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下传统村落中本土植物的保留与应用策略探究
2021-12-06陈美慧
陈美慧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1 背景概括
1.1 传统村落植物现状概述
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走访调查上林县当地居民发现,传统村落由于传统观念的局限,受外来文化冲击,大多数村落忽视了本土植物。在部分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失去了当地地域特色,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增加了景观营造成本,偏离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线。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原有的植物无法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求,被新生植物所取代,本土植物渐渐失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原有植物无法适应现代生态环境,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再利用本土植物,本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下降。由于这些方面发生变化,目前传统村落环境和以往存在差异,乡村风貌趋于城市化,大多数村落慢慢不再保留以往的乡村风貌,失去了当地村貌特点。
1.2 本土植物的含义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1]。有耐干旱、耐水、耐热等特性,适应性极强,能创造自己的特有小气候特点,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绿化景观效果、生活中能食用以及药用功能的植物。
1.3 本土植物的应用优势
这类植物在当地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能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首先,本土植物在设计应用中能赋予当地的情感色彩,一般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可深切感受其突出的地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形象,展现地方特色。营造具有当地人文特点的自然环境。其次,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当地植物能有效降低造景的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减少资金投入。再次,相对于外来植物而言,本土植物具有耐干旱,耐水,耐热等特性,适应性极强,能创造出自己的小气候特性。本土植物成活率相对较高、耐地域灾害性较强、能更好地适宜当地生态的气候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最后,上林县内有天然的地理条件,大部分植物都具有很好的药用效果,如来不及就医的情况之下能解燃眉之急,为当地人节省大部分药用成本的开支。此外,药用植物通过科学加工处理也能为村民增加额外收入,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策略,提高收入水平。
2 广西上林县传统村落植物现状总体规划
2.1 植物现状分析
2.1.1 生态环境分析。上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县境河流属红水河系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2.94 亿m3。上林县属喀斯特岩溶地貌,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多丘陵和平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3]。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6.8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1℃,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县境内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远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天然氧吧”。
2.1.2 植物种类分析。上林县维管束植物有202 科662属1137 种(含野生和栽培种类),乔木树种有100 多种,主要是紫茎、铁杉、紫荆木、罗汉松、苦丁茶、龙眼等。此外,还有八角香料作物油茶等油料作物20 多种。由于南宁地处热带,夏季热带水果丰富。根据不同的地区习性,都有当地喜爱的植物树种,更加丰富当地人的生活环境。县境大部分土层厚且肥沃,适宜种植粮食、油料、糖类等作物,有利于动植物的繁殖生长。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共300 余种。八角是当地特产农副产品且茶叶、木薯干片远销东南亚地区。
2.1.3 存在问题分析。考察与研究上林县传统村落,通过现场调查与分析传统村落改造,发现改造中存在5点问题,①本土植物在改造过程中利用率相较于桂北地区而言较低。②村落的规划还欠完整,污水排放、垃圾处理以及道路景观有待完善。③在民宿设计和村落景观节点大部分以外来物种为主,当地地域特色不够突出。④当地居民对本土植物植物的认识不够全面,觉得本土植物不够档次、过于普通,没有意识到真正地价值所在。⑤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影响当地生态平衡,部分外来植物难以成活,部分生长茂盛却遮蔽了本土植物的生长。
2.2 本土植物改造原则
通过分析上林县传统村落本土植物存在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造原则。
在利用本土植物过程中,应遵循植物改造原则。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首先,遵循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形成一定良性生态链。其次,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布局植物能为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再次,丰富植物树种,维护生态多样性。最后,体现地域特色,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地域文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提升林地和园地生态涵养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 本土植物保留的应用策略
3.1 营造农旅景观
在传统村落中,大部分村落周围是农业用地,耕地资源丰富。村落改造不仅是修缮建筑及房屋四周,也应考虑村落周围的整体风貌。村落改造不仅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要改造生产方式,形成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
以湖南城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首先,最大限度不干预遗址,主要打造稻作农耕文明,形成一个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农业、集休闲、示范、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业游玩区。既能保护地下文物,又能让体验者感受当地生活习性,带来收益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品牌形象。其次,在古城遗址的河岸进行有序的生态修复,符合当地的生态系统,主要采用各种湿地水生植物及林带树种进行围合。突显与当地相适应的自然环境。最后,在稻田上空设计一座玻璃廊桥,供游客观赏,在游客面前更好地展现考古遗址。游客能够亲眼见到水稻种植及收割过程并体验劳作过程。游客加入农民劳作之中,体验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学习当地乡村文明。
3.2 营造地域特色景观
上林县是以壮族为主,以壮话为母语的多民族聚居县,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等煮成五色糯米饭。调查发现,当地有多种颜色的酢浆草,既能在土地生长,也能在水中生长,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为了更好地营造地域特色且保留当地植物,可在设计策略中通过运用不同颜色,与五色糯米饭相结合,在种植过程中按照颜色划分形成当地独有的五色酢浆草园。每当开花时,不同区域的颜色宛如一盆五色糯米饭,唤起当地居民对节日的记忆,提升其观赏价值。酢浆草的叶片为爱心型,爱心表示一种爱意,代表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是恋人间美好的约定,寓意深刻。通过调查当地传统村建筑落发展,展现一部分传统建筑屋脊用八角进行装饰,有民族文化的崇拜,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可借鉴民族图腾或图案特色,与景观相融合,更加突显当地文化传统,使游客既能休闲放松,也能感受民族文化。
3.3 营造微景观
上林县森林覆盖率达56.87%,县境内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被称为“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近年来,大量民宿因此兴起。通过走访观察,发现大多数民宿是当地居民自发建造,对本土植物的利用率不高,为了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在微景观营造中应考虑当地村落整体规划,选择菜园的面积和位置应遵守现代生活环境,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首先,梳理现状的菜园、果园,保证民宿必要的庭院景观,游客在入住过程中能真正体验当地生活的特点,在窗户前就能摘果,推开门就可看到自家的菜园和果园。在放松之余也能亲切感受本地独有的田园风光,其次,增加体验设施,在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亲自体验摘果摘菜的乐趣。既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4 结语
本土植物在当地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时间适应本土条件的自然演变,有独特的生态适应能力。随着现代环境的变化,有很多植物逐渐不能适应当地生活环境,仅靠本土植物营造景观环境无法满足现代的审美需求。应发掘有价值的当地植物,经过重新培育、研发,与外来植物结合,采取创新型的应用策略,留住乡味,留住自然本色。在必要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和引导当地居民学习生态景观营造知识,关于本土植物的知识主要是依赖于人们对整个社会形态的社会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可以通过宣讲的形式让当地人进一步了解本土植物的生长特征和生长习性,转变他们对本土植物的观念。保护文化,留住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