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2021-12-06路晶京
路晶京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文化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是一种最近几年兴起的乡村的旅游活动项目,是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各国设计师们在意识到环保和节约,绿色和持续再利用的实际运用型产物,并逐步被更多的业内外人士所接受;是人们的需求所向。同时,也是我国高效利用土地,大力改善村落经济环境、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率,加快生产步伐,融合城镇与农村等多校型发展模式。梅山景区规划设计,在建设中延伸出有关当地历史,有关“梅”文化的游乐项目,开发新的景区发展模式,建设良性经济产业结构,给游客一个新的全方位体验地。扩宽国内旅游的方向,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对环境的重视,运用新型的农耕体系结构,发展农业新型经济模式。
1 项目区位概况分析
梅山的地理位置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梅山村。位于新郑市龙湖镇西北部,交通条件便捷,待开发区域面积广阔,是梅山风景区能够放心开发建设的依靠,是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建设空间。梅山的历史文化悠久,景色宜人,人文景观优越,其中梅峰也被列为郑州八景之一,远近闻名。
1.1 区位分析
项目总面积约58.6hm2,场地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场内的道路系统良好,场地南部和西部紧邻015 乡道和062 乡道,交通便利。东部不远是S88 郑尧高速,场地西侧是村落居民,为景区设计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场地的南侧为林果园、大片樱桃种植区和部分待开发的空地。
1.2 人文自然条件分析
1.2.1 气候分析。河南省四季气候变化明显,是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区,夏天雨水多,且尤为炎热,气温可达40℃以上,冬则寒风凛冽,气候干燥,空气严冷。春季和秋季相对时间较短。
1.2.2 水文及场地分析。受整体大气候影响,水资源较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农耕,林田,果树的灌溉使用。场地东北侧和西北侧有人工水域,造型优美。内部道路交错繁多,树木林立,北部地势起伏,南部地势平坦,有成片的樱桃树林。
1.2.3 人文历史条件分析。梅山惯有郑州古八景之一“梅峰远眺”的美名。郑州本地居民乃至外省游客慕名而来。历史文化渊源颇深,有唐代的尉迟敬德。征战到此,战马与众人都焦渴难忍,长途跋涉,又在烈日炎炎下,却无滴水可进。人马焦怒,内心绝望,而战马一声长嘶,奋然跃起一跳,前蹄踏落之处,踏出两个马蹄形的石窝。将偌大的巨石震裂,两股清晶剔透的泉水从石眼中喷涌而出,人马痛饮,留泉水于此。百姓奔走相告,因此取名为“饮马泉”。而在梅山向东五里处,更有一处:“王毅石”,是为清代的文渊阁大学士、太子侍读:王毅。小时候在这里深耕苦读,学习的地方。
1.2.4 植物资源分析。场地植被覆盖率较高,山庄内有13.33hm2果园,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有大片的樱桃林,山间林地较多。山路两旁植有:野枣树、紫薇、天人菊、女贞、紫叶李、垂柳、黄连木、雪松、刺柏等植被。山坡处植有果树:枣树、梨树、樱桃树等。
1.3 场地周边分析
1.3.1 场地周边旅游资源分析。场地周边35km 内,旅游景点有伏羲山大峡谷和神仙洞景区。7km 以内的旅游度假区居多,如:樱桃沟旅游景区、龙湖镇西泰山旅游景区、圣母庙和金水河源风景区。梅山风景区周边还有关帝庙咀和小庙咀东遗址等历史古迹。
1.3.2 梅山景区的竞合分析。梅山风景旅游度假区要与周边景区采用共生的方式,竞争式的合作,达到互助共赢的目的。竞合关系网络的扩大和深入,为场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和周边景区的合作机会,同时也可以加快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中借助历史典故发展历史文化,开发梅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完善设计区域内配套的基础设施。在合作方面,建立区域竞合机制,塑造区域旅游新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使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并存,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2 梅山景区设计原则
