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和规划的优化分析
2021-12-06王幼月
王幼月
(福建大农景观建设有限公司,福建漳州 363000)
景观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及规划,主要是合理搭配及协调景观园林中植物的数量、组合及色彩等,使植物与园林,与游园群体产生和谐反应,突出园林绿化景观的赏心悦目属性。在配置规划景观园林绿化植物时,应结合园林绿化环境,对植物的配置模式加以优化选择[1]。
1 景观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重要性
第一,景观园林以空间的合理布局及植物的恰当点缀构成了具有丰富趣味的环境空间。景观园林空间要趋于协调,园林绿化植物通过色彩调节及环境装扮,赋予了园林统一性及多变性。植物以绿色为主的基本色彩,让园林的环境更加舒适自然。此外,植物的配置还可分割园林空间,采用或形体高大或植株娇小的植物造景,能够使园林在空间及尺度上保持自然协调。
第二,景观园林在构景上需要借助不同空间的风景实现,植物配置规划可以使园林空间景观更加多样。例如,植物在种植上以自然生长布局模式为主,能够彰显园林的自然风貌。配合亭台楼阁等建筑,可以采用更加规则的行排布局模式,如此可使建筑及植物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园林景观及空间力求开放明快,可以借助大块草坪、花丛及花坛等植物实现。而要呈现园林的静谧幽深,则首选夹杂林木及花卉的植物配置方式。
第三,打造景观园林的观赏空间可依托植物的多种配置方式达到预期设计效果。在园林幽静空间的营造上,高大树木及其带来的光影效果起到显著作用。景观园林建筑及山水风景空间的布局上,通过浓郁多起伏的树冠,可形成层叠美感,增加园林观赏空间的流动感。
2 景观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优化需遵守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审美情趣多以植物为主要表现方式,在园林建筑与植物的结合上,通过植物空间、时节、色彩等方面的丰富变化,可使园林环境及欣赏价值大大提升[2]。
2.1 植物景观配置从基本要素入手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有据可循,其中,植物的大小、颜色、线条、形态、质地及疏密度等最为主要。通过对以上要素的整合优化,园林景观植物可以合理分组,体现其审美属性。植物大小可直接体现空间性,对景观园林内部空间的布局及划分起关键作用,同时也影响园林景观的建造成本。植物颜色是凸显景观园林自然风貌的直接影响因素,好的景观园林应不拘泥又不滥用植物颜色,讲求和谐自然。植物线条及形态,是景观园林美化效果的主导因素。植物线条及形态的丰富协调,关系到景观园林是否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但在实际配置中,一些植物,如垂柳等,因自身形态较为特殊,不适宜与其他植物搭配,可采用单独配置的方式。植物的线条一方面可视为植物要素及特征,另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一种组织手法。如需引导园林游客的视线,可借助植物线条的直线或曲线设计,达到或自然或惊艳的观赏效果。
2.2 植物景观配置构景四原则
2.2.1 多样性与统一性。景观园林突出强调园林的观赏性,而园林观赏性的提升又有赖于园林的基本构景。园林构景要遵守多样性与统一性原则,两者也可称为统调,以化繁为简的目的,使景观植物在具备繁杂多样的同时,又能服务一个主旨。如植物在色彩、线条、外形、质感等方面各有特色,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可变性或可塑性,但在选择植物时,不能随意让植物展示杂乱的变化属性,而要在差异性求统一,在统一中藏变化。
2.2.2 对比性与协调性。对比与协调看似矛盾,但用到景观园林植物配置优化上,两者可以在对立融合中增加园林的美感[3]。尽管多数植物本身带有强烈的自然美,如应用不当,则会让园林流于俗套。在对比性及协调性原则的把握上,主要对植物色彩、线条、大小、质感、形貌、构图等要素进行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并给观赏者带来美感享受。
2.2.3 对称性与平衡性。景观园林植物配置优化中的对称性及平衡性,一方面是要让园林景观植物能够置于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使园林景观植物不显突兀。在景观植物绿化及配置上,保持景观园林的对称美及平衡稳定感,能够让园林庄重而不轻佻,在井然有序中加深观赏者的游园体验。
