森林抚育质量,着力实现生态营林和科学造林。在生态营林和科学造林中,既要注重开展上述基础工作,又要注重扩绿+提质+增效作为生态营林基本思路和遵循科学造林,始终将生态营林和科学造林贯穿营造林全程,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尊重自然同时要顺应自然,加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强化营造林内生力和驱动力。
2.4 科学管理,高效造林,完善体系,绿色营林
在林业工程中,为进一步推动营造林工作深入实施,提升营造林质量,应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做到未雨绸缪、科学管理,采取高效造林技术和完善营林体系,着力打造林场绿色营林新业态。在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工作中,应加大森林康养林场打造,不断转变传统认识。开展营造林工作不仅能提供林产品和保持水土及涵养水源,还能通过开展森林康养项目,引导人们回归森林,参与了解森林的行列中,以优良生态森林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以森林健步、森林疗养等方式,引导人们认识森林,引导更多人参与森林资源保护,在营造林同时,实现林场转型发展,增加林场经济收入,保护森林环境和生态环境,为提升营造林质量注入强大动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已经进入“十四五”新时期,为提升林业工程的营造林质量,需要在营造林工作中多管齐下,提升营造林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不断夯实营造林质量。结合沂源县国有毫山林场营造林工作实践,提出以上应对对策,在实践工作中,将不断改进和完善,促进营造林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