坚持和贯彻梅山设计主题,以可持续的理念出发,才能使景区不在短时间内被淘汰,才能充分体现园区带来的效益。
充分利用南侧平坦空地,与南部的樱桃林、农耕地相结合,建设环境循环持续的旅游景观,做到景观欣赏与实际运用都切实可行。
2.1 保留风俗民风原则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居民生活习俗,探索地区历史文化,在改造中融入民俗特色,彰显风土人情。烘托民俗氛围,加深游客对梅山的印象。保留其原有的精神文化,了解和体会梅山景区及周边村落居民的文化习俗,与原有的景观元素和文化精神相结合,给予其更好的展示平台。
2.2 尊重居民意愿原则
尊重参照居民意愿,保护当地居民利益,帮助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造怡人居所。
2.3 因地制宜原则
注重因地制宜,协调发展,适应当地条件。在这个阶段,要坚持在环保的基础上改造,而不是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树立景观信任,让人们融入自然,让村民们看山、看水、怀旧和整合现代元素。保护和促进传统卓越文化延续。
3 规划设计方案
3.1 设计布局
场地从南到北,沿途诸多大小节点。以人的主要视野方位点设置主要景观节点,以娱乐文化为主旋律,从华夏门出发,一直延伸到北关键的天堂景观。自然景观建设为静态景观,主要景观节点安排在海岸和梅峰周围,形成一系列动态景观。梅山风景区的总体布局是尊重自然,依据实际地形和土地资源类型,景观景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并遵循适度原则。
梅山景区景观设计分为旅游服务区、特色产业发展区和特色民宿区、文化景观游览区、景色观光区和运动公园六大功能分区。在场地内主要道路上依次连贯6个分区,运用交错的路网结构,串联相应景观节点,从景区南入口开始延伸,蜿蜒经过不同分区和项目场地,到达北部梅山特色文化景观区域,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方便快捷地浏览经典、体验新奇、游览景点,避免无趣疲劳,丧失游玩兴趣。
3.2 景观功能分区分析
3.2.1 旅游服务区。旅游服务区位于场地南侧,该区域设计环境视野优美开阔,配套服务设施比较齐全和完善,用来安置景区的入口服务中心和单车租赁中心,更方便于管理和和服务游客。同时建设有特色小品商业街和“梅食街”。为梅山风景园区在开始就打上浓浓的“梅特色”。
3.2.2 特色产业发展区。特色工业区位于场地西南侧,以原始果林地和农地为基础。引入梅山特色,建设梅林景区,提供“梅”产品,如梅果、梅酒、梅脯、梅茶等制作流程展示,供游人参与,增加游人对“梅”的知识见解,增加当地居民就业。
农耕体验区内的观赏亭,满足游人休憩。规划当地农作物的种植种类,配置农具展示厅,提供农耕体验项目,普及游人农业知识;设立亲子聚会、梅林体验,新鲜果蔬采收等项目,利用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同时,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供绿色新鲜果蔬,拓展旅游专项。
3.2.3 特色民俗区。民宿区位于梅山景区西部。在村庄原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改善梅山村的地形和植物环境,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服务条件。民宿分为特色民宿和精品民宿,兼或排布在场地西侧原居民住区改造而来的民俗街中。民俗街将原居民区部分建成民宿,部分改造成精品店、花艺小店、梅文化小店、纪念精品店等。经济环保,提高村民积极性。
3.2.4 文化游览区。文化游览区作为梅山景区的核心区域,集文化继承与传扬、梅文化体验与感受、梅景观的特色与新奇为一体。位于景区北部,地势起伏多变,梅峰远眺,景色宜人,是观赏景色的绝佳场地。文化游览区中部和东部分别有造型优美的人工水域,也是景区内重要景观节点之一。既满足人们亲水性的需求,又巧妙的融合古时梅文化:行酒令。新奇、浪漫。梅文化、历史以及旅游纪念品的展览区,设置在中部水域的东侧,负责开展梅文化交流活动,具有传承和发展文化精神的作用。梅峰上梅树层层叠叠,以环抱式线路设立各梅文化节点,有踏雪寻梅廊、望梅止渴台、梅香斋、煮酒阁、焙茶坞、梅书屋、荷画轩、行酒令等特色体验形式,朗朗梅林下体验趣事,烘托意境陶冶情操,使得人们对“梅文化”有更近一步的了解与体验,在此找到一方“梅林”乐土。