2.2.4 韵律与节奏。景观园林植物配置及内部景观场景的营造,应借助植物的韵律及节奏,使植物不显单调,让园林富有动态美。例如,在景观园林的点状及带状花坛的设计上,因为其较为狭长,如果在造型及色彩搭配上单一不变,容易使园林呆板。此时,打破原有的连续布局设计方式,采用不同大小的花坛交叉布置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为观赏者带来具有韵律及节奏的视觉体验。
3 景观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和规划优化方法
景观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和规划带有极强的专业性,同时又不能忽略园林生态环境,需要在专业中融入艺术。由我国饶有名气的景观园林设计案例中可知,植物景观设计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配置规划植物上需要兼顾植物的观赏性、生态性及植物本身的基本要素,如颜色、质地等。此外,还要讲求植物品种的组合搭配,确保植物的自然美与周围环境及地理条件相匹配。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3 种景观园林植物配置和规划优化方法。
3.1 结合园林景观空间需求,科学选择树形
景观园林在景观空间上涉及到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竖向空间、覆盖空间等多种类型,不同的景观空间对植物的高低,形状有不同要求。为此,应结合园林所处地理环境科学选择绿地及树木花卉等植物,构建多功能又因地制宜的景观园林,满足景观园林观赏空间多样化需求。例如,在竖向空间格局中,基面及竖向分割面共同分离景观园林,此时,在多种植物树形,如圆柱、圆形、卵形、塔形、垂枝形等类型的选择上,优选具备较窄冠幅的圆锥形及椭圆形植物,然后在与园林灌木等植被的结合上,起到空间视线引导的效果。如布局群体景观时,应注意植物形态间的对比与调和及天际轮廓线的变化,多品种组合、多层次种植,保持园林植物的持续性生长[4]。
3.2 因时因地选取景观植物
景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上,不应求全,而要在遵循4 个原则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地选择景观植物。一般而言,景观园林植物数量类型不应过少,组合搭配方法要多样,如在乔木、草本、灌木为主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起到调剂作用的植物类型,或者采用复层种植结构方式,实现植物之间的互搭互补。如设置景观园林绿化植物覆盖区,通常采用自然植物与人工群落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景观园林的绿化密度。如在园林中配置同期或交叉开花的花木,在组合配置下,让花木在任一时节都能够呈现色彩,然后再穿插常绿树及红叶树,使园林景观错落有致,为游客持续输出景观观赏体验。再如乔木散置与花草地形成疏林草地,可以发挥植物自然美的同时,增加景观园林的艺术生态美。此外,考虑到景观园林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在配置植物时除了要考虑植物自然生态,也要考虑园林的环境生态,从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3.3 提高景观园林植物搭配组合的美观程度及艺术品位
景观园林美观程度及艺术品位的提升有赖于植物搭配组合的有效运用。为此,在植物景观布局时,要本着多样性与统一性,变化性与韵律性的原则,尽量拓展景观园林的自然情趣及艺术风貌。例如,以步移景异及趣味性维持为目标,疏密有度地布置树木花卉,在体量上突出大小,在层次上显出高低。在景观园林的开阔空间,选择观赏性强,生长周期长的植物,如云杉、垂柳或圆冠榆等,起到醒目点题的作用。在植物景观区域的设计上,不应将植物配置过满,要在适宜的尺度内,保持植物、景点、景区、游客之间的距离,小景区应小中见大,大景区应大而不散,不至于让园林逼仄,让观赏者憋闷。实际规划中可以考虑结合树池、花坛、花钵等形式,花坛、花钵结合坐人,草坪配置大树、针叶树和灌木,从而形成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景观格局。
4 结语
景观园林植物在实际配置及优化时,应把握植物配置的几个原则,然后从植物类型的选取、因地制宜因时因地地设计、美观性及艺术性的综合等几个环节不断完善,进而打造出具备自然野趣及人文情趣的经典景观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