3.2.5 景色观光区。景色观光区是景区内的静态区,作为重点游乐体验区之一,位于景区的中心位置,场地开阔,设置有繁花观赏区,层层韵律营造出浪漫氛围。与南侧露宿营地相邻,使人们在体验室外露营的同时,体会到片片花丛绽放夜幕下的盛景。露宿营地向南为房车营地,开阔简洁的场地设计与西侧民俗体验区的密、北部文化游览区的繁形成了新明对比,景区更加疏密有序。东侧有密林绿植区,林下漫步享受悠然林间氛围。夏日浓浓绿荫,枝下设立休闲活动场地,以木制道铺装,与密林空间遥遥相望,设有休闲座椅,供游人驻足休息。
3.2.6 运动公园。运动公园位于景区主轴线上,中北部地区,分为儿童游乐和赛马场两个部分。儿童游乐场配有家长陪同休息地、亲子游乐共享。赛马场环环赛道中间为绿地,可用做赛前准备、加油助威地,又可以在无赛事时进行其他游乐活动。马场东南侧设置看台,看台设置层层上升、相互错落摆置,美观不压抑。看台后是密密绿林,在看台上既可以遥望北部山峰上的梅山之姿,又可回首遥望林下逍遥,美不乐哉。
3.3 交通分析
道路交通系统是景区的骨架,把各个区域节点都串联起来,在设计中,道路系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值得考究的部分,道路的节奏可以带动整个景区的韵律,可以规划游人的行走路线。在梅山景区的交通道路中以流线型蜿蜒道路为主向外围延伸,徐徐渐进富有韵律。道路,主要分为三级:一级道路:在原县道的基础上,打开一级道路,连接主要道路节点确保旅游交通,保证场内的必要车行交通畅通进出。二级道路:由于二级道路网是景区之间的连接,把握生态设计理念,提供快捷的方式到达景区,创建一个明确的二级旅游步道,鼓励人们多景区游览多交流。三级道路:主要为自然区域的小径和自行车道,贯穿自然区域分开的小景点。在确保道路质量的同时,在遵照着的生态保护原则。三级公路基本上是0.9~2m 宽的砾石路面结构,自行车带采用5m 宽的聚合物材料。符合景观要求的同时又有区分度、环保便捷。
3.4 景区植物配置与规划分析
3.4.1 植物配置的原则。政治中的变化统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植物配置上。在对植物进行搭配种植时,要对植物的外貌、树形、颜色、高低、大小、质地上赋予变化和差异,来产生韵律感和多样化。又要对植物进行协调对比,注意植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配合,那几种植物之间的生长相互促进,哪几种植物之间会相克,不利于生长。在植物搭配种植中,要使众多不同品种树形的植物和谐统一,不能突出跳脱。显示出变化和多样性的同时,兼顾四季之景,也要使其能够健康茂盛生长。
3.4.2 植物配置的手法。在园林植物造景中,首先应分清主要和次要的原则。在密林区,选择一种主要树种进行种植,而在文化景观区,选择梅树为主要树种就是绝佳选择,其他植物进行陪衬。同时也要注意疏和密的关系,以有疏有密的方式种植,更加趋向原有景观,减少人工干预的痕迹。以植物不同的组合形式和不同品种的植物组合,建造不同的植物景观效果。
在植物的种植上,也要注重植物的季节性,不同季节的开花结果在不同季节的成景。特别是在梅山建设中,对梅树尤为关注:白梅、红梅、青梅等不同的品种梅林可以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而在不同的季节,又可独立成景。梅在2-3 月开花,6-7 月结果。不同的花色和果子的出现,呈现的景观也不同。对这特有的季节风景加以利用,在梅花开放之际以不同的品种造景,在结果之际进行采摘,认知学习体验。但在突出主要季节景观的同时,在其他季节也要善加利用植物,营造美丽景色。
4 结语
通过实地调研及及探讨进行概念性方案设计,努力改善的梅山风景区现状,力求建设更加舒适,更有吸引力的景区。并通过实践学习及查阅资料,在同类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上得到几点启示:
(1)了解分析当地特色,促进经济,文化,农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完善旅游区的管理体制。更加深入设计的主要推动力就是要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这也是能够建成一个良性循环景区的重要推动力。
(2)不仅要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还要深入开发其他的资源,注重整体,也重视局部,突出主题,也要兼顾次题,协调进行。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具有吸引力,营造不同的特色景色景观。
(3)提高对管理和服务的重视度。提供全面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评估游客的素质和感受,精心打造旅游区的人性化服务。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4)突出重点项目,加强外部资源引进,创造有效品牌效应。在推广旅游方面,梅山自然区旅游将使游客更加难忘,快速有效地向外界推广梅山景区。